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直想写一篇学习《孙子兵法》的文章,但却没有动手写。《孙子兵法》虽然只有十三篇文章,六千一百多个字,但其所含的内容确是非常的深厚。因而,在中国《孙子兵法》被称为“兵法之祖”、“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孙武所著。《孙子兵法》诞生后,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所必读,对中国的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变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后的历代军事著作和军事实践中,无处没有《孙子兵法》的影子。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还展现了人类高超的智慧和谋略,对我们现代的军事工作和生产生活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有十三篇文章,分别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我们从《孙子兵法》的计篇,来看兵圣孙武对战争的看法。孙武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武的这句话是在讲: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存亡和人民生死,所以不能不慎重考察。

孙武在计篇的后半部分再次讲道:“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兵圣孙武在这一段文章里讲了如何用兵打仗的问题,同时还讲了在战前用兵作战的辩证关系。“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实力强的时候,要表现出弱的样;想要发动战争,就要表现出不想打仗的样子;要攻打近的地方,则要假装要攻打远的地方。如果敌人贪财贪利,就用利益引诱敌人,再伺机打败敌人;如果敌人陷入混乱,就要抓住时机发动进攻;如果敌人实力雄厚,准备充分,就要做好防御;如果敌人来势凶猛,就要避敌锋芒,退而再战。”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则是讲: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我们要发动突然的进攻,来打垮敌人取得胜利。

什么叫辩证法?就是一件事物的辩证关系。孙武在他的这段文章里,就讲了一段兵法上的辩证关系。

从孙武在计篇讲的内容来看,他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即对军队作战前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为后人树立起研究战争的光辉典范,值得我们向他学习。


《孙子兵法》作战篇

孙武在作战篇中讲道:“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作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孙武在这段文章中讲:战争要耗费大量的钱财,日费千金。因而,大规模的作战,要速战速决。如果战争旷日持久,军队就会陷入疲惫,士气就会受到挫伤,攻城会力屈,会消耗掉大量的兵力,长期作战会给国家的财力物力带来困难。旷日持久的作战,对国家没有好处,各诸侯还会乘机而起。

孙武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研究战争时,便注意到战争持久化会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破坏作用,因而兵贵胜,不贵久。孙武在这里强调,一但开始作战,就要速战速决,要避免打持久战。

联系到我们中国,在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人民按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打持久战的论述,发挥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有利条件,发挥国家的战争潜力,全民抗战,经过十四年的艰苦抗战,最终用持久战这一战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毛主席讲的“持久战”与孙武讲的“持久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武在谋攻篇中讲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法,但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有好的谋略。因而,孙武在谋攻篇中提出,“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运用智慧取胜是谋攻篇论述的重点,也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在历史上,韩信奇谋打败赵国军队,之后听从谋士之言,在燕国的边境线上摆开准备攻打燕国的样子,同时派出能言善辩的谋士游说燕国国君,最终用谋略迫使燕国投降,这就是战国时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个很好的战例。“谋”在前,“兵”在后,双管齐下,取得最后的胜利。

像这样的战例,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多次发生。如:北平的和平解放,避免了千年古城毁于战火。湖南的和平解放和新疆的和平解放,即减少了人民解放军的伤亡,又减少了敌方士兵的伤亡,起义将领还受到党和政府的优待,于国于民都有利。

在谋攻篇的最后,孙武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知彼知己”,是孙子兵法中被后人引用最多的一条作战原则,也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即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决策制胜的作战方略。这个原则,不论是在军队作战还是在商场上,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知彼知己”,军队在战场上才能打胜仗,商家在商场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真理。


