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保尔”吴运铎的这张照片大家并不陌生,这是新四军二师军工部1943年8月在盱眙费庄重建后,于1944年夏天,时任工务科科长的吴运铎和时任军工部长的王新民在军工部驻地的合影。

  其实王新民本不姓王,而是姓惠,本名叫惠永昌,王新民是他的化名。当时战争时期,情况复杂,不少同志都有化名,有的曾有几个化名,王新民在“江抗”(“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时还有一个化名叫杨明德。1943年6月,新四军六师决定撤销16旅军工部,副部长王新民带领16旅军工部部分生产技术骨干,北渡长江到达淮南根据地,充实到二师;8月在皖东盱眙县费庄重建二师军工部,由于原军工部长吴师孟因病去世,便由王新民接任二师军工部长。从此,王新民便在盱眙大地上战斗了两年多的时间。 


  从苏南六师来到淮南二师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

  这是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指导员郭建光的一段唱词,也是坚持芦苇荡战斗的伤病员战士的心声。据“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陈列和《闽东新四军芳名录》资料,当时坚持芦苇荡伤病员不是18个而是36个,其中就有王新民同志。1.png

  王新民原名名惠永昌。1916年2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少年时在“积余小学”读书。后入“辅仁中学”和“江苏省省立无锡中学”“苏州中学”读书。1934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当时,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王新民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36年8月参与筹建中共领导的“南京秘密”组织,1938年5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新四军一支队战地服务团。王新民积极从事城市工作、宣传工作,曾担任中共东路特委机关刊物《江南》半月刊的首任主任,无锡县委宣传干事和锡南区区委书记等职。并担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简称“新江抗”)”独立支队干部。据于玲同志(乔信明将军的爱人)回忆,她曾和王新民多次到无锡、江阴、澄东等地联络、开辟工作。后在战斗中受伤,和战友转移到阳澄湖的1.7万亩芦苇荡中一边与敌人战斗、一边治疗养伤。据芦苇荡36战士之一的何彭福(即何云)之子何国雄介绍,他的父亲16岁参加革命,担任司令员夏光的警卫员,1940年初在澄阳湖边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反扫荡斗争中受伤,转移到船上送到医院抢救,在沙家浜养伤战斗并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这就是《沙家浜》话剧中18个伤病员的原型。据相关资料,在这36个伤病员,就有“江抗”的排长王新民(《闽东新四军芳名录》书中记为“王新民”,而在“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陈列资料记为“王新明”。因现在有的资料均以回忆记录整理,不同的资料可能有一些误差)。王新民伤好痊愈后,于5月回到“江抗”,任党代表、政治部主任。9月起任新四军驻沙洲(今张家港市)办事处主任兼工作队队长,12月任中共沙洲县委书记。2.png

  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继而对新四军所部进行整编,下设6个师。2月,在无锡寨门(今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诸巷组建了新四军六师师部。6月,在无锡张缪舍乡成立军实科,王新民任军实科科长。1942年10月,16旅军工科扩建为旅后勤部,后又改名为旅军工部,王新民任副部长兼任工务科科长。在王新民等的带领下,兵工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非常简陋的机器设备,为部队抢修枪械,一是增大手榴弹产量,二是提高枪榴弹的射程与命中精度,三是研制62mm迫击炮及炮弹,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1943年初,日伪军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扫荡”。6月,六师决定撤销十六旅军工部,人员为两组,一组留在苏南继续进行军工生产,另一组北迁归建新四军二师。王新民则带领十六旅军工部的部分生产技术骨干,北渡长江,来到苏皖边区的淮南根据地,充实到二师军工部。


  为吴运铎牵线做媒结成连理 

  新四军二师军工部是在盐城军部军工部撤销后,军部军工部副部长吴师孟带领吴运铎等200余名职工,从盐阜地区来到淮南根据地到二师驻地,于1941年9月下旬,在皖东盱眙县旧铺翟庄成立的,由吴师孟任部长,下辖子弹、榴弹和修械3个分厂,吴运铎任子弹厂厂长,并开始组织军工生产的。吴师孟由于过度操劳、积劳成疾,得了严重的肺病,经常咯血,久病无治,于1942年8月在盱眙翟庄不幸去世,使二师军工事业失去了一位重要的领导者。1943年2月二师实行精简整编,军工部撤销,所属兵工厂划归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军分区,成立路东军分区军工科,吴运铎任科长。

  王新民带领六师军工技术骨干的到来,扩充了二师的军工力量。遵照谭震林、罗炳辉的指示,这年8月撤销路东军分区军工科,在盱眙费庄又重建二师军工部,由王新民任部长,吴运铎任工务科科长。王新民和吴运铎也在军工生产中结成了一对亲密的战友。1944年夏,王新民和吴运铎在军工部的驻地专门照了一张合影,两个人都笑得那样开心,这张照片成为他们这段战斗友谊的见证(照片见文首)。3.png

