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大爱来到于都,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亲切接见了9位红军亲属,其中,来自车溪坝的百岁红军遗孀,格外引人注目。

  她叫段桂秀,是我们全县人民共有的奶奶。
    “要去县城了,中央领导要接见您老人家了!”

       接到通知后,奶奶乐开了花,笑着,笑着,两行老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多少年了?新婚的男人头顶红星走了多少年了?奶奶掰着手指头数了数,快九十年了吧?这么多年来,奶奶一直守着她与男人在车溪坝的家,从来没有离开过,奶奶总是自言自语地说:“我金长哥哥万一回来了呢?”

       奶奶嘴里时常挂着的“金长哥哥”,是她的男人,用奶奶的话说,当年是“跟着毛主席走的”,“替人民打江山去了”。

       第二天,奶奶来到纪念馆。她呆呆地看着一幅80双草鞋编成的中国地图。我上前问道:“奶奶,您在找什么呢?”

  “我在找我的金长哥哥!当年,金长哥哥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走的。”

  一个期颐之年的老婆婆,仍然如同垂髫之年拽着哥哥衣摆时那样地称呼自己的男人,这世上再多关于爱情的诗句,怕是都装不下这声饱含深情的“金长哥哥”。奶奶颤颤巍巍地把手伸向那颗红五星,仿佛触摸到了思念了80多年的金长段奶奶2.jpg哥哥的体温。

     “金长哥哥,是你吗?真的是你吗?”

       片刻的恍惚又回到了现实。

     “我金长哥哥的名字到底在哪里?在哪里?”奶奶那积蓄了快九十年的温柔思念,借以投向我的怀抱宣泄。

       转天,我们陪同段奶奶早早地到了烈士陵园。纪念碑上,16336个烈士的名字密密匝匝。奶奶不识字,工作人员告诉她,王姓烈士中刻得最高的那一个就是她的男人王金长。

    “ 金长哥哥......”

       奶奶不顾一切地踮起了脚,伸长了手,拼尽力气想要触摸到“王金长”那三个字。可是,任凭她怎样使力也没能摸到刻在她心里近一个世纪的、属于她男人的那三个字。工作人员抹着眼泪从近旁捡来一根树枝递给奶奶,让她触碰自己丈夫的名字,一触及,奶奶嚎啕大哭。

       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幕:烈士纪念碑前,一百多岁的奶奶放声大哭,她的丈夫再也回不来了。我们这些小字辈,为奶奶的痛哭而抹泪不止。

       奶奶是王金长的童养媳。尚在襁褓时,就从亲生父母家里抱养到了坝脑村的王家。从此,大她7岁的王家长子王金长那稚弱的脊背,就成了奶奶温实的摇蓝。奶奶曾略带羞涩地告诉我们,在他最早学会的称呼当中,就有这后来让她怦然心动,梦牵魂萦的“金长哥哥”。

       多少年了,饱经苍桑的奶奶始终忘不掉这样一幅画面:男人,是山一般的男人。二十一岁的客家汉子,壮得像是那雩山顶上的岩松,黑得像是雩水底下的河石。那是1932年,奶奶14岁,在王金长出征前,依照旧俗,家里为他俩办了婚礼。

       新婚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几天后,王金长就和同村的三个后生就一起去车头圩加入了红军队伍。奶奶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天车头圩的十字街头,人头攒动,一棵冠盖盈亩的大樟树下,挂着醒目的横幅标语。送儿郎,送丈夫,送父兄的人们,把两条细细的街道,挤得满是离愁别绪。

       走得匆忙,奶奶在街边铺面里买了一双布鞋,塞在了她的金长哥哥怀里。奶奶说,走再长的路,也是穿家乡的鞋合脚。王金长脱下了身上穿的对面襟,掏出仅有的几张碎票子,折叠好后递给了自己的新媳妇,一再地嘱咐道:

    “妹子,你要照顾好家,照顾好妈妈!不过三五年,我就会回来,你一定要等我回来!”

        从此,金长哥哥那句“等我回来”,成了奶奶一生的信守!

        两年后,红军队伍长征走了,土地又被地主抢了回去,根本没法过日子。婆婆带着她提着小箩子四处去要饭。想起那些日子,奶奶总是说:

     “受了苦哦!”

       这四个字,奶奶也总是说得又沉又慢。

       日子虽然过得苦哈哈,好在金长哥哥早在奶奶的心里生了根,在有盼有念的日子里,熬过了黑暗,迎来了新中国。1953年的一天,政府派人送来一张烈士证,奶奶哪能信啊!她看着比亲娘还亲的婆婆伤心地掉眼泪,心都要碎了。她倚在婆婆的大腿边说:

     “妈妈,不要哭,我会顾稳你,顾老你!”

