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搬到牡丹江市宏大花园住下已经五年多了,自从离开我的老家县城,时刻都在怀念故乡,因为故乡在我的心中是永远留恋的。

       虽然居住在都市,一切都变了,一切都比县城好许多,便利许多,可是一切都是特别的陌生和不舒服。甚至刚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每次我回到故乡返回后,在我新居的小区门口,徘徊很久都不愿走进小区,总感觉这里不是我的家,我的家还在延寿县城。可是事实上,我真的离开了延寿县城,昔日故乡的情景,总是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故乡蚂蜒河湿地河套里的羊肠小路上,似乎依旧走着我童年的身影,记忆中,故乡的土路边,春夏季长满了野薅草。野花野草遍地,绿郁葱葱色彩艳丽,清香醉人,尤以黄蕊粉瓣者为最盛。读过杜甫的诗“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而在我的眼前浮现的总是野花的姿态,可能是童年时故乡的土路上野花野草,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吧?

      儿时到青少年时期,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家的农村,那时候农村的家境很贫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七八岁的时候就能帮助母亲,经管鸡鸭鹅了。那时候母亲为了家庭的生活,养了几十只鸡鸭鹅,这些家禽白天松开后,它们自己就会四处游荡,大部分到了晚间都会自己回家,可是有些鸭鹅需要家人去外面把它们找回来。所以,父母因为忙于家务事和参加集体劳动,没有时间去经管这群鸡鸭鹅等,我和弟弟们就担负起这项任务。父母自然很高兴,也经常的鼓励我们,给我们煮鸡鸭鹅蛋吃,我们也会做得更来劲。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我们都会到学校去读书,母亲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这一辈子没有机会上学读书,一个大字也不识,我的儿女们一定要让他们读书,不能留在农村种一辈子地。”所以,我们兄妹五人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去学校读书了。我刚刚在一年级读书的时候,还是很愿意学习的,刚上三年级那年的冬季,不知道为什么就不愿意去上学了。于是,我就开始逃学,开始时我每天吃完早饭背着书包,离开家里假装去学校了,然后半路上我就躲了起来。头几天我躲在学校附近的一间空房子里,因为是初冬,天气不是很冷,在外面还能挺得住。后来天气渐渐冷了,我冻得受不了了,就跑到生产队里,躲在豆腐房待着。等到了学校放学时间我就回家了,母亲还以为我真的去学校了呢。

       一连好几天过去了,豆腐房做豆腐的师傅问我;“张二你背着书包不去上学,总跑到豆腐房里来干什么?”我只是撒谎说没有啥事儿,下课了,来这里溜达溜达。豆腐房师傅接着问;“你是不是逃学了,不敢回家也不愿意去学校?跑这里来避风来了?”我只是笑笑没有吱声就走开了。就这样我东躲西藏的一周多也没有去学校,班主任老师后来家访到我们家里,和母亲说我一周多都没有去学校上课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时母亲才知道我逃学了,我自然挨了一顿好打。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逃过学,而且学习也特别努力,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快。

       在乡村里,童年时的往事很多,回味无穷,记忆犹新,似乎就像昨天的事情。到了上中学时,要去离家二十多里路的公社中学读书,春夏秋季还好,骑自行车往返通校,中午带午饭。到了冬季天气寒冷,只能去住校了,那个时候住校什么都很好,就是住校吃的伙食太差了,天天都是玉米碴子和包米面窝头,大白菜烫,实在是太难吃了。因为在家里,我们老家居住地多半是水田区,家里的伙食多半是大米饭和二米饭,所以,总吃包米面干粮和包米碴子,真的是很难咽下去。可是学校就这样的条件,我们也没有其它办法,在学校住校从十月末开始一住就是第二年的一月中旬放寒假,才可以回家。

       我的故乡坐落在蚂蜒河湿地腹地,这里的池塘与河流众多,很多池塘,似乎依然回荡着我童年时朗朗的读书声。上中学时,我在公社中学读书,最喜欢来到中学后面芦苇塘边读书,这里幽静空气清新。盛夏,池塘中大面积的芦苇,苍翠、茂盛、气势浩荡。偶有不生芦苇的水域,则清澈得能瞥见邻近的翠芦那嫩白的根须。南风忽来,清涟泛起波痕,缠绵的碧水便牵着芦丛的腰身荡起舞来。倘若南风骤增,此时站在苇荡边的你,即便没有见过“过江千尺浪”的场面,却在心里完全领悟了“入竹万竿斜”的画意。岸上柳荫浓郁,一幅“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的图画。我在读诗,鸣蝉以悠扬的歌声与我相伴。少年的农家娃,漫步丛林,永无倦意,周围的景物升华了他心中的诗意,书中的诗意陶醉了这景里的后生。

       暮秋,杨柳树飘飞发黄的树叶,我踩着厚厚的落叶来到池塘边,凉风习习,水波明澈而清冽,西风萧瑟中,枯黄的芦苇荡,捧出满目如雪似絮的芦花。我在岸边读书,芦荡里却有被农家牧养得丰腴肥满的群鸭,为我喝彩,与我争鸣。少年的农家孩子,漫步塘堤,永存欢喜,大千自然能听懂他的书声,做了他的知音,他手捧经典也逐渐听懂了自然界伟大的心声。总之,在无垠的田园中朗读美文,无论是夏之野蝉,还是秋之家禽,有它们作伴,其美妙之处绝不亚于管弦相伴的配乐诵吟。