  说来王新民是部长,吴运铎是科长,他们是上下级关系,王新民生于1916年,吴运铎生于1917年,他们是兄弟相称,但是王新民非常敬重吴运铎。他知道在二师兵工厂初建时,吴运铎带领2名钳工、1名锻工、2名车工和2名勤杂工,在仙墩庙(在今江苏金湖县金沟镇)创建了一个年产60万发枪弹的兵工厂。为了试制子弹、研制炮弹,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拆卸雷管引信,研究原理。有一次雷管在他手中突然爆炸,左手被炸掉4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的露出骨头,左眼被炸几近失明。昏迷15天苏醒后,躺在病床上还坚持图纸设计,医生劝说他也不听,一生无奈不得不没收了他的钢笔和本子。他的业绩显著卓越,事迹催人奋进,技术能力堪称典范,王新民便把他作为军工榜样,号召向他学习。

  王新民不仅在工作上对吴运铎支持帮助,在生活上也十分关心。吴运铎多次受伤,身体不好,王新民要求炊事班在伙食上给予照顾,还要求警卫人员平时多多照看,不让吴运铎太过劳累。他觉得,吴运铎快30岁了,又受过几次伤,平日身体不太好,工作起来又老是不要命,得让他组成个家庭,有个人照顾。所以,他有意给陆平同志讲吴运铎的英雄事迹,说吴运铎的优点,并要她多接近吴运铎,向吴运铎学习,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

  陆平是王新民从六师带来的女同志,1923年生于扬中,1942年19岁那年参加抗日游击队,转入新四军后分配在文工团工作,不久加入了共产党,被调到六师军工部,在火药厂当工人。1943年又和六师军工厂的其他同志一起,在王新民带领下渡过长江,来到淮南根据地,编入二师军工部,在炮弹厂做装配工。在王新民的安排下,陆平受命到敌占区建立秘密联络站,负责搜集和传递情报,她经常化装成老百姓家的新媳妇模样,以便于开展工作。吴运铎身体不好时,陆平就去照顾他,有空时候,便在一起聊天,交流工作,谈论理想,一来二去,两个人便熟悉起来。吴运铎比陆平大6岁,可陆平一来,他倒觉得她像个“一本正经的老大姐”,而自己却像个“小弟弟”似的。这在《吴运铎画传》中就有一段描述:

  这天,为战备,吴运铎正忙着在屋里清理文件,打扮成新媳妇模样的陆平来看他,两个人便亲切地交谈起来。吴运铎先了开腔:“怎么啦?你又要回娘家?”

  “你看像不像?”陆平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话,只咧着嘴笑。“我特地来看看,一打仗就见不着你了。这阵子你身体太坏,可要当心,别把身体搞垮了,你知道吗?”看着陆平那一本正经的“老大姐”派头,吴运铎忍不住大笑起来。(《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画传》第十章)4.png

  王新民对此看在眼里,心里很高兴。于是他有意和吴运铎闲聊。王新民问吴运铎:“老吴,你对陆平的印象怎样啊?跟我说说看。”吴运铎说:“王部长,我看陆平是一个好同志,一个青睐的女工,一个真诚的朋友。以前和她在一起也不觉得怎样,现在一离开,像是生活里少了什么东西,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王新民哈哈一笑:“老吴啊,你是忙工作忙得傻了吧?你这就是爱情啊!”

  吴运铎连忙解释:“哪里哪里,我比她大好多,身体又不好,还负过几次伤,又有残疾,哪能配上她啊?”王新民接过话茬,说:“没什么,你要是真有意思,那这个媒我来做!”

  吴运铎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说:“这也太鲁莽了吧,如果人家没有这种感受,那多不好意思啊!”王新民笑着说:“你的顾虑真多,这事包我身上了!”他立即以检查工作的名义来到炮弹厂,专门找陆平谈这件事,征求她的意见。说起吴运铎身体的残疾,陆平坚决地表示:“吴部长是为革命事业受的伤,我应该向他学习。我愿意一辈子照顾他!”

  在王新民的促成下,吴运铎和陆平喜结良缘,成为革命的军工伴侣。 


  不负重望生产更多好兵器

  淮南根据地地处江淮之间、苏皖边境、津浦铁路两侧,离伪中央首府南京不足百公里,日、伪、顽三股敌对势力都虎视眈眈,战事一触即发。且中共中央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驻扎此地,新四军二师承担着保卫军部安全、打击日伪顽势力的重大任务,所以,师首长对军工生产寄语重望,也要求很高。师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韩振纪都经常到兵工厂视察,直接过问和检查军工生产情况。师首长的重望激励着王新民加倍努力研制兵器。5.png

  在无锡革命博物馆和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几件文物,见证了师首长对王新民的期望和重托。一是罗炳辉师长赠送的望远镜。当时,津浦铁路沿线日、伪、顽犬牙交错,形势特别严峻。尤其是敌人的碉堡群又多又坚,我方很难攻克。为此,罗炳辉师长、谭震林政委下令王新民、吴运铎等研制能打塌坚固碉堡群的平射炮和炮弹。为了能让研制的军工技术人员能够清楚观测炮弹弹道以及落点爆炸情况,罗师长就将这架望远镜送给王新民使用。罗师长还亲笔在望远镜外套里面的边沿写上:“赠给王新民同志,罗炳辉赠,1944年5月”的字样。后来,王新民就是用这只望远镜,在实弹试射时进行详细观察。后在占鸡岗战斗中,也是用这只望远镜亲眼看到平射炮炮弹穿过碉堡墙壁,在其内部起爆杀伤大量敌人的情景。从那时起,王新民就一直保存着这架望远镜,直到1987年捐赠给无锡革命陈列馆。

