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95年的战斗历程中,曾留下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这就是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援老抗美战争。由于高度保密的原因,这场战争从未在任何报刊或广播中宣传过,被尘封了近半个世纪,除了当年的参战人员外,它几乎很少有人知晓。援老抗美战争是继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之后,优秀的中华儿女又一次跨出国门,与号称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侵略者交手,在美军各种新式武器和优势装备面前,年轻的中国军人毫不畏惧、英勇果敢、机动灵活、敢打必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以劣势装备力挫强敌,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到来之际,作为援老抗美战争的亲历者,我撰写此文,回顾那场战争,就是要告诉和激励人们,知晓并铭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和历史荣誉,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被岁月尘封的史实

  新中国成立后,我人民解放军曾经奉命参加过4次援外战争。这4次援外战争分别是援越抗法战争(1950.7~1956.3)、抗美援朝战争(1950.10~1958.10)、援越抗美战争(1965.4~1973.8)和援老抗美战争(1962.5~1978.9)。这4次援外战争都是我们共和国历史与解放军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援老抗美战争同其他3次援外战争一样,在国史和军史上都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2004年,中央文献出版社首次将“援老抗美”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年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年鉴》;2007年,在国家民政部印发的《民发【2007】102号》文件中,第一次将“援老抗美”列为1954年以来,军队执行的14次作战任务之一,并将参加援老抗美的相关部队认定为参战部队。1.jpg

  老挝也叫寮国,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北部,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内陆国家,四周分别与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为邻,山高林密,河流纵横,属热带季风气候,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因其地域狭长,北高南低,所以由北至南被习惯性地分为上寮、中寮和下寮,其上寮地区与我国云南接壤。发端于我国青藏高源的澜沧江水量充沛,滩多浪急,一泻而下,从云南出境后改称“湄公河”纵贯老挝全境,流经泰国、柬埔寨,最后由越南入海。在上世纪70年代,老挝只有300多万人口,分为老听族、老龙族和老松族三个民族。

  20世纪60年代,美国恣意践踏1954年和1962年两次《日内瓦协议》,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大肆培植亲美势力,并在上述三国挑起内战,甚至大规模派出精锐部队,在越南和老挝发动“特种战争”,直接对两国进行武装干涉,将矛头直接指向中国。这是继朝鲜战争后,美国再次把战火烧到了我们的家门口。为维护世界和平,伸张国际正义,同时也为了我国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坚决支持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面对美国的侵略,老挝人民在老挝人民党和爱国战线的领导下,不畏强敌,英勇抗击,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抗美救国战争。但在武器装备、军用物资、军事训练和交通运输等方面,老挝都存在着许多无法解决的困难。于是,老挝人民党总书记凯山·威汉和老挝爱国战线主席苏发努冯亲王飞赴北京,向中国政府请求援助。应老挝人民党和王国民族联合政府的请求,我党中央和我国政府决定,在为老挝提供军事物资援助和帮其培训军队干部的同时,还帮助老挝修筑公路。从1962年9月至1978年5月,中国先后派出工程兵部队18个团和3个民工团,直接施工力量7万多人,以“中国筑路工程队”的名义,赴老挝执行援老筑路施工任务。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中国帮助老挝修建了7条高标准、高等级的沥青路面公路,总长度达840余公里,架设桥梁131座,计3291米;打通涵洞2677个,铺设沥青路面485万多平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造价为当时的中国人民币31万元。如果将筑路工程路基作业完成的3100多万立方米的土石方,筑成2米宽、3米高的城墙,可环绕老挝全境一周。这7条高标准、高等级、高质量的公路都是我国无偿为老挝修筑的,不仅能行驶载重汽车,而且还能通过重型火炮和坦克等。

