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因为出生在军人家庭,听着部队大院的军号声作息,加之少年从军,虽身为女子,打小就喜欢看战争片。《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上甘岭》《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等经典战争片,数不清看过多少遍,荡气回肠,百看不厌。骁勇善战、智勇双全的八路军、游击队、志愿军的战斗故事,至今如数家珍;片子里的经典台词,至今耳熟能详;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烈,至今鲜活在记忆里......草草结束晚饭胳肢窝夹着一摞草垫子狂奔到露天剧场占座的场景,至今还是发小们津津乐道的童年乐趣。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50后这代人是看着经典战争片长大的。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近年来,曾经无比辉煌的抗日题材影视剧突然一落千丈,出现了“战争游戏化,我军偶像化,友军懦夫化,日伪白痴化”的现象;“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的“抗日神剧”更是被观众吐槽。

可就在不久前,纯属偶然,我看到一部新上线的网络大电影(简称“网大”)《绝地防线》,心呼地一下被点燃,让我重拾对国产战争片的信心。641.png

起初,我对这个“静悄悄”上线的抗战片没有多高的期望值,但看了一会儿,就被一种强大的磁力场牢牢吸附,一阵强似一阵的震撼感频频袭来,内心狂涛汹涌,泪水几次决堤......一口气看到最后,我被彻底“破防”!

套用年轻人的话说,这部片子“全程无尿点”。

惊诧于这么高燃的“网大”,怎不见网友热评?赶忙上网搜索,发现是我out了——《绝地防线》于6月12日在爱奇艺上线播出,播出当天便荣登爱奇艺电影榜单第一名。截至7月4日,《绝地防线》的累计观影时长达到386.3万小时。豆瓣打分8.7。

有人惊呼:“《绝地防线》在情感表现力上不输《亮剑》,战争场面的真实感也很像《长津湖》。《绝地防线》不但口碑抢眼,热度也十分出彩,上线就是飙升榜的‘扛把子’”;有人赞美,“《绝地防线》开播后拿下收视率第一,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还有人给了更干脆的评价,“《绝地防线》真正把国产战争片拍明白了!”当然,也有拍砖的,但大多表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

《绝地防线》口碑收视双赢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成功逻辑和“密码”?引发了我的兴趣。我又连刷两遍,边看边做笔记(毕竟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在线),希望用自己的眼光找到答案。历经反反复复的自我否定,推翻了一个个看似光鲜的观点,最后说服我自己的结论似乎毫无含金量,但却发自肺腑——

《绝地防线》成功的“秘诀”: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真实,第三还是真实。真实性,是观众对战争片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理由很简单: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争,战争影视剧是我们认识战争的一个通道。但如果背离了真实的史实、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充其量不过是一场“戏说”,还会形成一种“误导”,不但毫无价值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正如有识之士尖锐指出的,所谓“抗日神剧”,“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的先烈们的不敬”

独立影评人郭松民的观点更为通俗易懂,“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品,不是说不能虚构,而是要看把这种虚构放在什么背景下。武侠电影中大侠一跳好几十米,完全不受地心引力约束,观众哈哈一笑,没人会介意;‘622762d0f703918f2fd688ecf53c5d9d59eec499.jpg抗日神剧’里抗日战士一跳好几十米高,大家就不接受了,因为观众默认抗日故事应该是真实的。”可见,战争片最大的失败莫过于失真,失真的直接结果是观众不买账,终极结果是被历史所淘汰。   

回想儿时看过的那些经典战争片,为何到今天还不觉得过时,真实可信是第一位的。可以这样说,真实,是战争片的灵魂。唯有真实,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信服;唯有真实,才能告慰为国捐躯的英烈;唯有真实,才能产生问鼎历史和现实的力量。但真实并非排斥艺术性,而是要艺术性的真实表达,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真实还原,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以及心灵与精神的震撼。

那么,《绝地防线》是如何打造真实性并以真实性赢得观众认可的?请允许我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试析如下:


