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  定边——兰州——西宁——黑马河

    早上6点30分被隔壁宿舍的“女生”们叫醒,本想昨晚睡个好觉,但无奈我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就怕打呼噜,老马告诉我平时不怎么打呼噜,也许是昨天在车上颠了1000多公里,的确有些累了,呼噜声还不小,我数羊都数了200多只了,越着急越睡不着,直到3点多我还冲着天花板犯愣呢,情急之下拍了两下床帮,想把老马莫名其妙的弄醒 借他翻身或换个姿势的时机,抓紧时间睡下,但效果不是很好,老马的呼噜在暂短停歇后,马上又以更高的频率重新响起,我也实在不好意思将他再次弄醒,只好随他尽情发挥了,一个小时后,我还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早晨的边关小城没有多少人,显得安静、冷清,所有的早点铺都没开门,为了抓紧时间赶路,每天必须吃早点的老马,只得吃点大家带的点心充饥。顺着昨天来的原路再次上了G20高速,向西北的盐池县方向开去,这是一条直达银川的高速 我以前走过十几次,这条路上同样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也同样留下一些遗憾,定边以东的长城断断续续的基本上都在307国道南侧,除了定边城东还残留一些,已经很少见了。定边以西长城越过307国道和现在的G20转向路北,直奔银川,在灵武县北面的黄河边戛然而止,离银川市区也就二十多公里,这段长城在黄河以东,故名河东墙长城。明代把长城不叫长城而叫“边墙”,据说主要是为了避嫌,秦始皇劳民伤财修长城,饱受后人诟病,明王朝避讳使用长城二字而称“边墙”。河东墙长城从银川市东郊一直修建到盐池县东面,全长有190多公里,是宁夏明长城中最长的一段。《明史》卷十三载:“成化十年闰六月乙己,筑边墙自紫城此至花马石”。此后也是在成化年间又修筑了“城西南墙”,嘉靖十年修筑了“西关门墙”,还有明弘治年修筑的“镇远关墙”和嘉靖九年修筑的“北关门墙”,这些长城全用黄土夯筑,是驰名中外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在盐池以东定边以西 307国道路南的那段,是哪个朝代修筑的,我个人无从考证,我觉得最遗憾的是河东墙长城相衔接的五六个城堡的命运,最早我在1994年沿307国道从定边去过银川,那时在盐池以西307国道北侧我见过一些黄土夯筑的城堡,只是和领导同行没机会停车细看,后来从1995年到1999年,我一个人开车多次经过此地,都因安全问题没敢一个人弃车离开公路进入城堡,更没敢一个人冒险将开车开进沙地,我记得从盐池县城到该县最西北角有一个叫五塔的村子,这100多公里的307国道的北侧,离公路200米以内的稀稀拉拉至少有三四个黄土夯筑的城堡,每个城堡的具体位置,我已经记不清了,近的城堡距公路不到一百米,城堡从公路上看都基本完整,我一个人不敢离车太远,只去过一个离公路最近的城堡,城堡门朝东,西边的城墙外侧已经被高高的沙丘掩盖,城堡修筑于明代,城高约10米,边长约80米左右,城墙内有上城墙的马道和残留建筑基础,城池见棱见角显得很新,在单调的沙漠中尤为显眼。 定边明长城及藏兵洞.jpg    1999年我路过此地的时,就见到城堡北边正为青银高速公路奠基,心里就有一种不祥之兆,2011年6月,时隔11年,我从银川到定边特意没走高速,带着家人来看看这些城堡,结果是我让车上人失望了,那些历尽沧桑的边关城堡真的消失了,一个都找不到了,我宁愿是自己记错了位置,或者是被流沙掩埋了。

