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七日,回到故乡与部分老同事相聚,我很开心快乐,心情也特别激动。我们这些老同事这次再相聚,除了个别的没有退休外,其他人都早已退休了。谁也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了,大家都成了老爷爷、老奶奶,和外婆外公了,面对这样的场景,我的思绪早已飞回昔日青春的岁月里。

  三十多年前一九八二年的早春三月,我退伍回乡后,被安排到县城里一所小学做教师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我,单纯得像一张白纸,怀着满腔热情,简单的理想,走向社会这所大学里。那是一九七九年的十一月末,我身穿绿色军装,离开了老家农村,和几百名新兵,乘坐南下的军列,离开了故乡来到了神秘的军营,开始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远离故乡,远离了亲人,独自去面对所有的一切,这也是我军旅生活的开始。

  在军营里,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来说,即神秘又感到参军的光荣,当然也更加神圣而自豪。我们的军营坐落在辽西地区的锦州市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四十军的军部大院。这个大院据说是早年国民党军住东北地区,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的司令部所在地。解放后,这个大院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四十军的军司令部和政治部,还有军直属分队驻地所用。我所在的分队是军直警卫连,我们连队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军部大院的站岗执勤,还有负责军首长安全警卫。

  我在军营里一干就是五个年头,在军营里,五年多的工作学习,使我得到了很多锻炼和成长,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可以独立去面对,同时可以独立完成所有任务。一转眼五年就过去了,一九八二年初,我和许多战友们一起退伍回乡,退伍后我被安排到县城里的教育系统工作,当了一名体育教师。这个时候,和我一起学习工作的人们,就成我的同事了。在军营里吃住在一起,工作学习在一起的叫战友,如今我离开了军营回到故乡工作学习,就变成了同事。当然同事们只是在一起工作学习,一起干事业,同事们男女皆有,有年轻人有年长者。

  我所工作的单位当时叫南关小学,因为地址坐落在县城里的南关大队附近,所以叫南关小学。我来时这里时只有七八名职工,一个负责人,这里有南北两栋破旧的土草房子,八名教师挤在一间办公室里办公。学校的操场四周没有围墙,附近的人们可以随便在操场里穿行,牛马车也是自由往来。这就是当时我工作的环境,也是我回到故乡后,所从示教师生涯的开始。教师这个职业老百姓有句话说得好:“有能耐的人不稀干,无能之人干不了。”意思很明确,就是有文化能力强的人根本不稀干这个职业,没有文化能力小的人,干不了。

  教育教学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因为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没有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教不了书的,这个行业专业性很强,总不能向学生传播错误的知识吧?有能力的人到机关去干,提升快,有出息。我作为一个九年毕业生,只是在部队里干了五年,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几乎为零,所以一切只能从头开始。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虚心的向老教师请教学习,同时我也在文化知识方面开始补习,首先是参加教师进修校组织的中师函授学习班,其次,就是开始对教育教学理论的自学和探索。

  忙忙碌碌中一晃就两年过去了,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在同事们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胜任了我所从示的教育教学工作。到了一九八五年,我来到南关小学的第三个年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亚麻厂子弟小学和南关小学合并,同时扩建这个学校和校区。因为教室紧张,我们部分教室和教师办公都要去亚麻厂厂区去上课和办公。这时候学校的生源一下子增加了一倍多,除了亚麻厂子弟学校调入两名教师外,县教育局又调入和师范毕业生分配来了七八名教师,教师一下子由原来的九名增加到十七名。虽然谈不上兵强马壮,可以说是师生兴旺了,而且新的教室和校园正在建设中。

  八五年初春学校合并后,因为所在区域是延寿县城的奋斗街,所以这个学校改名为奋斗小学,八五年的下学期,学校的校舍和办公室,总共建筑面积为近一千平方米,把原来的北侧土草房全部拆除翻建。同时又建起了四周砖围墙和砖瓦厕所,校园一切都是新的,教室和办公室都特别宽敞明亮,操场也平坦而规整,师生们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这时候同事们年轻人居多,年长者就那么三四个人,大家一起工作学习,好不开心,故事多多。

