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十里远,世上最亲是军人。”倪惠波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是英雄,这毫无疑问,每一个勇敢走上战场的军人都是英雄,何况他是一等功臣;是福星,也毫无疑问,在战火中为国立功,九死一生,只是股部留有一块敌军弹片;是勇士,这点我尤为认同,因为他虽然立功了,受到中央军委的表彰奖励,却悄悄地带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回到了阔别几年的故乡盱眙。


  在祖国紧急召唤的时候挺身而出

  中国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国家,在屡屡遭受迫害中慢慢强大,也是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找到了自己国家的定位,也找到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凝望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让人们更加明白落后就会受到欺负,弱小就会被强者所欺凌。也是因为懂得了这些道理,所以我国不断的发展,让军事、经济等实力不断增强。我们是希望可以跟很多志同道合的国家一起发展,然而有的时候我们以为对方是我们的好朋友好盟友,对方却在暗地里插了我们一刀,越南就是这样。

  越南跟中国的交情,相信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很清楚,我们是很希望能够把这段友谊不断的延续下去,可是越南却一次又一次的在挑战着中国的底线。当越南被黎笋政权主导之后,整个国家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那时候的越南盲目自信,觉得自己国家很厉害,想要染指东南亚各国,而中国也在越南的侵扰名单之内。那时候的中国一切都在发展之中,自然是希望能够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这一场纷争,可是越南根本就不让步。1.jpg 

  时间已经慢慢抹平了那一场战役带给我国的创伤,当年的那些年轻战士们也都变成了老人。但是对于自卫反击战的那一些回忆,却从来都没有忘记过,每每提到战斗岁月,这些老人的心中依然澎湃,仿佛一夕之间回到了当年的战场。每当谈起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有些老人的内心即会非常激动,甚至每个故事、每场战事都栩栩如生地刻骨铭心,激起对祖国的捍卫之情。就像倪惠波当年从战场上回来后,向大家讲述的自己是如何一个人保护好一个重伤员,同时制服一个越南兵的。他曾多次回忆起当年的烽火岁月,对于第一次捕捉俘虏的那段回忆,一直引以自豪。


  在祖国最最需要的时候勇于担当

  40多年前的中越边境,乌云密布,空气窒息,一些地方还不时传来骇人的枪声。 

  忘恩负义的越南当局,大口大口地吞着我国人民支援他们的大米,气喘吁吁地抱着我国人民支援他们的枪支,却恩将仇报,反其道而行之。对中国的边境虎视眈眈,不断的侵扰,一而再,再而三无视中国的警告。犯我领土,扰我边民,在边境地区挑起一件件侵犯事端。是可忍,孰不可忍。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越共高层领导人换届,新上台的领导人并没有对中越关系进行任何的说明。面对越南政府的态度,我国决定给予越南一些教训,于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亿万同胞的呼声中开始酝酿。2.jpg

  中央军委审时度势,于1978年11月在全军范围下达一号紧急通知,12月命令包括42军在內的野战部队,开赴前线,参加以惩罚为目的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我国正式宣布进行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在1979年2月,第一场战役没有经过多长时间,我国就取得决定性胜利,然后宣布撤军。但是之后,越方不分好歹,还会在边境地区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战斗,竟敢肆无忌惮地侵犯我国的神圣领土。作为一名“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解放军战士,倪惠波又一次向连队递交了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到前方一线保卫国防的请战书。   


  在战斗最最需要的时候奋勇向前  

  其实,在这紧急关头,倪惠波家里也出现一些困难。身患重病的父亲,刚在南京做完手术和化疗,回到老家盱眙,需要家人服侍。母亲腰背弯曲,生活需要家人照料。两个哥哥老实巴交,两个弟弟还在上学,一个小妹妹当年才9岁,而自己连对象还没有影儿。由于他家居住在淮河和团结河两条河流的纵向夹缝中间,道路交通不仅偏僻而且环境较差。家里一大堆的杂务事情,都缠绕在倪惠波的心头。怎么办?部队正在整装待发,停止了一切外出和探家。国事当头,家里困难再大,也只能放在一边。他在接到通知的当晚分别给家人写信做工作,许诺出差归来再回家探望、报效父母,没有向家里透露到何处执行什么任务。