一、不虚化,凸显真实背景

《绝地防线》取材于发生在山东莘县的真实历史事件——“苏村阻击战”。苏村阻击战,在鲁西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中华民族奋勇抗击侵略者的丰碑上留了永不磨灭的烙印。 

 其历史背景是:我八路军115师进入山东,曾几次分兵,奠定了山东根据地的基础。杨勇的115师三旅进军鲁西,在聊城一带创建了抗日政权,并打了几个胜仗,因此地为京沪要道,所以为冈村宁次不容。日军在潘溪渡战斗中受到重创后,于1941年1月15日,纠集两万余人,附汽车、坦克400余辆,在10多架飞机掩护下,对鲁西进行报复性“扫荡”。八路军第115师教导3旅特务营接到指令,为掩护鲁西军区行署机关和大部队的安全转移,由营长钟大炮率营部和两个连130多人将日军主力部队引入苏村,建立三道防线,以阻击疯狂扫荡的日军。我军与敌军在1:10的绝对劣势兵力以及武器装备与后勤保障上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顽强阻击,毙敌300多人,仅8人被老百姓救回,其余126人全部壮烈牺牲......

1c9ed13db31849dcbeb553a51889f0e0.jpg

 根据真实背景,设计化妆道具台词等。影片中,我军指战员和老百姓的衣着装束一看就有年代感。指战员的脸上有冻疮,说话都是方言,军装也是皱皱巴巴、臃肿、不服帖的,老百姓的衣服也都打着补丁......大部分群演都显得土头土脑的,不“帅”更不“酷”,活脱脱像从那场战争中走来。有个细节最让人忍俊不禁,有个战士下岗后回到坑道,嬉皮笑脸钻进战友赵永盛(王韬饰演)的被窝,还没等暖和过来,他就大喊“肚子痛”。望着他提着裤子跑出去拉稀的背影,永盛一口大碴子味儿的东北话窜了出来,“啥人啊,被窝里放屁......”细节真实到这个程度,可见主创团队下足了功夫。

根据真实背景,展现我军特色。苏村阻击战的任务是掩护鲁西军区行署机关和大部队的安全转移,由营长钟大炮率领的八路军第115师教导3旅特务营两个连130多人的队伍,要像吸盘一样,把日军扫荡部队悉数引入苏村。

深夜,潜伏在麦地里,两个战士正在小声议论。一个说,“小鬼子属狗的吧,闻着味儿就来了”;另一个说,“爱属啥属啥,一会儿啊,直接给他来个关门打狗。”忽然有人报告,“是沼田的先头部队”,望远镜里,出现了日军的汽车和满车的鬼子。“寻思啥呢,赶紧给营长发信号!”“咕咕咕咕......”貌似野鸡的叫声瞬间响起,此起彼伏,一支支钢枪对准来犯之敌......一声“打”,我军的机关枪哒哒哒哒响起来,火光炸裂,弹壳飞裂。待敌人进入雷区,我军按下引爆器,轰轰轰,预先埋设的地雷响成一片,鬼子被炸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只有指挥官井上中尉独自骑马逃出......

把野鸡的叫声作“信号”,这个细节很中国,让我想到老电影的“消息树”,把我军来自老百姓的独有特色和特务营特别能战斗的“前戏”表现得惟妙惟肖,看得十分过瘾。

a8ec8a13632762d061abb6f154f473f0503dc68e..jpg根据真实背景,显露日军的阴狠残暴。侥幸活命的井上中尉向沼田大佐(矢野浩二饰演)报告,发现杨勇的主力部队。“是主力部队吗?”狡诈的沼田追问。“肯定是八路军主力,鲁西一带,只有杨勇的部队才有转盘机关枪。”得知井上的队伍全军覆没,沼田阴着脸说,“你一个却活着回来了?”

