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九地篇

  孙武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毋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待,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敌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之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说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信已之私,威加于敌,攻其城可拔,其国可毁也。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不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期所爱,微与之期。践默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孙武在九地篇中讲了许多与作战有关的问题,其中重点是讲地形,以及在遇到文章中提到的这些地形时,如何去打仗。如在用兵作战中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孙武随后对这些地形都做了解释:如“散地”,是诸侯在自己国内作战的地区。“轻地”,是进入敌国不深的地区。 “争地”,是对我军有利,对敌军也有利的地区。“交地”,是我军可以去,敌军也可以来的地区。“衢地”,是能先占领并能得到领国支持的地方。

  “重地”,深入敌人的国土,并关联许多城邑的地区为重地。“圮地”,军队行军在深山老林、险固隘阻、盐碱沼泽、道路难行的地方为圮地。“围地”,进路很狭隘,退路又迂远,敌人可以用较小的部队打败我方较大的部队,为围地。“死地”,战则存,不战则亡,即为死地。死地为九死一生之地。

  在古代,善于用兵的将领,能使敌人前后不能照顾,大小部队不能互相依靠,官兵不能互相救援,上下分散不能收拢,士兵溃散不能集中,部队会合而到不齐。合于利就行动,不合于利就停止,此为良将。作战中,如果敌军众多严整而来,我方应事何办呢?我们应先夺取敌人的要害阵地,这样敌人在战斗中就要听我们的摆布了。

  孙武讲:“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这段话是讲,将帅遇事要冷静,处理事情要有条理。对作战的目的,要能蒙蔽士兵的耳目,使士兵对作战计划一无所知。如果变更战斗任务,改变作战计划,就要使一般人识不破。在这段文字中,孙武讲的是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能把作战计划透露出去,让敌人察觉到我军的作战意图。

  孙武在这段文章中还专门讲道:“焚舟破釜”、“登高而去其梯”这种自断后路的办法,其目的是让士兵们知道部队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拼命向前,打败敌人才有生路。即: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地而取胜。


  《孙子兵法》火攻篇

  孙武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音,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武在这篇文章中讲了火攻有五种方式:即:烧人,烧积蓄,烧辎重,烧仓库,烧车队。他同时讲:放火要有时,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放火。孙武在这篇文章内还讲了自然现象,即:“昼风久,夜风止。”再者要放火,必须是从上风放,不能从下风放。火攻的效果,比水攻攻的效果明显。水只可以阻绝敌人,而火攻则可以烧毁敌军的物资装备。

  孙武在这篇文章中还讲到君主的火和将帅的火。也就是从外在的火讲到心里的火。古代君主心里有火,即会兴兵发动战争,以图用军事手段消除自己心中的怒火。

  “火冒三丈”、“怒气冲天”,都是形容心中的火。因此,孙武在火攻篇最后一段内容中讲:“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因而,孙武在《孙子兵法》里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关于火攻的战例,《三国演义》中讲了许多。如:“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等。在近现代战争中,除了枪炮等武器外,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发明了一种叫“凝固汽油弹”的大威力杀伤性武器。这种大威力武器,美军首先用在日本列岛上,以火烧的方式,烧掉日本在本土储备的大批战争物资和房屋建筑,给投降前的日本,造成极大的物资损失。此外,美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也使用过凝固汽油弹,给志愿军造成很大的损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除了这种能引发大火的燃烧弹之外,还制造了一种叫做“火焰喷射器”的武器,并首先用在太平洋夺岛战场上,给固守在太平洋海岛上的日军,以重大的杀伤。

  火攻,从古代战争到现代战争都是一种作战手段,作为军事将领,在和平时期就应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


  《孙子兵法》用间篇

  孙武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至之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 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在“用间篇”这篇文章中,孙武讲:凡兴兵十万,远征千里,百姓的费用,国家的开支,每天要耗费千金,运输队伍疲劳地在道路上奔忙,不能生产,相恃数年,就是为了最后一天的胜利。这样的将领不是好将军,也不是君主的好助手。因而明智的君主、贤能的将帅,在出兵前应先知敌情,不可去求助于鬼神,也不可用相似的事情去类比,也不可用日、月、星、辰的运行度数去验证,必取于人,取于知道敌人情况之人。