  援老筑路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老挝上寮地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地形复杂,旱季酷热暴晒,雨季阴冷潮湿。山林中毒蛇、毒蚁、毒蚊、毒蜂、蜈蚣、蚂蝗等防不胜防,恶性疟疾、恶性痢疾、登革热、钩端螺旋体、伤寒等疾病经常流行。空中有敌机的轰炸扫射,地面有老挝右派军队和特务分子的袭击骚扰,地表之下还有地雷的威胁。我工程兵部队就是在这样极其险恶的环境条件下,顶烈日,战酷暑,冒阴雨,斗泥泞,劈开荆棘老林、削平悬崖峭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老挝的崇山峻岭、热带雨林中历尽艰辛,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血汗和生命铺设出了一条条高标准、高等级的公路,使老挝上寮地区形成了一个东西交织,南北通达的公路网,不仅结束了该地区没有公路的历史,而且在当时老挝上寮地区的公路,还大大好于我国云南边境地区的公路。这些公路如同条条奔流不息的铁血大动脉,往东直通老挝桑怒解放区,与越南统一战场上的“胡志明小道”(也叫6号公路)相连;向南则直抵中寮地区湄公河北岸,与“右派政府军”隔河相对峙,极大地改善了老挝北部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力地支援了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和战后的经济建设。

  为保障我筑路部队的人员安全和筑路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应老方要求,自1969年3月至1973年11月,我国又先后派出1个高炮团、3个高炮师计2.1万多人赴老挝,担负保卫援老筑路工程的防空作战任务,加上地面警卫、汽车运输及医院、兵站等后勤保障部队,整个援老抗美战争期间,中国共投入兵力11.2万余人。我援老轮战的高炮部队,在4年多的时间里,共实施对空作战95次,击落敌机35架,击伤24架,取得了援老抗美防空作战的伟大胜利。

  我所服役的空军高射炮兵第11师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奉命以“中国筑路工程队第304支队”的名义开赴老挝的。空军高炮11师曾出色地完成过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时的防空战备值班任务,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管理规范的部队,且战斗骨干较多,师团主要军事首长大都参加过抗美援朝或国土防空机动设伏作战,连以上干部中有很多都参加过援越抗美轮战。参加援老抗美作战,我刚满20岁,时任高炮32团3连炮排长。


  战场形势和敌情特点

  1971年9月3日,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中央军委命令,命空军高炮11师出国赴老挝,执行援老抗美防空作战任务。我师于1971年10月初从内蒙古包头市抵达昆明集结,经过两个月的战场教育和战前强化训练后,部队于12月中旬,悄悄换上老挝人民军军装,在没有壮行的彩旗和锣鼓,没有送别的人群和鲜花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秘密跨出国门进入老挝。我师入老后,即以团或营为战术单位,沿公路部署在上寮地区几百公里的战线上,主要任务是保卫我筑路工程兵部队和交通运输线的安全。上寮地处亚热带,人烟稀少、生产落后、山高林密、莽草丛生、瘴气肆虐、毒虫横行、蛇鼠、蚂蝗、蚂蚁、各种野兽随处可见。老挝旱季酷热难耐,山上水贵如油。雨季常是雷电交加,雨水如注,数十日不见阳光。因吃不上新鲜蔬菜,不少官兵生过皮肤病和夜盲症、疟疾等,境外的生存环境之险恶,生活条件之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老挝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我师全体干部战士,经受住了严酷复杂的战争状态和异常恶劣的生存环境的严峻考验,做到了“仗仗有战果,炮响敌机落,作战零伤亡,装备无损毁”,特别是取得了击落美军F—111型可变翼战斗轰炸机的突出战绩。2.jpg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军由于在越南和老挝战场连年受挫,其国内反战呼声与日俱增,迫使美国政府在战略上进行了某些改变:他们一方面不甘心失败,在继续保持对越南北方实施轰炸的同时,又施展和谈伎俩,企图达到“以炸迫和”的目的;另一方面与此同时,老挝爱国战线一方也在同美国支持的万象右翼政权进行政治谈判,为避免多点作战分散兵力,美军对老挝上寮地区的轰炸也大为减少,老挝战场的总体局势似有缓和迹象。在此情况下,我师的主要威胁来自敌机的侦察、骚扰和偷袭。因此,与之前赴老轮战的高炮部队相比,我部在境外的作战呈现3个特点:一是空中敌情极为复杂。在老挝战场,我团防区西靠泰、缅边境,与设在泰国境内的美空军基地隔湄公河相对峙;东与越南北方接壤,距河内仅几百公里,是进出越南北方的主要空中通道。在此空域飞行的美军飞机,有带弹去越南北方实施轰炸的,也有轰炸完毕返航的;有实施空中加油的,也有对我交通运输线实施轰炸扫射的。此外,在高空常有SR—71和U—2等高空侦察机进行频繁的侦察;在超低空,老挝右派政府的T—28型螺旋桨飞机常沿山谷飞行,伺机对我袭扰。二是敌机数量多,机型杂。在老挝战场,空中敌机数量最多时可达数十架,黑压压的一片,遮天蔽日。这些敌机机型繁杂,既有超音速的,又有亚音速的;既有高中空的,又有超低空的,且航路航线复杂多变。三是战斗警报频繁,但战机却非常少。美军战略重点改变后,特别是当其侦察到我方部署有100亳米高射炮后,空中敌情虽然多,但敌机通常只在我指挥所和部队一等预警线内(距我高炮火力范围120公里左右)活动,一般不轻易进入我高炮火力范围,致使部队频频进入一等战斗准备,每天少则几次,多则几十次的警报,就是难遇战机,打不上仗。