井上跪地,要以死谢罪。“你以为一死了之,就能弥补你的罪责吗?”沼田咬着牙根训斥道。一转头,他得意地摸着自己的坐骑一匹白马的鬃毛,不可一世地说:“中国人,就像这些牲口一样,早晚都会被我们大日本皇军驯服的。井上中尉,我再给你一支精锐部队,给我继续追踪,这次一定要给我夺回大炮,活捉杨勇。”之所以引用这段对话,除了说明我方诱敌成功,也预示着我军在未来的阻击战中,必将面临敌众我寡凶多吉少的残酷局面,血战前的气息带着摄人心魄的紧张感扑面而来,我的心提到嗓子眼。

根据真实背景,还原苏村阻击战的惨烈。影片以压迫感很强的画面真实再现敌我力量的悬殊,使观众对“绝地”这个字眼有了充分认知:我军只有区区一个营的兵力,一百多人的队伍,且诸多新兵,弹药不充足,虽有壕沟、城门和村庄作为“防线”,其本质还是以血肉之躯与日军10倍于我的兵力对抗。

头顶,有日军飞机的轰炸;地面,有日军的坦克、大炮一次次向我阵地发动的碾压式炮击;装备精良的日军在敌坦克的掩护下,蝗虫般黑压压向我阵地扑来.....每一轮敌人的狂轰滥炸后,都能看到我将士或被击倒在壕沟,或被炸起的尘土掩埋,或负伤、e850352ac65c103819b2336c67f1e919b27e89bf.jpg牺牲甚至被炸成碎片......

我军电话线被打断了,无法接收上级指令,钟营长焦急万分,命令几名通信兵去抢修。眼看电话线的一头已被我们的战士攥在手里,马上就要与炸断的另一头接上,还是被日军狙击手冷笑着枪杀......这个画面太扎心了!

最惨烈的一幕,莫过于被日军大佐沼田称为“诛心”的暴行。他们把重伤昏迷的九连连长吊在坦克炮上,用刺刀一刀一刀刺入他的身体,鲜血像小溪一样顺着坦克车身流向地面,土地被染红了,我们的英雄宁死不屈,直到被敌人浇上汽油活活烧死......日寇的疯狂兽性令人发指,英雄的壮烈牺牲更令人肝肠寸断,我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根据真实背景,展现我军的拼死坚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日军残害,多少战士的眼睛在流血,心里在喷火,有人把手指深深插入泥土中,有人按捺不住要冲出战壕为连长报仇。身经百战的钟营长知道这是敌人的阴谋,冲出去就是送死。他痛苦地垂下头,忍住泪,用嘶哑的四川乡音一次次提醒大家,“不要动,都不要动啊,这是鬼子的奸计,不要上当了!”我再一次心痛落泪。

342ac65c10385343533e45b5dbeecb74c88088bd.jpeg最后决战时刻,站在城门下的钟营长满脸是血,他端着机枪向敌人扫射,但终究挡不住蜂拥而上的敌人。迎着敌人的子弹,他怒目圆睁,子弹穿透了他的身体,血流如注,他倚着城墙缓缓倒下,仿佛化作一尊坚不可摧的铜像......那一刻,我的心碎了。

从观众角度出发,当然愿意看到小鬼子被我军打得片甲不留尸横遍野,那会很过瘾,但《绝地防线》显然“不讨这个好”,他们坚持以真实面貌再现战争的残酷和我军顽强死守的英雄精神,用营长的话说,“咋个叫死守,不死,咋个叫死守?”真实的战争或许就是这样甚至更加残酷?


二、不神化,重现真实人物

战争片以战争为主线,真实还原战斗场景自然是第一位的,但如果忽略了对人物特别是主人公从外形到内在精神的逼真刻画与塑造,也不能成功。毕竟,仗是人打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但人无完人,也不能神化英雄,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不是一首诗。人为的拔高英雄人物,把他们塑造成通体发光的“高大全”形象,也是一种要不得的失真,不仅得不到观众的信服,还会被斥为“假大空”。