  ?从那个时候起,学校因为操场很宽阔,还开办了木器场,第一个承包木器场的人是胜利小学的孙忠义老师。那时候老师的工资都很有限,可以说一点外捞都没有,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的从家到学校,办公室回家,但是大家都在勤奋的工作着。辛苦和清贫,困难多多,但是同事们的工作劲头始终如一,没有一点怨气和牢骚,大家特别和谐,团结。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工作学习环境和工作态度,和现如今比起来多少还是有很多差别的。也许那个时候的人们还没有经过改革开放,思想所考虑的那么复杂吧?那个时候人们思想还是很单一的,所以大家的工作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劲头很足。

  在单位里,业余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年轻人多也比较活跃,如下象棋、打花牌、看电影,到山上摘野菜等等。有时候大家还在学校工会的组织下,搞一些业余的集体活动,打蓝球和乒乓球比赛,文艺表演等等,还有时也参加教育局里组织的各种活动。学校里的男老师,有时候还组织起来去帮助学校木器场归楞,就是把从车上卸下来的散木头,归放在一起,当然这也是挣点小钱补贴家里生活。总体来说,那些年里,同事们相处的特别愉快,大家团结一致共同为了教育教学辛勤的工作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奋斗小学有很多故事,而且有一些教育教学中事迹也曾经惊动县里主管部门的领导。有一次,一位班主任因为学生打架批评了这位学生,学生回去和家长学了这件事情,这位学生家长一起来了七八个人到学校来讨说法。结果学校领导在和家长商讨说法的时候,学生家长仗势人多,不依不饶的狂喊乱叫还要动手。这个时候学校的男老师也都来到现场,学生家长见势缓和了许多。后来这些家长又去县教育局找有关领导,最后不了了之。因为我们的同事没有为难学生,也没有打骂学生的行为和现象,所以学生家长小题大做,无理取闹自然是没有结果的。还有几次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小升初的考试中,考试成绩名列县城里小学前几名,这些都是同事们努力的结果。

  人们常说,世上没有永远不散的宴席,我从九十年代初,就借调到外单位工作,一去就是八九年。这个时候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相继调离,到能展示自己水平的地方,有的改了行,有的成了另外单位的领导。一路在职场上拼搏,大家经历了成功的喜悦,感受了失败的痛苦。到了二000年的七月,奋斗小学因为生源的减少,被县里解散,奋斗小学从诞生到解散,它的寿命只有短短的十五年,还是一个少年时代。一晃三十多年就过去了,我从借调单位又回到教育,来到其它学校。如今,当年的大部分老同事都已退休,陪伴孙子辈成了重点工作,有的虽然同住在一个小区多年,偶尔见面机会不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微信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快捷方式,终于有一天,我通过微信把二十二年前的老同事们,都聚在了一起,建立了奋斗小学老同事群。

  通过微信群,我们的老同事又可以经常互相问候沟通交流了,最后我们在今年七月十七日相约聚来到了一起。大家在聚会的过程中特别的开心快乐,互相问候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相识就是缘,从相识到相知,如今再相聚,让曾经的过往在脑海中回放!我们不能忘却,当年奋斗小学办公室里欢乐和笑声,一起嬉戏打闹、一起堆雪人的情景,还有大家一起工作学习的日日夜夜,一起为了孩子们的学习进步所付出的辛勤工作,我也不会忘记,是同事们帮我度过一道道难关,慢慢从青春走向成熟,从成熟来到夕阳红霞里。

  老同事们的相聚,友情相续,延伸那二十多年前的真挚友情,回味那二十二年前的趣味故事。老同事们久违了,祝福大家保重身体,开心快乐每一天,我们择日在相聚,后会有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