       时间很快我中学毕业了,回到生产队里劳动了一年半的时间,因为母亲早世我中途休学一年多,后来又复读一年,所以毕业时就十八岁了。一九七六年底,我正好二十毛岁,我选择了参军去部队,在军营里一干就是五年,退伍回到故乡后,我因为属于孤儿,按照当时的国家政策,我可以投奔哥哥安排工作,于是,我留在县城进了教育系统工作。故乡的田野永远记录着我成年后忙碌的身影,回味着每年五谷丰登后的喜悦心情。县城里,是我的第二个故乡,这里离我的老家六十多里路,我在县城工作生活了三十多个春秋。这里有我很多生活印记和流过的汗水,有很多的往事留下了美好回忆,当然我更留恋这个第二个故乡。

       初春的延寿小城,北风尚未却步,野外的寒气依旧逼人,但是阳光下,旷野的冬雪已融化成一片薄冰,有些青草按耐不住生长的性子急于钻出地面,露出嫩绿的新芽,给早春带来了一线生机。这时的延寿小城,似乎也在春色里增加了一点温暖,大街小巷内没有了雪凝固的地面,裸露的绿化带里枯枝败叶时不时的给人一种凄凉。楼市和小区里面稀疏的人群,都在忙碌着各自的生活,唯独主要街道上依旧是车水马龙,噪音嘈杂。商铺和集市里叫卖声很是繁忙,公园里,广场上到处都是人们,仨仨俩俩悠闲的游走和散步,时刻呈现出和谐幸福美好生活的景象。

       炎夏,插秧的季节到了,我从县城回到老家,看着勤劳能干的亲戚们忙碌着插秧,我也跃跃欲试,可是还没有插秧到一个小时,就已经腰酸背疼的腿抽筋了。亲戚们劝我快上岸休息吧,我只能不服气的心里彻底的服输了,从此以后我只能对农田里的所有活计服气了,表弟开玩笑的说;“二哥您本来就不是干农活人。”是啊,我虽然在二十岁前干了几年的农活,可是那只是生产队里的一些皮毛活计。说良心话真正的上趟子大型农活,我根本就不懂,更不会去做,所以插秧的活说白了我根本就做不了,也做不好,这就是事实。

       金秋,老家的稻田里机声轰鸣,农户们忙碌着收割着水稻,从农户们的脸上可以看出又是一个丰收年。闲暇之余我从县城里返回老家去看看亲友们,当然为老家的喜获丰收而高兴,县城里的生活依然如故。在县城里工作生活了三十六年,对县城里一切都特别熟悉和亲切,我记得刚刚回到县城里工作那会儿,县城里的街巷都是沙石路和过去的老油渣路。整个县城里只有粮管所一栋破旧的小白楼,再就是县委县政府是一栋很破旧三层楼房。最繁华的就是饮食服务公司,位于同庆街东头道南道北的两栋三层楼房,这就是延寿县城最豪华最奢侈的楼房了,人们都管这里叫大旅社。我记得七六年底我参军的时候,在县城里集合时,就住在这栋楼房里,等我在军营退伍回乡后,五年多的时间里,县城里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有县委县政府又新盖了三层办公大楼。

       在不知不觉中,我在县城里生活工作了三十多年,县城里变化最大的就是2000年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延寿县城和所有乡镇,无论是道路还是城镇的各方面的建设,都是一年一个样,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如今县城里高楼林立,商铺密集,市场和商店内人群涌动,叫卖声彼此起伏,货物应有尽有,价格便宜。街巷处车水马龙,繁华景色不亚于都市,公园和休闲广场人们来来往往喜笑颜开,上班的人群紧张有序。如今的延寿县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几年的精准扶贫,于2020年已经脱贫,摘掉了多年国家级贫困县的落后帽子。延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正向着更富裕的新生活奋斗着。

       今年,我的故乡延寿县,正在利用自己青山绿水的优势,发展自己特色的香米产品,同时也不断扩大发展香米深加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扩大工业强县的目标。为此我心升愧疚之情,多半是由于,故乡养育了我六十多年。而我今天竟然舍弃了她;失落更是因为,自己似乎变成了无根的蓬草,不知哪里再是自己归心的家园!因为我在退休前就离开了延寿县城,来到女儿工作生活的城市,我时刻思念着故乡的一切。

       故乡,即使是当年那辛酸的汗水,也早已在我内心深处酿成了永远品味不完的蜜饯。而今,每当踏入故乡的土地,我都会受到一次最亲切而又最真诚的忠告:务必让此生过得实实在在,对得起天,对得起地。今天,我的身体虽然离开了故土,但是,我拔不出精神的根系,它永远扎在我的故乡。我虽然漂流在异乡,但我却时刻想念着故乡,原来,故乡在我的心里是最难舍难离的,更是永远怀念的地方。

      故乡,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故乡,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