a2b2489fda174f00b74098be812f1cb1.jpg《绝地防线》之所以赢得了良好口碑和收视率,得益于在真实表现战争场面的基础上,用心塑造了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英雄群像:一口四川腔大嗓门喊着“听好了啊,稳住,打好这一仗,回家吃饺子”的钟营长,会说快板书的山东籍教导员,不会写“家”字的“喇叭哥”,土得掉渣的司号员,满嘴大碴子味的“把子哥”,一群稚气未脱的“新兵蛋子”,还有,天天嚷着要给爹妈报仇杀鬼子的苏栓娃,一直劝说弟弟离开战场给苏家续“香火”的姐姐苏杏儿......他们是英雄,也是普通人,是抗日战争历史长卷中不可小觑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片中很多人物也是有原型的。为凸显真实性,影片还十分细心地为演员标明幸存将士原型的姓名和职务。

我认为,人物刻画最成功的,还是王挺饰演的营长钟大炮和王韬饰演的“把子哥”赵永盛。他们一个官,一个兵,共同的特点是个性鲜明,智勇双全,特别能打仗,有瑕疵,不完美,但可亲可敬,真实可爱。

被誉为“荧屏硬汉”的王挺,脸部线条硬朗,不苟言笑,身材不高大,却很结实,天生一副军人形象,打起仗来,浑身都是戏。他曾在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扮演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将有勇有谋的“旋风司令”刻画得入木三分。《绝地防线》让他出演营长钟大炮,也是慧眼独具。

吃饺子.jpg王挺扮演的钟大炮,多少沾点“游击习气”,喜欢扯着嗓门喊话,动不动就“老子”长“老子”短的,表面粗糙,内心锦绣,每场仗该怎么打?有多少胜算?他是关公吃尺子——肚里有分寸。战斗越是紧张激烈,越不忘叼着烟屁股凝神思考......

在特务营,他是战士们的智多星,也是主心骨。

接到苏村阻击战任务,他心里很明镜,这是一场硬仗,敌强我弱,敌众我寡,能不能完成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弹药是否充足?“弹药要是上不来,就是乌龟爬门槛,迟早摔跟头。”所以,《绝地防线》专门有场戏,生动表现出高营长与送弹药的李参谋之间软磨硬泡的一个桥段,没有半句豪言壮语,却让观众的同情心暴涨。

钟大炮:“盼星星盼月亮把你盼过来,就给这一点点弹药?”

李参谋:“已经不少了,几场仗打下来,司令部的存货c83d70cf3bc79f3d7282bff1f45cb61b708b2993.jpeg已经没多少了,还要给其他部队。”

钟大炮:“特务营!要跟沼田的大部队正面交锋了,你晓不晓得弹药是我们的命,多一点弹药就多保一条命,你晓不晓得?”

李参谋:“破例再给两箱,不能再多了!”

钟大炮把李参谋拉到一边,换了口吻:“李大哥,你听我讲,我钟大炮是啥子人,你又不是不晓得,哪场硬仗我拉稀摆带过(退缩过),这次不一样,那么多新兵,新兵一打起仗来就晓得‘扣扣扣扣扣’,弹药没得你说怎么办?”

李参谋:“我相信你钟大炮,这次任务很艰巨,但有了你,我就踏实了。”这边两人说着话,那边战士们还在继续搬弹药,李参谋急了,赶忙去阻拦。大炮只说了一个字:“搬!”

李参谋(起急):“你这是违抗军令!”

钟大炮b7de4c6202bf438889b599a3b98a3d23.jpg(一脸硬茬):“仗打完了,你想咋个处理咋处理!” 

李参谋同情地取下自己的20响连发盒子炮,递给大炮,“拿着!打完仗还给我。”

钟大炮:(怨气未消)“你给我一个人枪有啥子用?再说这场仗也不是我一个人打!”