  常备不懈求战机

  警报天天跑,战机次次空。频繁的战斗警报,高度的精神紧张,部队上下身心都非常疲惫。尽管如此,我全体指战员仍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整个部队从上到下都充满着旺盛的战斗激情,大家都渴望有仗打,盼望打胜仗。针对敌机在我高炮火力圈外“常转不入”,容易造成麻痹松懈;而敌机一旦进入,战斗准备时间又非常短暂,容易造成贻误战机的问题,部队从思想教育、落实制度、简化指挥程序、强化针对性战斗训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操作水平等多方面开展工作,通过深入进行战备教育,使官兵认识到,虽然敌人的战略重点有了某些改变,但是其侵略本性没有变,进而树立起“敌机一定要来,我们一定要准备好,敌机来了我们一定要把它打下来”的思想,确实做到“宁跑千次空,不漏一次情”,在常备不懈中寻求战机,在持之以恒中严阵以待。3.jpg

  那时,我们天天喊的口号是: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五个伟大”(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军队)争光!为了以实际行动做到为“五个伟大”争光,党员和干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和率先垂范作用,要求部队做到的,党员和干部首先做到。当时,在部队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下级跟着上级干,群众向着党员看”。这句话既反映出当时的党员和干部在部队中的良好形象,同时也反映出战场上党员和干部在部队中的感召力与凝聚力。在党员和干部的带领下,部队把每一次跑警报进入一等战斗准备,都当做接受实战检验,适时讲评,查找不足,改进提高。这就使得部队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战斗作风和旺盛的求战意识。团临空指挥所设在一座山顶上,山高坡陡,没有水源,条件极其艰苦,团长徐振梅等团的主要军事首长始终住在山上,和指挥所战勤人员一起,坚持昼夜值班,掌握空中敌情。为提高快速反映能力,基层连队的党员和干部们,带头和战士们一起坐在炮位上或雷达车里,时刻坚守在阵地上。在党员和干部的带领下,部队把每一次跑警报进入一等战斗准备,都当做实战检验,适时讲评,查找不足,改进提高。这就使得部队战斗力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迅速提升,战备观念不断增强。同时,各级干部还积极带领战士,针对不同机型的敌机飞行特点和活动规律,广泛开展战前预想活动,提出各种设想,研究各种打法,制订各种预案,不断完善战斗行动措施,切实做到对每个操作动作都熟练掌握,在技术层面上确保对目标捕得远、捉得住、跟得稳、打得准。


  美军F—111覆灭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部队持之以恒的常备不懈终于迎来了战机。1972年9月28日晚,战区天气有雾霾,能见度不良。因上半夜跑过两次警报,大部分战友带着一天的劳累进入了梦乡,只有哨兵和各类值班人员正警惕地值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

