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兴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涌现出一大批名震华夏、享誉海外的文学巨匠、书画大师、科学先驱。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施耐庵,其巨著《水浒传》妇孺皆知;嘉靖状元李春芳,有《贻安堂集》等著作传世;清代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更是家喻户晓,名垂海内外,影响深远。

  兴化河港纵横,湖荡交错。千年悠久的历史,广袤而深沉的水土孕育了厚重的文化,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化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在处理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他人的关系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兴化谚语就是其中一朵璀璨的奇葩。2.jpg

  兴化谚语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是老百姓口耳相传的习用语句,是民间集体创作、言简意赅并较为固定的艺术语言。兴化谚语,往往是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具有特定区域语言的鲜明性和哲理性,表达的生动性和艺术性,是劳动人民智慧和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任兆毓、徐永炎和倪高扬三位同志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这次他们进村入户,广泛搜集了在兴化广为流传、老百姓喜闻乐见、带有乡音俚语色彩的俗语、谚语,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科学、历史等诸方面。兴化谚语想象丰富、情趣高尚、意韵醇厚,真实地反映兴化人民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以及朴实清晰的文化艺术风格,读后令人捧腹且引人深思。

  兴化谚语类别繁多,博大精深。但并非“见毛便是鸭,有奶便是娘”。编者注意把握“通俗易懂,耳熟能详,饱含哲理,健康向上”的原则,有指导人们就业、处世类的,处理家庭、邻里关系类的,为官、为人、为事类的、教育子女类的、攻关、应酬类的、劝慰、告诫类的等等。如“有千有万,不忘破衣菜饭”等谚语,读来琅琅上口,品之意味深长。《智慧与艺术的结晶—兴化谚语赏析录》不失为构建和谐社会、美满家庭、幸福人生的一部精神文明读本。3.jpg

  当然,《智慧与艺术的结晶—兴化谚语赏析录》中有些条目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但事实上还仍然被一些人所运用,如“家有三担粮,不当孩子王”、“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等等,为防止误用和误导,编者注意在标题上做了“文章”,以提示人们批判地吸收。有些谚语在现在看来不合时宜,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当时必然有它的合理性,比如在旧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难以保障,就存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现象,所以,类似“乖乖肉吊子,赚钱养老子”等谚语就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如今时代不同了,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便出现了“政府帮养老,困难有低保”的佳话。还有,有些谚语要分场合与对象使用,比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样的话经常有人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用来论理,这就大错特错了。

  兴化谚语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是兴化文化的基因和“乡音”。

  兴化谚语简洁通俗,但是,下里巴人并不等同于肤浅,有些谚语内涵十分丰富,不为人们轻易理解,有的甚至被以讹传讹,如“乖乖隆的咚,韭菜炒大葱”,表面看似惊讶、夸赞之意,实则是一种讽刺、挖苦,是一种标准的喝倒彩。

  《智慧与艺术的结晶—兴化谚语赏析录》雅俗共赏,具有一定的欣赏和借鉴作用,对于构建和谐兴化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是为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