这段对话特别接地气,把钟营长的个性, 特务营所面临的困境,都真实表现出来了。

与不苟言笑的钟营长相比,王韬扮演的赵永盛要活泛的多。他喜欢用一口大碴子话“叭叭叭叭”显摆,也喜欢说俏皮话,一眼喜欢上苏杏儿,就毫不掩饰的对栓娃说,“万一真的活下来,我给你做姐夫”。他不会说豪言壮语,逼急了,就一个字“干”!但只要仗一打响,立马换成另一个人,目光坚毅,身手矫健,恍若下山猛虎。

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栓娃说的话,“栓儿,你要给我记着,无论到什么前儿(时候),这枪里面都要留下一颗子弹。”他对着自己的太阳穴,作出扣动扳机的动作。

最后的决战时刻到了,永盛浑身绑着手榴弹,抱着炸药包,拼命冲向敌人的坦克,不幸中弹,跌倒在地,炸药包也被抛了出去。

沼田用皮靴狠狠踩住他的右手,他痛苦地呻吟着,忍住剧痛,扭头回望藏在麦秆里的栓娃,用左手作出扣动扳机的动作,他是示意栓娃向自己开枪。栓娃流着泪,使劲摇头,他怎么舍得永盛死在自己的枪下?

此刻,出现了特写镜头:永盛的手指,使劲抠进泥土,一下,一下,还是扣动扳机的动作......就在日本鬼子举刀劈向永盛的瞬间,栓娃扣动了扳机,一颗子弹b6c52b071d9643cbbf99d3a26a9e91e1.jpg呼啸着飞向永盛,引爆了他身上的手榴弹,轰的一声巨响,永盛与鬼子同归于尽......那一刻,我的泪水再次决堤。

《绝地防线》中出现的苏村姐弟俩,被一些观众指摘为“多余”。但我似乎能理解主创人员的良苦用心: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应当表现人民的参与。我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为了掩护姐弟俩,八路军两名战士献出自己的性命,赢得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支持,这也印证了毛泽东主席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英明论断。


三、不“硬化”,表达真实情感

魏巍在《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道,“写战士怎样才写得生动?不仅应写战士的英雄行为,还要写出英雄的思想感情,不要把战士写成煞像一个投手榴弹的机器。这就等于只写了战士的皮,没有写出英雄的灵魂。把活的人写死了,把英雄的人写成了纸人纸马。”他认为,“如果我们写出了战士的思想感情,那给人的感觉就会大大不同。原来做出这样英勇行为的人,是跟自已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即使例子不太突出,仍然会感人的。”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战争片尤其如此。

c2fdfc039245d6880e82bd029b3f0614d01b249f.jpeg要避免把我们的战士表现成只会打仗的“机器”,就要善于表现战士们的内在情感,体现出人情味,我称之为“去硬化”。因为情感是人性的表现,而美好的人性是柔软而温暖的。影片《绝地防线》硬中有软,真实表现了我军指战员的“铁汉柔情”,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譬如,小战士“喇叭哥”护送姐弟俩到避难所,途中不幸中弹。弥留之际,他欣慰地对姐弟俩说,“前面就是避难所了,能把你们送到这儿,也算是完成任务了”。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想我娘了”。姐姐从喇叭哥兜里掏出一个小本本,上面歪歪斜斜写着:“娘,要过年了,打完仗我就回来看你。”这种人性化的表达,更有感染力。

自古忠孝难两全。我们的军人不怕牺牲也勇于牺牲,因为他们知道,以自己的生命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值!这是信仰的力量。但不等于他们不爱自己的亲人,没有对亲情的牵挂和不舍,那是不符合人性的,也是一种失真。

娃娃兵.jpg影片中最具人情味的桥段,莫过于钟大炮营长集合所有新兵,命令他们离开阵地的那场戏。

“报告,九连十连的新兵集合完毕,请指示。”几十位满脸稚气的新兵列队站好,等候钟营长训话。

钟营长没有像往常那样,扯开嗓子说话,而是走到一个个战士面前,轻松聊了起来——“你这个娃,浪费老子子弹最多的就是你”;“你这个娃儿,哪儿的?”“河南的。”“多大了?”“16岁”;“哦,你是四川的,老乡”......大家一时不知道营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接着,钟营长走到队列前,用怜惜的目光打量着眼前一个个稚气的脸庞,语气坚决地说:“我命令,九连还有十连的新兵,全都撤出战斗,从村西的地道撤,有个任务,一定要把所有的伤员,安安全全地送到避难所。听到没?”新兵队伍一下乱了,大家纷纷说“不走”“反正我不走”......