  29日凌晨2时01分,师警戒雷达在东北方向发现敌大型机1架,方位20—00,距离150公里,高度10000米,速度250米/秒,侧行向我防区临近,各级指挥所进入一等。2时05分,敌机距离120公里,航向改为直行向我防区临近,高度降为7000米,速度230米/秒,航路捷径400米,团指挥所下达“部队一等”的命令。一阵急促的警报声突然响起,炮连熟睡的战士们闻声迅即下床,飞快地进入阵地各就各位。转瞬间就听到各班长的报告:“1炮一等好”、“2炮一等好”、“3炮一等好”……部队进入一等后,我连标图员沈卫康迅即标出了目标上图的第一点航迹位置,此时目标距离90公里。指挥排长云柱银按照师警戒雷达通报的敌机航迹,连续向炮瞄雷达指示了三组目标方位、高度和距离。“距离80”,“距离70”……随着目标越来越近,战斗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我连炮瞄雷达在距离60公里时对目标实施静默跟踪。2时09分,团指挥所命令“炮瞄雷达加高压”,我连炮瞄雷达加高压后,立即在距离30公里率先发现目标。“指挥仪对正搜索”!连长朱连忠一声令下,指挥仪迅即与炮瞄雷达同步联动。此时敌机也发现其被我雷达跟踪,当即对我施放电子杂波欺骗干扰,且干扰信号很强。我连炮瞄雷达操纵手胡金林、蔡达荣与雷达技师林玉祥迅即采取反干扰措施,成功将目标牢牢锁定。2时10分,团长下达命令:“集中火力消灭01批,开火时机各连自行掌握”。目标距离进入15公里,连长下达口令:“联动”!火炮立即与雷达指挥仪进入同步状态,只见全连6门火炮在雷达指挥仪的带动下,昂首指向空中东北方向。2时11分,目标距离13公里,指挥仪显示有诸元,引信112,连长果断下令:“雷达诸元射击,放!”,我连首先开火。紧接着其他5个100炮连也相继开火,各打4个齐射。4.jpg

  刹那间,阵地上火光闪耀,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一发发炮弹呼啸着直冲云天。在弹头爆炸声中,只见一个巨大的火球在夜空中急剧下降,直至坠落在湄公河对岸的泰国境内。“打中啦!”,“击落了!”……指挥所里,炮阵地上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直到此时,战友们互相打量才发现,警报后大家顾不上穿戴整齐,全连上下几乎都是只穿着短裤背心投入战斗的。此次战斗打得利落漂亮,从部队进入一等到敌机被击落,仅用时7分钟,除弹药消耗外,我人员无一伤亡,兵器器材良好无损。战后得知,此次战斗被我击落的是1架美军F—111型变翼战斗轰炸机。此次战斗,我连因首先捕捉目标,首先开火,战绩突出,荣立集体三等功。

  战评会上,团长简洁地总结道:“指挥果断,准备充分,反应快速,集火近战,通信畅通,情报连续,炮瞄雷达反干扰措施成功,诸因素的合力使这次战斗取得了胜利”。师长董瑞琴在总结此次战斗的胜利经验时说:“贯彻集中火力、近战歼敌的原则是取得战斗胜利的根本;认真做好战斗准备,全面开展预想活动是取得战斗胜利的前提;坚持常备不懈、保持良好的作战状态是取得战斗胜利的基础;正确实施反干扰,保证不间断跟踪目标是取得战斗胜利的关键。”

  “9`29”战斗一举击落美军F—111战斗轰炸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政治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是一次首战告捷的战斗。这次战斗是高炮11师援老抗美的首战,且首创了我军用100亳米高射炮击落美军F—111的记录,炮响敌机落,停火捷报传,打出了国威、军威,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为以后的战斗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捷报传回国内后,总参和昆明军区均发来贺电,对我师给予通令嘉奖。党中央和云南省当即分别派出慰问团,专程赴老对我师慰问。 

  第二,这是一次震惊美军的战斗。战后,据我新华社《参考消息》援引美联社电讯报道:“我军刚刚投入使用的1架F—111型可变翼战斗轰炸机,在上寮地区上空被不明武器击落,国防部感到十分震惊,已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彻底整顿……”。F—111系当时美军最先进的战斗轰炸机,单机造价9300万美元,机上不仅可挂普通炸弹、空对地导弹和空对空导弹,还可挂核弹,战斗性能好,杀伤力大,刚刚列装美军部队,投入战场不到半年即被我击落,不仅给美军作战部队以十分沉重的打击,而且还极大地震撼了美军高层,震慑了美国政府。

