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村位于于都县沙心乡东南部,以美好愿望命名。红光村地属山区,以前又叫荷树下,因后山盛长荷树而得名。大部分村庄建于山坑岭脚下、小溪旁,交通不便。

邓桂证出生于1926年,今年96岁,老人就生活在红光村新兰组,虽年事已高,但耳聪目明,说起红军路过本村战略转移,老人顿时陷入了回忆之中……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邓桂证老人说,从瑞金方向进入红光村的是军委纵队,经过我们村这里有二条线路,一条是:云石山乡一万田镇麻地村金岗岽组一沙心乡红光村浊水组一红光小学一牛栏塅一高屋村(先丰、上塅);另一条是:九堡乡一万田镇麻地村金岗岽组一沙心乡红光村茶坑组一红光小学一牛栏塅一高屋村(先丰、上塅)。

老人说,浊水组在村东偏南的岭脚下,相传该村水口上有个大水潭,常有两只金鸭婆在潭中玩水,把水搅得混浊而得名。茶坑组在村东南面的坑口上,过去此地盛产茶油而得名。1657263294135334.jpg那时自己才8岁,每天下午黄昏时,看见红军从瑞金方向过来,经过我们村的浊水或茶坑,聚集在牛栏塅这里宿营。人员很多,来来往往,看见他们身穿灰军装,头戴红五星,大多是步行,也有骑马的。我那时还小,当时害怕,就躲在牛栏塅的“名庆太”祠堂屋后看。

“名庆太”属邓氏祠堂,位于红光村新兰组牛栏塅,建于清末。当时这里是军委纵队的临时驿站,在祠堂上厅右厢房间门口天井边是安放电话机,在上厅中央办公,那时电话线随时拉,随时收走。在祠堂门口外面有二个禾坪,我看见红军在下禾坪围墙下搭灶做饭,在旁边的推砻舂米的砻间子拴着几匹马。战士们睡在大厅两边的小客厅楼上,不会占用老表的住房,他们每天黄昏时来、天未亮时离开,持续了半个多月的时间。1657263459388017.jpg有一天下午,几名红军牵着五、六匹战马,徒步来到荷树下牛栏塅宿营,其中有一位头戴斗笠,身穿灰色布衣,脚穿草鞋,长得浓眉大眼,高大魁梧,手牵着一匹黄色的大马,马背上还驮着一个受伤的战士。他们把马拴在当时我们推砻舂米的砻间子,开始在下禾坪的围墙下搭灶做饭……渐渐地,我也不害怕了,我会随大人一起走上前去。战士们打好铺位后,就在村里帮周围的老表挑水、劈柴、扫地等,他们有说有笑,但从不透露他们要去哪里、要做什么,我们也不便问,也不敢问。我看见他们都很温和,穿着一样,而且官兵一致,他们下午悄悄来,翌日下半夜天还未亮就悄悄走了。红军为了这里的群众不受敌人的残害,离开时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甚至连红色标语也不刷墙上,国民党反动派也没有发现任何破绽,所以我们这个村子没有遭到敌人的烧杀之灾。1657263835697588.jpg邓桂证老人说,红军最后来的一批是卫生队和伤病员,还有陈毅率领的部队,他们在我们这里边打游击,消灭尾追堵截的敌人,边宣传抗日救国政策,安排重伤病员到群众家生活疗伤,伤愈归队等。

红军长征后,敌人对沙心地区进行了疯狂报复,杀害红军及家属多达200余人,杀绝的有37户,留守红军几乎杀光、民房几乎烧光、财物几乎抢光,农民分得的土地又被地主霸占。当时,红光村里有一个红军伤员,是兴国人,我亲眼看见他被敌人残忍杀害;仅红光村茶坑组被杀害的烈士达15名,然而在逆境中的红光人民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与反革命势力开展不屈不挠的斗争。红光村,在这块洒满热血、充满激情的红土地上,红色故事数不胜数,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血脉熠熠生辉!

(口述:邓桂证;整理:丁良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