    说起长城,人们马上会想到八达岭,嘉峪关,老龙头,而对于中国最早的长城是什么时候修筑的?在什么地方却鲜为人知,据我了解,定边西北与盐池交界有个叫周台子的小村子,在这个名不见经卷的小村落里就有西周时期长城的旧址,此段长城在明长城的北侧,与现在的307国道平行,一直延伸到盐池县西北一个叫蔡家梁小村子的北面,全长约80公里,我们此时就行驶在陕西定边和宁夏盐池的交界处,那些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仅距我们5公里左右,此刻正与我们平行,与我们相伴,想一想都有些怦然心动,因为这就是中国为之骄傲长城的鼻祖。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正北、东北的区界几乎都与长城重合的,作为多个朝代的军事前线,宁夏在历史上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战国时期开始,秦、汉、隋、金、明等多个朝代都曾在宁夏就地取土,夯筑长城。有人将宁夏称为“中国长城的博物馆”,这话不无道理。除了区界与长城的重合,宁夏历代长城的走向与一条条年均等降水量线非常接近。长城本是农耕与游牧的界线,在中原军力强大的时期,贺兰山下的草场牧区一度被划至长城之内。从西周到秦汉,长城从400毫米等降雨线,也就是农牧分界线附近一直向北推进,直到黄河边,与2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在一起。之后,随着长城内外军力的变化,长城也不断北进南退,并被一次次重新修筑与加固。当历史的硝烟褪尽,从固原到贺兰山脚的一条条长城遗迹,仍然与等降水线纠结在一起,称为宁夏大地无言的印痕,所以说宁夏是被长城包围起来的宁夏。   盐池明长城.jpg    宁夏长城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基本上都修建在山麓,不像河北和北京半湿润地区的长城,挺立在高高的山脊上的,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植被茂盛,长城在高大的树林间会失去一定的防御功能。而在比较干旱,山体赤裸,植被不披的贺兰山麓,不仅没有这个问题,反而可以在城内居高瞭望整个长城态势。很明显,在中国的历史上,尽管有贺兰山作为屏障,我们的祖先还是修筑长城保卫银川平原,他们对长城的信任远远超过了巍峨的贺兰山。  

    我们已经来到了盐池县,盐池县以众多的小盐湖闻名,盐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公路上就可以看到湖边裸露的大片白色的盐碱滩。我在大学专业学过中共党史,记得在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国民党为报复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扩编,断绝了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和边区财政,延安经济极为困难,党内有识之士人提议在陕北建立盐的专卖制度,措施包括控制盐产地(就是指盐池县),专业运输,垄断批发零售价格。此举得到中央的批准,从此延安的税收大增,有力的巩固了延安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

    盐池是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土地干旱,盐碱化、沙化严重,这里的主要特产是甘草和滩羊,这两种特产已经分别于1995年,2003年,被国家誉为“中国甘草之乡”和“中国滩羊之乡”。这里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最近十几年能源产业,采矿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石膏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同全国的许多地方一样,这里的草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的沙化和品质退化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由于过度放牧和乱挖滥采甘草因素,这里的草场,每年以18.3万亩的速度退化,更新生产观念,采取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78师解放盐池纪念碑.jpg    盐池的生态旅游应该是一个重点的发展方向,包括长城遗址,红色政权遗址,巴哈湖和各种盐湖,灵应寺,无梁殿以及各种特色农畜产品的种养植深加工等等。前年开车来盐池,看到在老城关的旧址上修建了一个宏伟高大的城门楼,旁边还树立一个纪念碑,纪念1936年6月西征红军右路军78师,在徐海东的率领下解放盐池县,建立了宁夏第一个红色政权。

    过了盐池县城,导航引导我们左拐,离开G20高速进入了G2012高速, 也就是盐(盐池)中(中卫)高速,这是一条修建不久的的高速公路,它横穿宁夏的中部,这里也就是宁夏最贫穷最干旱的地区。我也是第一次走这条路,这条路对于带动地方经济,打通宁夏中部的东西交通,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肯定有着潜在的战略意义。