  二是韩振纪参谋长赠的公文包。1944年在二师师部驻地大刘营,王新民向韩参谋长回报平射炮研制情况,韩参谋长见他把图纸和资料用帆布包装着,便说:“用帆布包装,那不把图纸资料给弄坏了,这可是宝贵的东西啊!”于是把自己用的一个优质牛皮公文包赠给了王新民。王新民当即用蓝色水笔在包内写道:“韩振纪参谋长赠给我的珍贵礼物,王新民,1944年于大刘营”。

  三是谭震林政委赠的军帽。整天忙于兵器的研制、试射,有一次王新民的军帽丢了也无暇顾及。谭震林政委在试射现场看他没戴军帽,便赠他一顶新的军帽,王新民一直视为珍宝。还在军帽内写上:“谭赠军帽,珍贵军帽随我多年,王新民用”的字样。6.png

  王新民带领同志们通力合作研制生产的平射曲线两用枪榴筒、燃烧枪榴弹、空炸枪榴弹、六零轻迫击炮、八二迫击炮、平射炮与炮弹等,提高了军品的杀伤力、防潮性能、命中率等。1944年的占鸡岗攻击战中,战士们用王新民带领军工团队研发的平射炮打烂了敌人的碉堡,取得重大胜利。在华中各抗日战场,二师军工部研制生产的八二迫击炮弹、聚能爆炸手榴弹等军工产品在许多特殊的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打击了敌人。

  在王新民的带领下,二师军工部所属工厂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生产的产品比较多,质量也比较好。1944年末到1945年上半年是生产的鼎盛时期,曾生产手榴弹、地雷、7.9mm步枪弹、6.5mm步枪弹、驳壳枪弹、信号弹、82mm迫击炮弹、45mm枪榴筒及其枪榴弹、50mm掷弹筒、60mm轻型迫击炮及其炮弹、平射炮及其炮弹以及刺刀、大刀等武器。占鸡岗攻击战取得胜利后,王新民非常高兴,便与首长和研制人员一起,在平射炮前留影,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把一生献给我国兵工事业

  经过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战胜利。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这年10月,谭震林与粟裕在淮安城召见王新民,通知他调任华中军区军工部副部长兼建华工业学校校长,并下达改进迫击炮弹质量,研究高效炸药,培养部队军工干部的任务。还把毛泽东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单行本赠给了王新民,当时这本书还是“绝密”文件,书中有几幅战例插画。

  1947年1月,王新民随主力部队北撤到山东,任华东军区军工部副部长。同年1~4月,兼任鲁南军区军工部长。同年5月,率领北撤同志去渤海地区,兼任渤海军工处处长,继续从事军工生产。1948年2月任华东工矿部济南工业局局长兼局党委书记。1949年6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山东办事处副主任兼济南工业局局长。任过两届济南市人民代表,济南市生产建设促进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先进技术推广委员会主任,并获得山东省及济南市的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7.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新民先任华东工业部机械局局长。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机器工业局第一副局长、第三机器工业局副局长、第八电工局副局长。1959年9月任国家科委动力组成员和机械组组长,1960年起兼任一机部原子能设备总工程师,任一机部技术司主管军工的副司长,兼一机部军工局副局长。1962年任国家科委船舶组成员,兼任一机部原子能设备总设计师,参与“两弹”研制。1965年起兼任一机部与七机部联合组成的地面设备第一副总设计师,一机部技术司革命委员会主任。1972年起任一机部军工局副局长。1975年调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任主管军工的副院长。兼任机械科学研究院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技术委员会主任。1979年任国家科委工程热物理学学科组副组长,国家能源委员会顾问团顾问等。

  王新民同志于1982年4月授予高级工程师职称,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3年王新民离休,仍担任中国军事工业史领导小组顾问,国家机械委员会和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机械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兵器工业史顾问。机械科学研究院、太原工学院等十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博士、硕士学位审批与授予委员会委员等。2007年底,王新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1岁。

  王新民自从与军工结缘,一生没有离开军工事业,为我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1、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02研究所编著《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画传》,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年11月

  2、吴桐、孙志华《新四军军工功臣王新民 研制平射炮炸烂敌碉堡》,东方生活报,来源:盐城新闻网2015-07-24

  3、黄孝萍《民族危亡时刻,他们投笔从戎奋战在特殊领域》,江南晚报,2017年8月2日

  4、机械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惠永昌(王新民)纪念馆”资料

  5、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资料

  6、于玲《参加江抗东进和开辟澄东的经过》,抗日战争图书馆,2019年4月3日

  7、刘璞《芦荡火种:沙家浜伤病员的传奇故事》,中国档案报,2019年8月8日第三版

  8、宁德市新四军研究会编印《闽东新四军芳名录》,2005年8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