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蜚声海内外的瘦西湖、平山堂、运河三湾比不得,即使与瓜洲古渡、明清古城、古邗沟故道、江都水利枢纽、邵伯古镇、盂城驿等运河沿线景点比其名气也远不如它们响亮,但它还是来了,它就是仪征惟一入围扬州“运河十二景”评选项目的“盐都十二圩”。

  要不是这次扬州“运河十二景”评选,未必有更多的人知道仪征有个叫十二圩的小镇,更不会有人知晓十二圩会与盐、与大运河扯上关系。

  说到大运河入江口,人们总以为就是瓜洲,其实不然。从瓜洲入江的伊娄河是唐朝开元二十六年才开挖的,至今才有一千多年,可2500多年的大运河始终都是有入江口的,今天的盐都小镇十二圩就是其中的一个。

  别看今天的十二圩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可在清同治十二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甲子,十二圩可是个有着显赫地位,中国惟一在世界地图上露过脸的盐都名镇。

  十二圩的崛起得益于它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机遇。康熙初年,江淮间发生了一场洪灾,很多农民流离失所,官府下令,招募难民开垦沙洲,并免三年赋税。于是,江淮大批民众纷至沓来,围垦造田,筑圩十七道,现今的十二圩当年就处在第十二圩坝地段,故称“十二圩”。时间到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二圩终于迎来发展的天机:瓜洲江岸屡屡坍塌,已不能承担储运食盐的重任,而十二圩凭借运河与长江交汇的优越条件,被选定为新的食盐仓储、转运中心,“两淮盐务总栈”随之移建于此,十二圩一时成为全国最大的盐运中转集散地,并逐步发展成为一座拥有20万人口的盐都。

  据相关史料记载,十二圩在它的繁盛时期,登记注册的老字商号就有近500户,各地会馆、会所也多达几十个。围绕食盐储运,金融、商业、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苏、皖、鲁、湘、鄂等各省人士纷纷来此淘金,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氛围,弹丸之地居然诞生了诸多江北第一:第一家发电厂、第一条客运货轮、第一家照相馆、第一个电报局……十二圩一度被人们称为江北“小上海”,孕育了扬州最早的近代文明。

  因盐而兴,也因盐而衰。由于诸多因素,盐都十二圩渐渐淡去了繁盛时期的“盐味”:盐运码头不见了往来穿梭的船只,也不见了洁白如玉的盐山;两淮盐务总栈在战火中消失,依稀可见的只剩下门楼;九街十八巷满目苍凉,再也没了往日的喧闹;林立的会馆、商铺、茶肆人去楼空,难觅当年繁盛的踪影。15万盐工忙碌的身影,仿佛传说一般。

  往事如“盐”,余味悠长。走近今天的十二圩,看到的再也不是旧模样。盐河风光带上点缀的卧虎亭、珠金亭、烟波亭、积雪亭、拂湖轩,再现的是盐都十二圩昨日的辉煌;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无声地叙述着盐都十二圩的前世今生;江上青烈士史迹陈列馆、中共仪征党组织诞生地纪念馆,未曾想盐都十二圩还是块红色的土地。

  “打起号子朝前走,号子声声满水流。腰直自有回天力,昂首阔步立潮头。创新路上大步走,走呀走啊走,走向繁荣,走向融合。”江滩上一曲回荡百年的《盐都号子》,唱出十二圩人继往开来、扬帆远航的心声。盐工激昂高亢的号子声,又似集结号,吹响了新时代十二圩人不畏艰难,再造盐都新辉煌的进军号角。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