    崭新公路上车辆很少,晴空万里视线极佳,公路两边都是戈壁和沙石地,但绿色在这里并不罕见,一丛丛一片片的耐旱灌木点缀在荒凉的戈壁中。不久我们便发现,很多沙石地虽没有灌木和草,但被整理的很是平整,大大小小的石头中有着稀稀拉拉的阔叶,仔细看才知道是瓜田,这对我们来讲简直是太神奇了,在这些“田”里几乎看不到多少土,全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在石头缝里竟然会长出如此多汁甘甜的西瓜,肯定是这单调戈壁中的一大亮点,两位女生像小孩子似的忍不住大呼小叫:“这里有西瓜!这边也有!你看那边还有黄色的瓜呢!这里的最大!”在高速公路边上,也就是铁栏杆内还不时的出现一堆堆的西瓜,有的有人看管叫卖,有的没人看管,我们看看空荡荡的高速,便找了安全的路段,贴着栏杆停在应急车道上,卖瓜的马上过来招呼我们,这里的公路两边都是瓜地, 瓜地里石头比西瓜还多还大,看样子一亩地能产200斤就不错了, 卖瓜的是一个30多岁婆姨,守着三四堆大小不一西瓜和白兰瓜,价格自然也不一样,从3块钱1斤到6块钱1斤,经过两位砍价高手轮番砍价,磨磨唧唧买了四个西瓜,吃了起来瓜的口感不错,虽没有卖瓜的“王婆”说的那么甜,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一些,细想起来这些瓜农也真不容易,方圆几十里不见人烟,在兔子都不拉屎的石窝窝里能钟出西瓜,绝非易事,顶着隔壁的太阳,在这车辆稀少的公路旁种瓜卖瓜肯定不是什么好做营生。 

    吃完西瓜后顿感神清气爽,我和老马在前排换了位置,继续驾车西行,单调的路上没什么值得看的东西,我就开始琢磨这西瓜怎么会长在戈壁滩上的石头缝里,这里的年降水极少,风沙大,风期长,再有就是海拔高无霜期短,土地又极其贫瘠,没有一样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我个人因为种种原因不到五十就离职在家,在北京郊区买了一个院落,过了十几年的村翁生活,除了钓鱼,看书,闲暇之余画几张画解闷,房前屋后自然中了不少蔬菜、果树和花卉,由于舍得下功夫又讲究点科学种田,收获比当地人还要好些,对农作物的种植还算有些经验,但对戈壁滩的石头窝里种西瓜,仍是百思不得其解。

    不久我终于得出一个让自己比较满意的结论,那就是戈壁滩种西瓜,成也石头,败也石头,从戈壁滩上灌木来看,这里不乏有少量的地下水,可是戈壁滩的蒸发量极大,从同样条件的纬度,地貌,环境作参考,这里的年蒸发量应该在2000毫米以上,而正是这些石头,在炎炎烈日下,白天覆盖在土壤之上,有效地防止了有限水分的蒸发,夜里气温骤降,而相对温度较高的土壤蒸发出的水气,遇到变冷的石头后会凝结成水珠保存在石头底部,到足够多时自然流进地表的土壤,其次,石头相对与土壤还有导热性好,质量大,能起到调节小环境温度的作用,白天暴晒时吸收热量,晚上太阳落山后,会散出白天吸收的热能,为土壤和植物保温,这也是瓜农不把石头检出瓜地的原因。这仅是我的推理和猜想,对不对还有待证实。

    进入G2012公路160公里后,在中宁上了G6高速转向西南,仅两个小时马上又要出宁夏了,宁夏南北450公里延伸4个多纬度,东西259公里跨3个经度,是大陆上最小的省区,面积仅5.18万平方公里,甚至比1997年所设的直辖市——面积8.2万平方公里的重庆市还要小。在西北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宁夏小,内蒙长,新疆大,青海高,新疆的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内蒙118万平方公里,分别是宁夏的32倍和22倍。其实宁夏建省之初曾经是个“大省”,1929年由冯玉祥将军提议设宁夏省获中央通过,除了今日宁夏大部分地区外,还有阿拉善高原的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1949年10月,宁夏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宁夏省建制被撤销,其所辖地区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经全国人大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所辖范围与现今地图大致相同。近50年来,宁夏辖区最大变化发生在1969年7月1979年5月之间,当时,内蒙的阿拉善左旗一度被划回宁夏。