  第三,这是一次夜间反干扰成功的战斗。这架F—111企图利用夜暗浓雾作掩护,凭借其具有雷达干扰系统的优良性能,在轰炸越南河内后返航时,进犯我防区,却没想到被我反干扰成功,将其一举击落,为我军高炮部队积累了反干扰作战的经验。

  第四,这是一次彪炳史册的战斗。这次战斗以近克敌、以快制胜,充分体现了我军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和敢打必胜的战斗意志,在我军高炮作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空军地面防空部将其作为经典战例编入了《高炮作战战例汇编》;空军副参谋长陈辉亭将军在其主编的《新中国空军高炮作战史》一书中,也将此次战斗作为典型范例收入其中。


  浴血沙场泣鬼神

  援老抗美作战期间,我高炮部队有一次十分惨烈、十分悲壮的战斗,这就是1971年的“5·14”战斗。

  1971年初,随着援老筑路工程的不断延伸和新线的开工,我援老筑路工程队第303支队(空军高炮15师),在老挝上寮的防空区域也不断扩大,战线越来越长。为了加强新修公路沿线的对空防御作战力量,师决定组成机动作战分队,在敌机经常飞行的航线地域设伏,寻求战机打击美军。2、3月间,师首长先后将44团2营、师直高射机枪连和配属的陆军第11军直属高炮营(罗援将军就出自该营)调到孟夸设防。孟夸位于上寮地区东部,是丰沙里县的一个小镇,也是老东线公路的终点,南乌江与楠帕河在这里汇合,其背靠南乌江,北枕丰沙里,接近老越边境,老东线公路由此跨越南乌江与越南北方6号公路相连接,号称老挝的北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还是上寮地区水陆运输的交叉点和我国援越、援老物资的转运枢纽,越南在这里设有专门的物资转运站。敌人为了阻止我筑路工程向前延伸,瘫痪我后方交通运输线,千方百计封锁这个要道,不断派飞机侦察轰炸袭扰。3月25日,敌两架F-4C在防区外围进行多次侦察,其中1架向我工程兵部队修筑的码头发射了4枚百舌鸟空地导弹;29日,两架F-4C飞机还在距我高炮阵地8千米处发射了3枚航线校正弹,均落在6连阵地西侧200米处;4月24日,敌机又发射了6枚鳞烟弹,对我炮阵地进行了试探性攻击。5月4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一架SR-71高空侦察机便呼啸着从我阵地上空掠过,侦察我方的火力部署。接着,5月5日中午12时24分,美军出动3架F-4型鬼怪式战斗轰炸机,采取前双机佯动、后单机跟进攻击的战术,对我44团阵地实施轮番扫射和轰炸,并接连发射了6枚百舌鸟导弹,44团2营、师高机连与11军直属高炮营密切配合,击落敌机2架,另1架被击伤逃窜,我无一伤亡。这次战斗使敌人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1971年5月14日,天气晴朗,特别闷热,空中敌情频繁,从清晨到中午已连续拉响6次战斗警报,部队先后6次进入一等战斗准备,但都因敌机距离较远而没打成。13点10分,正值部队为迎接100余名刚分到连队的新兵,欢送即将退伍回国的老兵进行会餐时,第7次战斗警报拉响了。听到警报声,部队全体人员立即丢下饭碗,飞速奔向阵地,迅即进入一等状态,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严阵以待。远方警戒雷达通报:敌出动7架F-4型鬼怪式战斗轰炸机,分三批直行向我孟夸防区飞来,第一批3架、第二批2架分别从东南、东北两个方向以梯队形式临近,可能对我实施主攻,另一批2架也由东北方向临近,可能在外围对我实施佯攻。

