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在95年的光辉历程中,始终坚持紧紧地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秉承人民子弟兵的光荣本色。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人民军队始终保持服务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初心。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肩负着民族的希望。这支无所畏惧的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他们向着太阳,他们向着胜利,向着全中国的解放,向着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实现现代化,他们走过了95年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他们创造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南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到山河巨变的盛世今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从烽火硝烟中的担架队、民兵连,到和平岁月的双拥优抚、军民共建,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在鱼水情谊中,用真情与无私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人民军队由建军之初只有手握大刀梭镖几千人的起义军,发展到今天拥有现代化武器的百万雄师,奥秘就在于以坚决履行不断变化着的使命任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不脱离国情军情,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和军队在近百年奋斗征程中,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一大法宝,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重要优势。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我军来自人民,忠于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血肉相连,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军的最高准则和唯一宗旨,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根本标志。

       人民的幸福就是军人的追求,人民的平安就是军人的期望。人民的欢乐就是军人的欣慰,人民的支持就是军人的力量。人民是军队的血液,军队是人民的骨肉。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军队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对此,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就深刻揭示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它来自人民,又服务于人民,与人民骨肉相连、血脉相通。这样的军队,彻底地、完全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自然会得到人民群众最由衷、最坚定、最全力的拥护和支持。

      《礼记》中说: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大义。意思是说,国家有难,为国捐躯,是大义之举。国家有难时,最考验一个国家及人民的品质。

       军爱民,民拥军,一直以来就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从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从反围剿战斗到开始万里长征。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人民军队毫无畏惧的大无畏精神,彰显的是革命领袖高超的军事智慧。从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更是彰显了人民军队军民一心,团结向前的伟大情怀。

       人民军队人民爱,长征的胜利就是人民的胜利。红军在会宁会师期间,无数人民群众积极支援红军,正是在与人民群众的生死相依中,长征才能走向胜利,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暮然回首,怀旧的思绪,诠释着沧桑的岁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会宁人口加起来只有6万多。但是,先后过境的红军却达到了7万多人,6万多的会宁儿女节衣缩食,支援红军,支援革命。当年在会宁,木料缺乏,会宁人的房屋主要是以土窑为主,木料结构房屋极少,为了解决红军西渡黄河造船的需求,会宁老百姓甚至拆掉了仅有的木房、门窗。有的老人甚至把家里的棺材板捐献出来,给红军造船,会宁老百姓这样说道,最后一把米端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为你缝衣裳,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也要送到部队上,谱写了会宁人民同红军结下的深厚情感。

       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伟力最雄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紧紧依托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战争伟力,是90多年来我军战胜国内外敌人,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人民军队制胜之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反对并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我军采取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事实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将一个个分散的个体,最大限度地凝为一个战斗整体,攥成一个铁的拳头,产生出巨大的战争合力,造就了战争制胜的雄厚基础条件,绘就了蔚为壮观的全民战争的宏伟图景,构成了陷侵略者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证明:“兵民是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同时,也证实了毛泽东的伟大预言:“这就是真正的人民战争。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

       在气势恢宏的三大战役之中,广大解放区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其规模形式之巨大,动员人力物力之众多,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

       1948年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之后,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伟大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是战略决战的首战。辽沈战役中,东北各地共动员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大车12.9万余辆,抢修公路2185公里,架设桥梁383座,筹集运送粮食5500万公斤,使前线作战的解放军没有了粮弹匮乏的后顾之忧。

       同怀赤子心,军民鱼水情。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这场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敌军55万余人,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的人民解放军在总兵力少于国民党军队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有60万人,而国民党军有80万人。在比我军多足足20万兵力的优势之下,国民党军却是完败。淮海战役总前委“五大书记”之一,时任华中野战军副司令、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冀鲁豫皖、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动用担架20.6万副,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共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

       张金玺老师,是我读高中时的班主任,他曾给我们讲述过淮海战役,他与同伴魏永选等参加支前的故事。张老师说:支前民工有三大任务,一是运送粮食,二是转运伤员,三是运送弹药。首先进行整编,将一个村或一个地区的民工安排在一起,由村干部带队,支前途中各地都设立了民站,用以解决支前民工的食宿问题和修理损坏的车辆。那时没有像样的路,坑坑洼洼,有的路线寸步难行,车辆是清一色的独轮车,两人一辆车,一个人后边推,一个人前面拉,从安徽太和到徐州,虽然仅有200公里,但一个来回要十来天,脚上打满了血泡,但从没感受到苦和累。由于他们表现积极,支前贡献突出,解放后,张金玺被安排到学校教书,魏永选被安排到食品站工作。所以,支前民工经常要把弹药运送到前线。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险,打响了举世瞩目的渡江战役。渡江战役涉及苏、皖、赣、鄂四省,整个战线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长达500多公里。各解放区均建立健全了支前机构,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积极凑集军粮、柴草、衣被,组织民兵担架队、运输队,抢修铁路、公路、桥梁,征集渡江船只、船工等。仅安徽就共出动民工279万次,修复铁路210公里、公路1600公里,支援粮食3.6亿斤、柴草7.2亿斤、大小车辆9.8万辆,大小船只1万艘、担架1.5万副,并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当时,年仅14岁的马毛姐,不顾母亲的担忧和阻拦,跟着自己的哥哥,参加了渡江突击队。用船载着第一批解放军,冒着对岸的枪林弹雨强渡长江。虽然右臂中枪受伤,但她仍然咬着牙坚持撑船,40多分钟后,船只到达长江南岸,成为第一批抵达南岸的渡江突击队。      

       长江两岸的老百姓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支前,掀起了规模宏大的群众性支前热潮。渡江战役中涌现了王凤英、车胜利、丁广田、周盛友、秦长贵、王永才、张孝华、段祥富、马毛妹等渡江功臣。

        ……

        江山如画军旗扬,长城巍峨万里长。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军民是一家。

        同怀中国梦,共谱新华章。回顾历史,我们党和军队紧紧依靠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兑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面向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或许还会遭遇种种挑战,但是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亿万人民的团结奋斗,胜利必将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早年,毛泽东在党中央进京前提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就是告诫全党全军:不能天下太平了就脱离群众。世界上什么力量最强?人民的力量高于天。我们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靠的都是人民群众。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我们从来没有屈服过,总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救民族于危难。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每次回望国土被侵占,人民被杀戮的屈辱忧愤,我们的忧患意识便会与日俱增,更加感恩于人民的深情养育……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