    行政区域的面积的悬殊太大必然会带来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和管理的难度,我国现有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面积为31万平方公里,相当美国州平均面积的1.69倍,日本道府县平均面积的38.5倍,法国省平均面积的55.6倍。人口更是更是这些国家的几倍到几十倍。从清代到现在很多著名学者一直没有停止探讨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变革,这几年更是听到不少方案,这些方案基本分为3种意见,第一种是,废掉省一级政府由中央直接对县,减少层次,一抓到底。第二种是将大省分解,组成50个到70个省政府,废除地区一级,由省政府直接对县。第三种意见是,彻底打破现有建制重新根据需要组合。任何改革都是一次重新洗牌,都是一次社会利益的再分配,都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抵制,如一再的患得患失只会使改革的负担越来越重,当今社会的发展已没有退路可言,只有坚持不断的深入改革才是我们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马上就要到兰州了,兰州是西北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污染一度曾经非常严重,后来当地政府以重大财政损失的代价,将一个市里、省里最重要的利税、产值、就业大户,也是当时的污染大户石化企业集团迁出兰州市区,这的确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魄力,前年7月我开车到兰州住在市中心,两进两出兰州,感觉到空气质量的确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些问题仍让我们感到担忧,就在去年10月兰州市就行了“兰州新城”开工仪式,将花费200多亿人民币削平700多座山,填平山谷,打造出100多平方公里的平地,在兰州郊区打造一个新的城区,这种大规模的“削山造城”工程,并没有通过有关部门对环境影响作出评估,这样的工程会带来土壤分布前所未有的改变,有可能造成污染、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和洪水灾害,这些工程还会破坏农田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有关专家担心“削山造地”工程可能会给我国带来更多的沙漠,使水源短缺更加严重,并还会带来其它不可预见的结果。对重大工程只做眼前经济效益核算,而不做或不认真做对环境尤其是中长期环境的评估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通病。

    中午,我们在白银市附近的服务区加油吃饭,按计划原本第一天准备宿绥德,第二天住宿在兰州西面的红古区,结果天气、路况、同志们的身体精神状态都不错,每天也就多赶一些路,看样子今天可住宿在青海湖边了,在美丽的青海湖边食宿,想起来都很兴奋。

    饭后,从兰州北顺着G6继续向西一路狂奔,我开车近30年,相信车也是有生命的,你要想让它成为你的忠实伙伴儿,就必须尊重、敬畏、理解它,对他的出身、脾气、品行要一清二楚,按期体检、有病就医、预防为主,它对你的回报也会让你感动,平时不会给你找麻烦,危难时刻还能大显身手,我的爱车无论是在318国道通麦天险的大塌方湿滑陡坡上,还是在唐古拉山公路旁的深沟里,从没给你掉过链子,在西藏跑一圈,连轮胎亏气这样的小毛病都没有过,不愧是咱们的铁哥们儿。

    过了兰州不到一个小时就进了青海省境内,有专家把青海比喻成3个面孔,一个是西北的干旱区,主要是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另一个是青藏高原区,主要是南半部从昆仑山到唐古拉山、玉树藏族自治州、部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正在经过的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东部季风区,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这3种自然区域基本上代表了我国的大部分区域。东部季风区是青海最富饶的地区,虽然这里的面积不到全省的十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二人口却居住在这里,尤其是我们正在行驶G6高速公路南侧的河湟谷地不到全省面积的3%,却拥有全省60%的人口,河指黄河,湟指黄河的支流湟水。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从源头开始黄河一路向东,然后围绕阿尼玛卿山做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后,又掉头向西从甘肃境内重返青海,从北面再转向东方,与北面东去的湟水形成一个夹角,造就了河湟谷地的辉煌,黄河在这里流淌的很有节奏,时急时缓,一束一放,使黄河谷地呈现了时而峡谷,时而盆地的串珠似的地貌形态,每个盆地都成了人类良好的栖息地,成了青海地势最低的重要的农业区,它地处中原通往西亚和西藏的通道上,因而中原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在这里形成一个独特的交汇点。如今河湟谷地成为青藏高原工农业和交通运输最为发达,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青藏公路零公里处.jpg