  我44团5连指挥仪班战士刘庆凡首先发现目标,并大声向指挥员报告:东南方向,鬼怪式3架,高度3000米,距离22000米,直行临近。指挥员当即下达“瞄准第一架遥控接电,稳定跟踪,指示目标!”的口令,指挥仪班长王宏生连续不断地大声报告敌机距离:20000,18000,16000,12000……在他的指示下,该连侦察员、火炮瞄准手及其他连队也都先后发现目标。当敌机临近至距离6500米时,指挥员左手举起红色指挥旗,右手按下电发火开关,同时下达“集火射击!”的命令。紧接着,其他各连也相继开火。瞬间,整个防区阵地上的数十门炮(枪)发出怒吼,一发发仇恨的炮(枪)弹,犹如一条条火龙扑向敌机。部队对第一批敌机实施集中火力射击后,立即转移火力对第二批敌机实施射击。此时,44团6连2班突然发现有一架敌机从东北方向临近,企图对我阵地进行偷袭,便主动果断地对其进行射击。整个战斗,我高炮部队击落敌机2架,击伤1架。与此同时,敌机也对我高炮阵地实施了疯狂的报复性攻击。敌机使用百舌鸟导弹、凝固汽油弹、气浪弹、子母弹、菠萝弹攻击了44团2营阵地(其中投在6连阵地上的1箱子母弹未爆炸),敌机投下的各种炸弹像暴雨一样倾泻到了2营阵地上,整个2营阵地顿时飞沙走石,火光冲天,弹片纷飞,硝烟弥漫,硕大的山石被掀翻;高耸的树木被炸断;丛林中燃烧起熊熊烈焰;炸弹爆炸声中不时有战士的肢体横飞;呛鼻的焦糊味翻腾弥漫;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钟才结束。战后获悉,这次空袭是特务分子在地面指示目标,美军飞行员在空中对我实施袭击的一次地空联合行动。这次空袭,造成我44团4连和5连共24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58人受重伤,27人受轻伤,伤亡合计致使我损失一个整连的战斗力。另炸毁我火炮2门,指挥仪1部。幸亏落在6连的那箱子母弹未爆炸,否则伤亡人数会更多。在牺牲的人员中,有5名本应在第二天就要启程离开战场回国的退伍老兵,还有5名刚刚穿上军装就奔赴战场的新战士。战斗的惨烈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工程兵部队和野战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为牺牲的战友进行捡尸、拼尸时看到,24名牺牲的战友没有几具尸体是完整的,有一名牺牲的战士军服上竟有190个弹孔!

  在战斗中,面对敌机发射的各种炸弹,我指战员毫不畏惧,顽强战斗,表现出了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在阵地遭到攻击,伤亡较大的情况下,他们誓与阵地共存亡,负伤坚持战斗,演绎出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壮举。涌现出了以王可武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王可武是44团4连炮5班班长。战斗前,他已被批准光荣退伍,即将在第二天离开连队。警报拉响后,他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负伤后他不顾自己生命安危,让医生先抢救别人。后由于失血过多,牺牲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战后,昆明军区给他追记一等功,他的事迹成为部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典型范例。

  在长达16年的援老抗美战争中,我出国部队共有269人牺牲,其中210人永远长眠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回顾援老抗美战争,铭记血洒战场的烈士们,因为那是一群铁骨铮铮的军人,一曲国际主义的壮歌。

  2017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老挝《人民报》《巴特寮报》《万象时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军民积极支援老挝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200多位中国烈士长眠于这片他们战斗过的热土,用生命筑起了中老友好永不磨灭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精炼概括了中国人民援老抗美的辉煌历史,对中国军民在援老抗美中所做的贡献和牺牲给予了高度评价。

  95年的峥嵘岁月,95年的辉煌历程。援老抗美为我军95年的光荣历史中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援老抗美,扬我军威;寮国亮剑,铸我军魂。在老挝,信息闭塞造成的孤独寂寞,敌机袭扰带来的生死考验,险恶环境造成的惊骇恐惧,劳累疾病引起的痛苦损伤,既考验着我们的血肉之躯,又砺炼着我们的品质意志,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援老抗美培育了让我们终生受用的“援老抗美精神”,这就是:听党指挥,忠于祖国的践行使命精神;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的敢打必胜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甘于献身精神;熟练技术,灵活战术的科学求实精神;作风严谨,雷历风行的勇往直前精神;团结友爱,纪律严明的同心同德精神。在回国后的几十年里,无论走到哪里,“援老抗美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我为自己曾经有过一段参加援老抗美的战斗经历而深感自豪!


  作者:魏宁川

5.jpg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