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苦收成家计黍,儿时推磨碾桑谷。在并不遥远的年岁里,我们对于石磨面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在上个世纪那个吃不饱肚的困苦年代,每每目睹蒙眼牲口一圈一圈拉着石碾的场景,为能吃上一碗石磨杂粮面,已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味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内在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这不,近日耳闻位于洰河水库北岸上陈古村落的阳谷书院,在上个月新添置了一个物件——石磨面粉机,心中不由颇感好奇。

这所成立于2021年4月的书院,远离闹市,已成功开办过几次大型研学讲座和不定期的文化沙龙,弘扬国学精粹,传播知识理念,探讨人生价值,已经在省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走进书院,这里有几孔小小的土窑洞,透露出近乎百年间的生活痕迹,原始而又淳朴。院内的海棠、山楂,还有高挺笔直的翠竹,攀援的凌霄花架,东墙外的桃园、林下院、东山顶、明镜台、七星湾,步步皆风景,处处有文化。让人有种沉醉于“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之感觉。

曾做过企业高管的院长、临汾本地作家李继红女士介绍说,自从开办书院回归乡野后,书院人就开始吃一切可以入口的野草,马齿苋、仁汉苗、荠菜、灰条那是寻常,构树叶,桑树叶,泥糊菜,苦苣菜等等也多有尝试。慕名而来的朋友们也一同品尝各式野菜,常常对此赞不绝口。

她自豪地说,书院对国学文化的传播到底力度有多大自己也不清楚,但是书院里的几道美食却成了阳谷书院的招牌,比如书院白菜面,西红柿茄子面,各式各样的野菜饺子。大家尤其对书院的面食那都交口赞誉,说那是真正的麦香味,让人找回了童年的味道。

原来,书院的周边种的基本都是旱地麦,即便是机磨面吃着也好吃。顾客买面时,卖家总是问要添加剂的还是不要添加剂的,当然是都要没有添加剂的。

但是书院人不甘于此,而是想要追求那种更原始淳朴的磨面方式,体验我们先祖吃面的口感,于是偏僻的阳谷书院便有了电动石磨。

书院的开磨仪式是很正式的,精通易学的养谷堂主靳老师专门选的吉利日子,这既是对久远的农耕文明,也是对勤劳勇敢的先祖们的致敬,麦子就是当地村民轱辘家的自产旱地麦,在开磨之前就已经精心淘洗干净了的。

兴奋喜悦之下,大家第一次看到比超市里显然黑了许多的石磨面还是有些吃惊的。但养谷堂主马上发挥其博学多才的特点说:“就是这样,这才是旱地麦应该有的样子,旱地麦没有水浇地麦子饱满,但它的纤维多,淀粉少,自然出面就黑。过去人要吃水浇地麦是想增加热量(淀粉),现在人膏粱厚味之后更需要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大多在麦皮上,吃纤维多的面粉,减少淀粉的摄入,还能减肥呢,也就是吃起来更健康,尤其是石磨面粉,保持了面粉最原始的模样,面性没有改变的。所有经过机器磨出来的面多少都会改变面性,因为经过机器的碾压产生热量,会减少面粉的延展性和劲道。对于现代人来说白不白不重要,重要的是健康......”

石磨面磨出来了,虽然没有去皮,只留下少量的麦麸。于是,书院人开始尝试品味石磨面的味道了。

当天午饭就做了手擀面,面条的韧性很强,面条煮出来后,果然是根根坚挺,吃到嘴里特别有劲,大家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劲道”二字是什么了,待到吃第二碗时,锅里的面条都没有发软发粘,那种面香是让人真正释然的原始香味。

之后的日子里,书院便是做了焖面,做了拉面……个个百吃不厌,啧啧称道。

再之后就轮到蒸馒头了,据说,书院副主任甚至把最后最黑的面还有些许麸皮都加上了,嘿!没想到蒸出来的馒头像极了棒子面的颜色,虽卖相不好,但咬上一口却香甜筋道,让人找到了“面香”的原本滋味。就连平时对饭食极为挑剔的企业家任总妹子都称赞不已:“我喜欢!我喜欢!我还得吃不了兜着走,再带走几个。”

中国人哪有不爱吃饺子的。于是,在炎炎夏日里,用石磨面做饺子皮,饺子馅儿是小白菜、仁汉苗、灰条加猪肉馅的。一俟煮好出锅,大家蜂拥而上,先尝为快。嗨!那个感觉,那种滋味,只有亲自尝试了,你才能品尝出悠远绵长的岁月痕迹。

就这样,一系列石磨面粉吃下来,出身高干家庭,在城市蜜罐里长大的李院长由衷地感慨道:“原来麦香是这样子的。我好像已经找回那种和先民交流的滋味,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就是吃着有麦香的石磨面粉,一路走到农耕文明的尽头。没想到,在偏居一隅的小小书院,麦香回来了,淳朴回来了,本心回来了,我似乎看到先民远远的笑了。”

眼下,城里人吃惯了各种添加剂的面粉,吃惯了机器研磨出来的各种精品面粉了,他们完全不知道没有添加剂的面粉是什么滋味了。

退休之后的作家李继红,一直以来,内心都有一个追求自然淳朴的情结,如今,她甘愿放弃城市里安逸优越的生活,主动回归乡下,精心打造着阳谷书院,释然度过每一个简朴的日子。

风雨人生恰如磨,碾碎星辰路途宽。衷心地祝愿李院长做好一个简单的人,在乡野僻壤,写出更多带着芳香的作品,如同她的石磨面粉一样,散发出纯粹的麦香味儿。


2022年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