  孙武在这篇文章中还讲道:“间谍有五种,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孙武在二千四百年前,能把间谍的种类划分的如此清楚详细,确实令人佩服。什么是“乡间”?就是利用普通人做间谍。什么是“内间”?就是利用敌国的官吏做间谍。什么是“反间”?就是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什么是“死间”?就是故意散布虚假的情报,令敌方间谍知道,在敌人上当受骗后将其俘获处死,即为“死间”。什么是“生间”?就是派到敌人那里获得情报后还能返回的间谍。

  从历史上看,间谍这个称呼已经存在几千年的时间了。从清朝末年起,往中国派遗间谍最多的当属日本了。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就在中国设立了庞大的谍报系统。

  在《读报参考》杂志2010年第11期史海钩沉版面中,就例举了五名日本间谍被清政府抓获后斩首的案例。在前两名中,一个叫“藤岛武彦”,一个叫“高见武夫”,其中藤岛的任务是潜入新疆,劝说新疆巡抚刘锦棠联日抗俄,并在新疆潜伏。这两个日本间谍被抓获后,在杭州被斩首。甲午战争日本大胜后,日本派人到杭州起出这两人的尸骸带回了日本。

  另外三名日本间谍分别叫“山崎羔三郎”、“钟崎三郎”、“藤崎秀”。这三名日本间谍在甲午战争前进入中国,曾以各种方式在山海关、威海卫、旅顺、大连一带执行侦察渗透任务,对这几个海域进行水文测量,为日军选择最佳登陆地点。在执行任务期间这三名日本间谍相继被抓获,在辽宁金州被斩首。

  在此后的日本侵华战争中,有几个日本间谍最有名。其一,川岛芳子。川岛芳子是中国人,是蒙古王爷的女儿,她被送到日本后认贼做父,改名换姓,甘为日本人当间谍。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她获取了大量的中国情报,犯下累累罪行,日本战败投降后,川岛芳子在北平被处决。其二,土肥原贤二。土肥原贤二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本间谍组织最大的头目。土肥原贤二在侵华战争中无恶不作,在中国犯下大量的战争罪行,馨竹难书。二战结束后,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土肥原贤二被定为甲级战犯,仅次于东条英机(甲级战犯,首相)和广田弘毅(甲级战犯,首相),位列甲级战犯第三名,处以绞刑,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其三,南云造子。在《世界军事》2010年第5期“谍海波澜”中这样介绍南云造子:“南云造子娇俏动人,又能歌善舞,在汤山温泉,她利用自己的交际手腕和美色,与大批高官交上朋友。据说戴季陶、孙科等人都是因为南云造子,而成为汤山温泉招待所常客的。”

  南云造子在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用美人计获取情报,其首要目标是要除掉蒋介石。南云造子还利用各种机会发展扩大自己的间谍组织,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属的参谋总部、军政部、海军部都先后有人被她拉下水。

  南云造子在1942年4月的一个晚上,被国民党军统局的特工,在上海霞飞路乱枪打死,终结了一生。

  在学习了《孙子兵法》后,可以看出孙武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写进了大量的军事思想,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孙武在《孙子兵法》第一篇中就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也就是说: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应慎重对待。同时,孙武在第一篇中还讲:“兵者,诡道也。”也就是说,打仗不仅仅是拼兵力,拼武艺,还要讲计谋。在战术上,“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为什么“兵贵胜,不贵久?”作为古代军事家,孙武在二千四百年前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孙武在“作战篇”中讲道:“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孙武在这段文章中讲:进攻的一方,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会使军队疲惫而挫伤锐气,攻城会力屈,军队长期在国外作战会使国家耗费大量的资金,会用尽资产。战争拖的久而对国家有利的事,从来没有过。而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则提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问:“为什么是持久战?”他随后在文章中讲道:“单说敌人是帝国主义强国,我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就有陷入亡国论的危险。……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

  在持久战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出孙武与毛泽东主席分别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讲的是进攻一方(侵略一方),而毛泽东主席则是在讲反侵略,这是“持久战”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历史证明,入侵者切忌在国外打持久战,而反侵略的一方,则应尽最大的努力,通过持久作战来耗尽敌人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从而打败侵略者,这也是一条真理。

  纵观《孙子兵法》,其内容从前到后相互呼应,即讲了作战中的将,也讲了作战中的兵,还讲了作战中的天文地理、敌我双方作战中的战术谋略。

  《孙子兵法》是孙武在战场上用兵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是一代兵圣孙武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部最精典的兵法著作,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孙子兵法》中的“兵贵神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武留给后人的精典名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