    下午又过了西宁,西宁是青藏公路的起点(0公里处),青藏公路全长1937公里,于1950年修建,1975年改建,平均海拔4000米,全部为2级公路,最高点为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西宁南面有个塔尔寺,多年来路过几次都没能一睹真容,老是觉得这里离北京“近”,想去有的是机会,这次也是一样,今天只是出行的第二天,前方等我们去的地方太多了,还是先顾及远的地方吧。塔尔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纪念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咯巴的大银塔, 该塔始建于明嘉靖39年(1560年),是中国喇嘛教格鲁派6大寺院之一,每年农历正月、4月、6月、9月举行4大法会, 2月、10月举行两次小法会,以许多美妙的宗教传说、神话故事和艺术水平很高的三绝(酥油花 壁画 堆绣),吸引数以万计的藏、蒙、土、汉等各族民众,来寺瞻仰朝拜,从而使塔尔寺成为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 

    在西宁以西的湟源也就是G6高速的尽头我们左转下了高速,之前的这段G6高速为390公里,我们开始向南,这是214国道的一段改良路,这段准高速位于青海湖的东侧,不一会来到青海湖东南的岔路口——倒淌河,结果由于对新修的路不熟,错入了南去共和县的高速,在穿过一个隧道时直觉让我们感到不对了,因为去青海湖是没有山的,隧道出口的隔离带有个大豁口,我们询问了一位正在此修车的师傅,才知道走错了路,幸运的是这位师傅,详尽地告诉我们怎么退回去:豁口调头,下高速,进东边的一条沟,再另一条小道,顺盘山路翻过我们刚穿过隧道的那座山,下山后靠左,走好像是逆行的一条辅路,这才能回到倒淌河的三岔口,说实话,这么多的节点,能说明白听明白走的明白也算我们的造化。倒淌河原来是向东流的黄河水系,历史上的一次大地震引起大塌方,堵住了原来向东汇入黄河的水道,使河水流向地势较低的西北,注入青海湖,所以称之为“倒淌河”。

    过了倒淌河一路向西,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绿茵茵的草地,空气都感觉到甜甜的,老远就看到右前方很远的天边,有一条兰兰的“云彩”越来越近,也越走越低,越走越大,最后终于看清楚了,那不是“云彩”, 那是湛蓝、宽广、宁静、神秘的青海湖。  

    难怪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青海湖位于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 

    青海湖古人称为“西海”,藏族同袍称为“措温波”,蒙古族同袍称为“库库诺尔”,青海湖东西最长106公里,南北最宽63公里,湖面海拔3195米,湖水最深达28米,平均水深19米。值得关注的是青海湖的面积一直在缩小,据南京湖泊研究所秦伯强先生研究证实,青海湖1908年湖水海拔高程为3205米,湖水面积为4980平方公里,据我所看的资料,上个世纪末青海湖的面积为4583平方公里,而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第532期,公布的数据为4303平方公里,可见青海湖的面积在一年一年的缩小,这里除了气候的原因外,人类不断地扩大耕地,过度放牧, 拦河蓄水,滥砍滥伐,以及不断发展的工业用水和膨胀的人口,是青海湖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平均每年要干枯500多个大中型水库和湖泊的主要因素,据有关部门统计,因人类活动造成青海湖水量亏负高达25%。

    青海湖是美丽的,每年6 、7月份展现在你面前的除了那无垠的大草原,还有那望不到边的黄灿灿的油菜花海,前年7月我们来青海湖曾看到过这样的盛景,的确美丽醉人。青海湖也是富饶的,这里的优质牛羊成群,特别是青海骢(一种良驹),青海湖有个岛叫梅心山,相传将母马放在岛上,便得“龙种”,可日行千里,神骏善驰,虽是传说,但青海出名马自古文明,从隋炀帝开始就不断地向内地输送军马。 