       为了贴补家用,奶奶到处打短工,供销社、乡政府、卫生院,做饭、打厨、扛零活,再苦再累她都做。三年困难时期,单位里开不了伙,奶奶一狠心,改行做起了挑脚。家里附近有一个石灰厂,每天吃过早饭,奶奶就去石灰厂挑石灰,从石灰厂到河坝码头,一天挑20多担,10个脚趾头被石灰腌烂了9个。奶奶说,为了多挣几个钱让婆婆过得好些,累得天旋地转,满脑门火星子是常有的事。“我要替金长哥哥尽孝哩!”奶奶说这话时,音量不高,却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奶奶做事麻利,爱干净、会做饭,受得了气,这是奶奶给大家的一致印象。给公家食堂做过饭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做饭婆婆难受气,一人难合众人口”。奶奶却说:“口话量得出人心。”和她共过事的人,总念着她的善心、善德,在哪里做饭,好事就做到哪里。在供销社做饭时,看见食堂门口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饿汉,她就把自己那份饭给他吃。吃了这碗饭,那人马上就缓过来了。奶奶常说,“饭可以救命” 。在卫生院做饭时,看到一个医生四个小孩只打一份菜,她就把自己的份子菜盖到人家碗里,说自己一个人,吃什么也不要紧,因此,就着米汤拌饭,是奶奶的时常。

       都说人心好,酿的酒也甜。为了谋生,奶奶还帮生产队蒸过米酒卖。村里人说,勤快干净又心善的人,才能酿出甜酒。“蛮能持”的奶奶就酿得一缸好酒。美酒出缸,她便“嘎吱嘎吱”地把米酒挑到田间地头去卖。

       一碗酒酿一餐饭,串起了奶奶一生的跋涉;一碗酒酿一餐饭,连起了奶奶一生的守候。这不是人在酿酒,是酒在酿人;这不是人在做饭,是饭在做人。一个标标准准农家妇女,总是用与苦难抗争后得来的快乐,去温暖别人、帮助别人。而我,我们,我们这些打小在长征源头长大的人,也从奶奶那和风细雨的话语中,体悟到了我们于都乡亲的另一种长征:

       你当红军,我送;你要胜利而归,我等!

     “九十载三万日青丝成雪未有悔,一百岁两世纪芳心永鼎乃无私。”

       这是作家张少华老师为奶奶撰写的楹联,道出了奶奶的心声:

      金长哥哥你放心去上战场,孝顺父母有我,莳田种地有我,矢志不渝有我,长相守望有我!

       如今,奶奶104岁了,104的奶奶,作为筑牢后方的卓越代表,仍然在继续她的不倦长征。

  奶奶的长征,始于送郎参军的那天,始于于都人矢志跟着共产党追寻民族复兴的那时、那刻。作为苏区时期数以万计送郎上前线的于都女性之一,奶奶以这中华民族女性固有的忠贞守候和默默奉献,撑起来了铁血男儿的赴汤蹈火,横刀跃马。共和国鸿鹄展趐,中国梦宏秩巨卷,几曾须臾离开过红军的母亲和妻子以守望为出发的长征!

       奶奶的长征是胜利的!她的金长哥哥虽然浩贯长虹地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但作为烈士遗孀的奶奶,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欢欣,并在小康社会美梦成真的今天,代表数以万计的红军家属及后代,受到党和国家的最高礼遇。那是2019年5月20日,总书记宽厚的手握住了她,对她嘘寒问暖,并无限感慨地说:”于都有6万8千多人参加红军,又有1万7千多人参加长征,可是回来的能有几人啊?我们要饮水思源啊,不能忘了苏区的父老乡亲们哪!“段奶奶3.jpg

       奶奶回到村子里后,村民们都说她见到了跟毛主席一样大的人。如今,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开启了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她常常坐在花园一般的小院门口,对着金长哥哥的烈士证轻轻絮叨:”我这一生守着你,守着这个家,我怎么就攒来这么多的福气呢?总书记千里迢迢来看我,你说我担得起吗?总书记的关怀,温暖了我一世的离愁啊!金长哥哥,等你我永不后悔!你就安息吧!“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21年4月28日,奶奶圆梦北京天安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久久凝望,她知道毛主席亲自题写的纪念碑上有他的金长哥哥,以国家的名义永远载入历史的丰碑。段奶奶看到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画像时,眼泪夺眶而出,她满怀深情地说:

     “主席啊,您是好先生,好先生带出了好学生。主席有把握,到处光哇哇、亮堂堂,共产党万岁,万万岁!”

       段奶奶是读“无字之书”的好先生,她的肺腑之言质朴又深刻,道出了党的百年辉煌和成功奥秘,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和文化情怀也指引着党的事业继续走向成功。以历史为先生,方知向何处远征;以先贤为先生,方知以怎样的姿态去远征。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历史,不忘先辈,不忘新中国来之不易,筑牢理想信念,植根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