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荣誉军人是指:在我国不同历史的革命时期,因战,因公、致伤致残的军人和退役军人。

  每一位荣誉军人都有一段令人敬佩可歌可泣的故事。

  建国后,党和政府的民政部、退役军人事务部,按政策抚恤、安置、优抚荣誉军人。

  国家根据荣誉军人伤残不同程度有不同的优抚政策。优抚对象,生活有保障。修建了荣军医院,有部分荣誉军人安置到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荣院有多科室的医务人员、护理员。配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为荣誉军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康复、休养环境。

  各省都设有荣军军人康复医院。比如黑龙江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在哈尔滨,吉林省在公主岭市,辽宁省在丹东市,福建省在建瓯市。

  荣军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护理员及后勤保障人员,他们就是一群不图名、不图利,在一切为了荣誉军人服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

  杨守仁,就是一位为荣誉军人康复医疗而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代表之一。

  杨守仁,1932年出生,籍贯河北省昌黎县。1947年,15岁的他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参加东北民主联军6纵。后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第43军。

  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部队的一个卫生队就设在他家。他家立刻腾出来房间。安置了一批又一批因战负伤的伤病员。

  自从伤病员入住后,每天,他帮助母亲杨张氏忙前忙后,积极的为医务人员和伤病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杨张氏,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母亲。1945年秋,呼兰县解放后,她思想进步,率先垂范。积极带领当地群众拥政拥军。帮助卫生队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在共产党宣传下,先后,送大女儿杨培灵和大儿子杨守仁参军上战场。

  1949年,杨张氏光荣地当选为呼兰县第一届政协委员,获得政协纪念章一枚。1.jpg

  卫生队的医务人员,都很喜欢他,这位小小少年。他在与部队的军人接触和影响下,一点一点的懂得了,这是一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队。负伤的军人,他们都是为解放东北,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打仗的好人。他逐渐产生了要像这些负伤的军人一样,想当兵。而且,特别想当一名卫生兵能救死扶伤,像他母亲一样有关爱荣誉军人的情怀。他经常跟随军医和护士,看他们怎么给伤病员看病,处置病患或者坐在炕沿上,缠着伤病员,给他讲打仗的故事。他经常被伤病员讲述的战斗故事感动的热泪盈眶。他找卫生队长要求参军,卫生队长看他年龄太小,答应他,待年龄大了,就来接他参军。但他还是软磨硬泡就是要参军。母亲杨张氏也很希望部队让这孩子参军带走。

  部队要出发了。卫生队长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认为他是一个好苗子。他在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他光荣地参军了。

  他父亲在哈尔滨打工。父亲回家没看见他,就问老伴:“守仁呢?”老伴回答:“跟民主联军走了”,父亲这个心疼啊,心想,这孩子才15岁,年龄太小了。到部队是要上战场的,子弹可不长眼啊。

  参军后,他随部队参加了辽沈、平津等诸多重大战役。1950年,解放海南岛战役后。已任护士长的他,接受了护送东北籍伤病员回黑龙江省阿城县荣校养伤的任务。护送任务完成后。在他等待归队的期间,荣校急需一批像他这样在战场上,了解战士伤情和安抚伤病员心理情绪的部队医护人员,让负伤治疗的战友们看到部队的战友还在自己的身边。就这样,荣校与部队有关部门联系,把他留在了荣校工作。

  他带着一枚解放纪念章、一枚解放海南岛战役纪念章,从部队转业到阿城荣校工作。

  组织保送他到医学院,大专学业。他毕业后,继续留在荣校工作。多年后,荣校整编,地址先后搬迁到牡丹江市方正县、安达市、哈尔滨市。改称为黑龙江省革命残废军人疗养院、黑龙江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简称“荣院”。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省民政厅在阿城县、苇河县、绥化县、海伦县、铁力县、北安县、牡丹江市等地都设有荣校。随时接收、安置土地革命战争(红军、抗日联军)、解放战争、抗美援时期因战负伤的荣誉军人。

  工作环境变了,但他没有辜负党组织上的培养,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为荣誉军人服务的初心没变。

  他以实际行动实践“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追求和信念。

  他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医学文化知识,以身作则,关爱荣誉军人。是他爱岗敬业的初心。

  他查房时,看到当年,因战负伤的战友,还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部队、消防队、森林警察部队、人民警察,因战、因公负伤致残退役的荣誉军人。他耐心地倾听荣军休养员表述病情,详细问诊,对症治疗。及时为荣誉军人申请更换假肢,尽自己所能及时缓解,荣军休养员的伤痛疾苦。