钟营长苦口婆心地解释道,“哪个说让你们走了,是有任务,把伤员送到避难所。”“打死我也不当逃兵”“打死不当逃兵”,新兵们一起喊起来。

头图.jpg钟营长板起面孔,叫到几个老兵的名字,“歪把子、东子、二头”“有!”“把衣服脱喽,把伤疤给他们看一下子!”钟营长命令道。望着老兵伤痕累累的前胸、后背,新兵们愣住了。钟营长严厉说道:“看到没得,哪个身上的伤疤比他们要命,比他们重,哪个才可以不走。”新兵们安静下来。

钟营长突然降低音量,声音变得柔软:“我们都是老兵了,打了这么多年仗,赚回来喽,够本喽,你们,还年轻,将来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晓不晓得,啥任务?这些老兵要是没得出息,守不住苏村,你们一个个听好喽,”营长猛地手指地,掷地有声地吼道:“打回来!给老子打回来!听明白没得?”“明白!”

没有言之凿凿的道理,没有铿锵有力的誓言,可是,谁听了这些话能无动于衷呢?这些普普通通的大实话,蕴含着多么浓烈的人情味啊!就要与日寇决一死战了,老兵们可以慷慨赴死,但要留下抗战的火种。不仅如此,钟营长更寄希望于年轻的新兵们有朝一日打回来,消灭日寇,夺回苏村,为牺牲的老兵们报仇!

钟营长牺牲后,电影以回放形式,重现了钟营长壮烈牺牲前作出的最后交代。“我有个事情要交给山子来办”。年轻的山子凝神望着营长,“山子,交给你一个任务”,他把红军军帽塞进山子的衣兜,声音变得柔软,“转告组织,以后如果有时间,去看看我娃,还有,那句话很重要哦,我钟大炮带领的特务营,尽力了。”“是!”所有人向营长敬礼!铁血营长最后的情感释放,感天动地。


我赞成这样的观点:“战争会创造人!坏的也许更坏,而好的也会更好!”战争片更是如此。在敌我双方血腥而惨烈的拼死决战中,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人性的善与恶,将表现得更加极端和深刻。我相信,凡看过《绝地防线》的人,都会更加热爱我们的抗日英雄,更加仇恨日本侵略者。

当然,《绝地防线》也不是尽善尽美,个别细节还值得推敲——

譬如,小战士写家信时冲着大家喊,谁会写“家”字啊?1658626179119064.jpg有人说,不会写就画个家吧。意在表现战士的家国情怀。而此前,教导员刚说过山东快书,还有人流畅背诵了唐朝王翰《凉州词》中两句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见特务营不乏“秀才”。这种略显刻意的表现,在真实性上有所减分。

还有,或许为了突显钟营长的主角地位,教导员的形象和作用显得有点弱。按部队的规矩,营长动员后,教导员一定要讲几句话的,就像《南征北战》里的政委,关键时刻要做政治鼓动,如那句经典台词:“我们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以体现我军的政治优势。

另外,把一些重量级台词加在栓娃身上,也不大合适。如他对姐姐说:“姐,你以前对我说过,没有国就没有家,不赶走日本鬼子,这个国家都要没了。”这些话,还是由政治教导员来说比较好。

终归是瑕不掩瑜。

总之,《绝地防线》拍出了战争片应有的样子,给抗战影视剧打了一个好样。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忘战必危”。真正优秀的战争片,从来都不是为了歌颂战争,而是要铭记历史,告慰英烈,传承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的日子里,笔者深情解读《绝地防线》的成功,除了真心喜欢,更寄希望于更多的口碑收视双赢的战争片走上银幕、登陆荧屏,以此致敬我们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

1658597018229488.jpeg


2022年7月23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