    两年前我从格尔木来到青海湖,从黑马河镇左转向北,沿青海湖西岸转到北岸,去鸟岛观鸟,在刚察品尝青海湖的羊肉,在金银滩参观我们的前辈为国之重器——两弹一星奋斗过的原子城,游览了了人民的音乐家王洛宾的纪念馆。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那些为了打破核垄断,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安全,为了能在国际社会中应更多的话语权,在这里默默付出甚至贡献出宝贵生命的前辈们,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邓稼先老先生,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了保护青海湖的湟鱼资源,青海省政府从本世纪始就发出通告,从2001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的十年内封湖育鱼。在2010年底到期后又延期10年。2011年6月我在北岸的刚察县小饭店用餐时,故意试探饭馆的老板,希望能吃到青海湖的湟鱼,老板愣了一下,吃惊地看着我说:“那是保护的不能吃”。我听了内心暗暗感动,可见保护环境已经深入人心 也深感到西北人的实在,这要是在东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只要你出钱几乎没有吃不到的东西,几乎没有不可以吃的东西,想起来还真是汗颜。

青海湖鱼雷发射实验基地.jpg

    我是个铁杆的钓鱼爱好者,江河湖海都是我最想去的地方,对各种鱼的属种略知一二,青海湖的特产是湟鱼,因其无麟且肉质细腻味美,受到食客的普遍欢迎,但湟鱼生长缓慢,每年才长0.1斤,又受到多年的过度捕捞,数量下降很多,成鱼个体也越来越小。湟鱼是青海湖生物链中最重要的一环,青海湖的水是微咸的, 每到春季湟鱼必须回游到淡水河中产籽儿,由于在很多入湖的河流上修筑大坝,开荒垦殖造成不少河流断流,2004年春,刚察县沙柳河发生断流,数千吨产籽的湟鱼搁浅在河中的水洼里,大量死亡,震惊省内外。

    从本世纪初,青海省政府准备用30年,斥资50亿人民币治理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建立了青海湖湿地保护区,以阻止草场的退化及虫鼠害,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看到现在的青海湖,而不是像罗布泊那样,只能通过探险、凭吊、追思的形式回忆美丽的过去。

    就在我们现在行驶的公路北侧,离青海湖岸边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光荣历史(现在已经解密),1965年在这里建立了我国鱼雷试验发射基地,我猜测选择在这里做为实验基地的原因,估计是看重这里水深,水质接近于海水,地处偏僻保密性比较好,交通方便等因素,由于这里是青藏公路151公里处,所以又称为151基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鱼雷都是在这里试验,然后投产,武装中国舰队的。后来由于水位降低,逐渐不能满足实验要求,才转移到其他地方。这里只留下一座水上的三层小楼,孤零零的独处在湖面上,追述着逝去的辉煌

     这里的109国道离青海湖很近,湖边都是牧民承包的牧场,隔不远就会见到能通向湖边的小道, 开车百十米最多几百米就可到湖边,但每个人要向交50块钱的买路钱。我们肯定不会花这样的冤枉钱的,沿国道继续西。不一会儿就到了游船码头,码头设了一个栅栏门,从一个告示栏上看到进栅栏到湖边每人要80元,我们正要打听去湖心岛游艇的价格,几个晒得黑黑的凶恶的小厮挥着棍子赶我们走,估计是嫌我们将车停的不是地方,俗话说,惹不起躲得起,我们只好上车,放弃去湖心岛的计划,用脚投票放弃了这个景点。

    十几公里后109国道进入了一个干净的小镇,公路两旁都是整齐的店铺、房舍,黝黑的柏油路旁栽满花草,整齐崭新的灯杆分外醒目,原来这是一个叫江西沟的小镇子,车走到镇子中部的一个十字路口,一个显眼的路标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右转到湖边”,我们马上右转朝湖边开去,不多时柏油路变成了砂土路,路很宽但坑洼不平,两边都是果园,我开始担心这是不是个温柔的陷阱,当你快走到湖边时被一两个好汉拦住,让你二选一,留下买路钱让你开到湖边,不肯交钱那就原路返回,让你白走了几公里的土道。

    不一会儿我们就看到湖边了,算我们运气不错,没遇到什么好汉,倒是有两辆外地牌照的小车停在那里,这是一个离湖边100米左右的大沙坡,我们停在那两辆车的旁边,再往前就是一个通往湖边的下坡,坡上都是松软的细沙,谁都没敢冒险将车开到水边, 水边到沙坡的落差至少有10米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们停车的沙坡肯定就是不久前的湖边,湖面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下降这么多了。那两辆车的游客是从山西过来的,问我们出来多少天了,当他们知道我们是昨天从北京出发的,吃惊的张着嘴巴半天没说出话来,是啊,此时就连我们自己都感到惊讶,昨天还在北京呢,今天就在青海湖岸边了,是人的本事越来越大了,还这个世界越来越小了呢?    