《孙子兵法》形篇

在《孙子兵法》形篇中,形:是指军队兵力的多寡,战斗力的强弱,士兵素质的优劣等有形力量。

孙武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在这段文章中,孙武讲:“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能做到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寻求能战胜敌人的时机,其作战主动权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不能战胜敌人时,要采取防守的形态,能战胜敌人时,一定要进攻。善守者,像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让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队伍,就像站在九天之上,使敌人无从防备。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先立于不败的地位,不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获胜的军队,总是先造成打胜仗的条件才同敌人作战,而失败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打起来之后才寻求侥胜。任何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加强法治,才能掌握打胜仗的决定权。

在“形篇”中,孙武讲的“度”,是指战场地形的险易,广狭、范围的大小等情况。“量”,是根据战场的地形来判断、估量战场容量的大小。“数”是根据战场容量的大小,估计敌我双方能投入的兵力数量的众寡。“称”,是根据敌我双方可能投入的兵力数量,进行军事实力的对比。“胜”,是根据双方兵力的对比,提前判断作战的胜负结局。

孙武在这段文章里,讲了许多与作战有关的条件,如:善守者如何办,善攻者如何办,以及在最后例出五个重点,作为判断胜负的依据。其实,不论是在古代战场,还是在近现代战场,作战中敌我双方间还存在着一种变量。即:兵力强的一方,因指挥失误,战术失当,也有可能打败仗。而兵力弱的一方,在作战中战术得当,地形有利,将与士同心协力,也有可能打胜仗,如“长勺之战”。

在春秋时期,鲁国军队在山东泰山以东,一个叫“长勺”的地方,与来犯的齐国军队展开了一场激战。当时齐国强而鲁国弱,但最终的结果是,鲁国军队借助有利的地形和决策,打败了齐国军队,取得了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胜利,也创造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在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有许多,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孙子兵法》中所讲的军队力量的对比,对任何一支准备打仗的军队来讲,在战前都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敌我双方战斗力的对比,以及战斗素质的对比,都是战前不可忽视的条件。


《孙子兵法》势篇

孙武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从常识来讲,常规为正,特殊的、变化的为奇。从战术上讲,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正面为正,侧击为奇。明战为正,暗袭为奇。在战斗中,按常规战法为正,出乎人们意料的为奇。这就是军队打仗出奇至胜的原理。

湍急的水流以飞快的速度奔流,能让河里的石头漂走,这种力量就叫“势”。

“势不可挡”,“势如破竹”,“排山倒海”,都是形容势。

战场上,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势”上。木头与石头的特性,安则静,危同动,方则止,圆则行。因而,古代将帅在战斗中常利用木与石的这种特点,借助城墙或山地的势,把重木(圆木)或石头从城墙上,山顶上往城下或山下滚动,从而达到辅助作战的作用,这在历史上称之为“滚木雷石”。

“出奇不意,攻其无备。”从古到今军队打仗经常会用奇兵,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用奇兵打掉敌人的指挥机构,从而打乱敌人的部署,以战胜敌人。

“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兵法》虚实篇

虚与实,单从字面上讲,既假与真的问题。

孙武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也,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渭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长短,月有死生。

孙武在这篇文章中,重点讲了虚与实的问题。他在开篇中讲道:凡是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到来的一方就从容主动,而后到达战场的一方就要仓促应战,疲于奔命,就会处处挨打被动。这一点,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道理,很难改变。这也是我们现在常讲的“伏击战”。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就是说,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进攻,打击敌人。我方行军千里而不疲劳,是因为所走的路线避开了敌人,因此在发动进攻时必然能得手,这也是一种隐形。故形人而我无形。我方能集中兵力在一起,而敌人的兵力分散在十处,我方就可以以十攻其一,以众击其寡,从而造成敌人前后左右难以救援,故胜利可为也。

孙武在虚实篇最后讲:用兵作战就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也应像水一样避开敌人强的地方,选择敌人弱的地方进行攻击,即:避实击虚。在战争中能应对敌人的变化而取胜者,才是军中强手,神也。

在近现代战争中,因为作战的需要,我军常采用隐真示假的办法来迷惑敌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敌人产生错觉,从而战胜敌人,并取得伟大的胜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