老师的学生、师傅的弟子遍布各地,数量众多,被称之为“桃李满天下”。

“桃李”是在“园丁”辛勤的培育下,才“芬芳”起来的。故此,许多老师又以“桃李满天下”而自豪。

一个人被多人背后品头论足,众口一词赞为人才,其师在一旁美滋滋,喜形于色:“那是我学生。”某人被评论为品行优秀、风格高尚,其师笑吟吟,满面春风的插嘴:“那是我学生。”某人被评价为清廉的官员,其师乐淘淘,喜上眉梢,静听诸论,最后补白曰:“那是我学生。”

“那是我学生”的弦外之音是什么呢?可以肯定的说,无外乎证明我是名师、我教导有方之类的言辞的表白。这种情形下的这种表白,再正常不过了。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出类拔萃呢?哪个师傅不愿意自己的弟子出人头地呢?儿子有出息,老子高兴;弟子有才华,老师当然自豪。如果议论一个罪恶分子,绝不会有老师站出来自豪的说“那是我学生”。

某人品行不端,被多人背后品评,成为众矢之的,老师在一旁双眉紧锁,默默无语;某人被议论为流氓歹徒,其师一言不发,坐卧不宁;某人被指责不尊敬长辈、不孝敬父母,其师脸色红一阵、白一阵,无地自容。这些形形色色的令人不齿的反面教员们,人们提起来就皱眉,谈起来就痛恨,说起来就嗤之以鼻。哪个老师都会为有这样的学生、弟子感到羞愧、脸红,颜面无光。

由此看来,“桃李满天下”可以使老师引以为自豪,但也未必就是自豪的“资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善意的经常用这句话去赞美尊敬的老师。所以,这里又引出一个新话题——老师啊,你要自重、自尊、自爱呀,千万别辜负了“桃李满天下”这句是您教给我们的美好的词句啊!

大概是自从有了老师这个职业之后,随之就有了“为人师表”这个主张和要求。自从有了“为人师表”这个主张以来,掌握权利的统治阶级、利益集团、教育行业本身、作为学生的家长也一直在强调、强化和提升这个主张,在不同层面、不同区域、不同学派、不同时段也都把它放在凸显的位置。因为“教书”的同时,更重要的则是“育人”。学生的品行,弟子的学识,与老师、师傅的教诲、引导、培养,不但不无关系,而且关系密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关系重大,甚至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因为“百年树人”的基础在于“师”。大家想一想:张老师的学生“成葫芦”多,李老师的弟子“瘪葫芦”多,说明什么问题呢?这是一个值得教育界进行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也是不想“误人子弟”的老师们一个需要认真摸索的实践问题。这个问题虽然比较纷繁复杂,但是单从“因果关系”来考虑,我觉得“瘪葫芦”这种结果,对于老师来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起码有一定的责任。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那是另外的话题。

人是需要教化的,是需要引导的,是需要培育的。教化、引导、培育之目的,是使人增长知识,学会技能,掌握生存乃至更好的生存的本领。这种学识、本领是无休止的,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虽然“人之初,性本善”,不进行教化、引导、培育,是“善”不起来的,至少是“善”的不够层次、不够档次、不够足以与他人一争高下。这种教化和培养的成效如何,除了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外,老师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是相当重要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很关键的。

一个称职的教师,一个好的教师,才真正的无愧于“桃李满天下”的称谓。苛刻一点说,那满天下的“桃李”应当是散发着诱人芬芳的果实,而绝非一筐“烂杏”。其实,一筐水果当中有几个“腐败”的也算不了什么,因为到什么时候都会有“害群之马”。要紧的倒是,应当及时的把那几个烂杏挑出来,甩掉,别使那些绝大部分好的水果受到“拐带”。这大概、可能、也许就是“清理”、“整顿”的原意吧!

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称职的教师、好的教师呢?简言之,一个教师的弟子绝大部分是“成葫芦”,都是可用之才,我说他就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好的教师、优秀的教师。一个教师仅仅很好的掌握了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能够做到“诲人不倦”也还是不够的。即使他达到了,做到了,也还有很大的缺憾。你纵然有通天的本事,不能把学生导入“正途”,不能诱导他们全神贯注地紧紧相随,不能使其“上道”亦步亦趋,你的本事传承不下去,还不是白搭、白费、白扯吗?一个称职的教师,除了具有专业学科知识以外,还必须在“诲人不倦”的基础上,能够循循善诱,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难做到的。循循善诱在表意上很简单,但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尤其是产生了理想的效果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这循循善诱应当是每一个教师终身的追求,不然的话,说你误人子弟一点也不冤枉。

你有学识,你有耐心,你会诱导,你才能把“为人师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些你都做到了,你的弟子就会“成葫芦”多一些,社会满意率大一些,你才可以拍拍胸脯:“我桃李满天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