青海湖.jpg

    我们脚踩着松软细沙,深深呼吸着略带咸味的湿润空气,张开双臂走进了这幅巨大的画卷,湖边是一片绿茵茵的草滩,草滩后边的水面长出一丛丛黄褐色水草,这些绿、黄、褐色镶嵌在蓝色的青海湖边,青海湖蓝的似海洋,但比海洋蓝的还要纯正,它蓝的像天空,但比天空蓝的还要深沉,蓝的深邃,蓝的恬静,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一双双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青海湖如此湛蓝,是因为湖面高出海平面3195米,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加上这里高原蓝天的反射,造就了青海湖独一无二的蓝色。我曾领略过西湖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洞庭湖的帆影,昆明湖的柔美。此时此刻虽然是第二次来到青海湖,仍被青海湖的质朴、宽广、平静、深邃所震撼。它可以打开你的心胸,让你忘记所有的烦恼,它可以安抚你的心灵,让你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安静和谦和。我们面对这奇幻的美景,时而像四个孩童,打闹嬉戏,卖萌拍照。时而又像是在梦中,拥抱着这个纯净的世界。我们自己都在问自己,北京离这里真的不远吗?为什么离北京这样近却不能常来?望着这一望无际水天一色的神话,回想着昨天到今天“沧海桑田”的变化,我们久久不忍离去……。

    重新返回到江西沟镇,继续向沿109国道向西,脑海中仍是那片湛蓝的湖水,久久不能退去。看到一个加油站,加满油,接着就是一个公路收费站,收费不多每车10元,但在这大名鼎鼎的109国道上设卡收费是不是有些不妥。

    过了收费站没多久,公路两旁热闹起来了,饭馆、住宿、汽修等店铺一个挨着一个, 我们知道今天行程的终点——黑马河到了,看看表已经是7点多了。这时的太阳刚刚下山,一阵阵寒意马上袭来,整个镇子顿时显得灰蒙蒙的,我们几经打听权衡再三,终于在一家即便宜又干净的旅馆住下。

    简单安顿后到街上吃饭,刚才还是晴天,这时却下起了蒙蒙细雨,一股沁骨的凉风让我们缩紧了脖子,无心遛街,在旅馆旁边找了个正在有人用餐的饭馆,餐馆不大,只有有四张桌子,靠门口的一张桌子上有三位客人在吃饭,两男一女,其中一个30岁左右的先生看到我们冷嗖嗖的样子,主动打招呼,请我们喝火炉上的一大壶热气腾腾的奶茶,我们几次推辞不过只得接受人家的好意,四个人每人倒了一大杯,奶茶不膻略带些咸味,一杯下肚马上暖和多了,在等菜的功夫我们聊了起来,原来其中30岁左右的一男一女是一对夫妇,从南京飞到兰州,找到事先在网上联系好的车主,专程到青海湖玩来的,可见青海湖的魅力不凡,他们对我们更是羡慕,也同样对我们昨天出发今天就到这里喝茶感到震惊。我们问起租车的费用,从兰州到青海湖再回兰州,一共是5天,每天基本费用600元,加油、过路费租车人另外支付,还有就是司机的食宿也是租车人承付, 车是5成新4驱的赛佛。 

    吃完饭走出餐馆,街上已是没有几处灯光,茫茫细雨阵阵寒意让我们赶紧回旅馆。洗漱后,趴在床上写日记,2011年7月份我路过黑马河,那时的黑水河车水马龙很是热闹,今天看来镇上的人气已不如上次,青海湖的旅游已经进入淡季了,写完日记,又看了一会儿新闻,又冷又困,熄灯睡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