  在室内没来暖气时,比较冷。他诊疗时,担心把荣军休养员冻着或不适,他在听诊前,先用手心,把听诊器捂热后,再把听诊器贴在脸颊上,感觉一下温度,适宜时,再掀开荣军休养员的内衣,仔细听诊。

  每次,他给休养员开药,都根据诊断病情,一次开几片或三天的药量,从不多开。他坚持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肌肉针就不点滴的治疗方法。

  他带领刚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来到荣军休养员床前,教会护理员,一些适合荣军休养员生活起居的常识。先从与荣军休养员交谈做起,再亲力亲为地抱起荣军休养员坐入手摇三轮车或轮椅,拉住车闸,系好安全带,才来到轮椅靠背手把处,轻推轮椅,遇到车轮障碍物时,双手下压,再抬一只脚,踩住后踏板,轮椅前轮,起空,落脚,后轮前行过障碍物后,再轻放前轮,继续推行。

  遇到因战伤复发的荣军休养员,他及时处理清洗伤口,止痛、消炎、服药,缓解伤痛引发的痛苦。

  他教会护理员对下肢瘫痪的荣军休养员日常护理:测体温,防止褥疮发生,按时翻身,擦洗身体,按时更换导尿管,清洗排便器。

  他严谨的医疗作风,在他带领的医疗护理团队中,有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每年,年三十之夜,按照荣院延续至今的医护人员都到荣院为荣誉军人包饺子和荣誉军人一起吃年夜饭的好传统。大家边包饺子边交谈中,只要提到杨大夫,大家都异口同声,赞不绝口地讲述刚参加工作时,年三十晚饭后,老领导杨守仁,带领我们来给荣誉军人包饺子,在互动之间,化解了工休之间少有的一点小摩擦,增进了医护人员和休养员的感情。学到了老领导,关爱荣誉军人的好作风,受益匪浅。

  当年,有一市级医院,商调他的手续都办好了。荣军休养员们得知他要调走后,都纷纷挽留他。最后,竟然发展到休养员们联名给民政厅领导写信挽留他,厅领导出面干涉后,才把他留了下来。他服从组织安排,继续在为荣军休养员服务的岗位上,处处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保持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把工作精力奉献给了荣军康复事业至离休。

  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jpg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居住在荣院附近村屯有一农民,因家庭琐事纠纷,一时想不开,一怒之下,喝了卤水自尽。当家人发现后,立即送人到荣院抢救。他接诊后,立刻安排抢救处理。他让人找来奶粉,加温水,稀释后,用开嘴器撬开患者的嘴,把奶液灌入。因抢救及时,患者获救了。

  事后,医护人员问他:“喝卤水,自杀为什么用奶粉抢救?”他说:“牛奶和豆浆都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牛奶中的蛋白质,会与卤水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就凝固了。对人体就没有致命的伤害作用。如果,卤水进入人体内,抢救不及时,会与人血起化学反应,血液凝固了,人的命就难保了。”他运用科学知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事迹,感动了熟悉和了解他的人们。

  2005年初春,他离休多年后的一天早晨,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震醒了,熬夜过年在睡梦中的家人开门后,发现来人是邻居小张,边作揖边讲述说:他爸。至今5天没有大便了。人被憋得嗷嗷直叫,很痛苦。家人见状手足无措,在年关之际,没处找医生来上门来就诊。又担心父亲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来向杨大夫求助。他听后,二话没说,带上一些医疗备品,顶着漫天风雪的“大烟炮”,来到患者老张的床前。老张抬头看到杨大夫来了,顿时久病的一双浑浊、无神、闪动的眼神透露出强烈的生存欲望。老张忘却了痛苦,伸出了那颤抖、无力、干瘪、青筋暴露的手,好像似要跟杨大夫握手,由于体力不支,又无力地把手垂了下来。

  他也顾不上这套礼节了,只是点头示意一下,立刻开展临床诊断。伸手把老张侧位翻身,在臀部下,床上铺垫厚厚的卫生纸,拿来开塞露挤入患者肛门好几支。等待开塞露把直肠里堵塞的排泄物软化后,告诉老张用力排便。结果,还是排不出,他看到老张已被病痛折磨得精疲力尽了,时间不等人,他迅速戴上胶皮手套伸手指从老张的肛门里把那些呈块状黑色的粪便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抠出来。老张排便通畅了,病痛缓解,老张的生命保住了。在场的家人被他的医德所感动,让人敬佩。

  华子编辑说了,老百姓讲老百姓的故事,讲人民军队的故事,讲中国故事。这些故事,自己不讲,那故事就会让历史的长河给淹没了。

  人民军队忠于党,优良传统代代传。

       

       作者简介:

    裴景逊,中共党员,曾经是下乡知青,退役军人,退休的人民警察。曾荣立四次三等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