  第二天,他打起背包,与所在部队指战员一起,往前线奔赴。第一天深夜部队路经广州人民路时,一群群身穿睡衣的市民,整整齐齐地站在大街两边,自发欢送他们奔赴祖国最最需要的烽火前线。他跟随赤山军炮团,乘坐解放牌大卡车,随部队沿海岸线开进,历时6天才到达广西龙州。3.jpg

  为了配合部队,做到稳扎稳打,倪惠波首先加强自身武装,除原来佩带的自卫手枪外,还专门要了支冲锋枪和两个装得满满的弹夹,自费到边境老乡那里定做了一把匕首。加上背包、米袋和干粮,负重可不轻,坐车可以,步行和奔袭可吃了不少苦头。加上越北山多,躲在山上的敌人常放冷枪,袭击我军单车和小分队。所以,每前进一步开进一次,他都十分注意寻找有高机枪掩护的分队跟进,避免了挨敌袭击的危险。在对越参战的日日夜夜里,倪惠波参加过数十次战斗,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但是,对越反击老山战场争夺激烈的167高地,就这一个高地竟陆陆续续打了三次,其悲壮场面无法用语言叙述,在全军上下的缜密指挥和前线将士的紧密配合下,硬是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


  在阵地最最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 

  蚊虫叮咬,湿热难熬。1985年5月的中越边境,又一次突发战事。倪惠波所在部队奉命进驻前线轮战,“头顶上是子弹,脚底下是雷区,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倪惠波的同班战友张秀臣告诉前来采访的电视台新闻记者,担任军工运输队任务时,班长倪惠波带领他们冒死穿越敌人火力封锁区,向上运送弹药,向下转运伤员和烈士,班长总是冲在最前面,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倪惠波曾在日记中这样描述、记录老山战斗:在80年代的中越边境老山轮战中,有一个高地被我军前后打了三次,颇为引人注目,这就是167号高地。167号高地(在第67军、第47集团军轮战期间标称为425号阵地)位于那拉地区中越阵地接触前沿,海拔只有300多米,是一座狭长型的土石山,呈东南至西北走向,宽约140米,长约170米,其东侧和东北侧是平缓的土坡,西侧和西南侧有林立的石峰,石质部分约占整个高地的五分之二,山上有自然洞穴10多个。该高地地幅狭小,东临盘龙江和公路,西北与156高地相距约40—80米,西距168号高地山脚约120米,西南与166号高地距离约100余米,东南过公路90多米即为164号高地。该高地四周敌我阵地紧贴,互相间威胁都很大。167号高地是越军在清水地区右翼前沿防御的要点,也是其向中方阵地进行偷袭和反扑的重要桥头堡。越军依托高地上的洞穴、石缝组织防御,构筑成屯兵洞、火力点和堑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事、观察和火力配系。该高地还能得到附近越军控制的多个阵地的兵力、火力支援,约有30余个火力点可直接对167号高地予以封锁和掩护。由于该高地的防御地位敏感,其得失对越军的威胁较大,稍有风吹草动即容易引来大战。因此,这个高地便成为外交战争的重点打击区域和各军区部队的练兵场。在老山轮战期间,陆军第1军1师、第67军199师、第47集团军139师曾组织兵力先后三次对167号高地实施过出击拔点作战。167高地是一处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对我国的军队形成巨大的威胁。之前,这里曾被我军所占领,但是后来又落到了越南人的手里,为了消除这个隐患,在第二次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我军有一个坚强的目标,就是攻占这块“瓶颈”,撩开自卫反击的云雾。4.jpg   

  在战斗打响以前,我军组织了12人的敢死队趁着夜色向着这里潜伏过去。在经过侦查以后,前线指挥长决定正式发起攻击。在我军进行正式攻击之前,又组织了一支80多人的先遣小分队潜伏过去。就在我军的先遣小分队靠近越南驻军的时候,突然炮火声响起,越南人向着我军战士开炮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战情,先遣小分队队员们猝不及防,一时间被炸死炸伤了好几人。   

  此时看到越军已经率先动手,我军也不再客气,对着167高地上的越军也是回之以炮弹,与恩将仇报的越军进行了你死我活的较量。交战交锋之处,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

  此场战役,因为越南人的炮火封锁,我军的第一突击队根本就无法撤离战场,而且前去救援的第二、第三小队也是伤亡惨重。在不足一万平方米的战场上,我军的突击队承受了越军将近30万颗炮弹。这场战斗整整持续了10多个小时,在战斗结束的时候,我军也如愿攻下了167高地,但是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部80多人的突击队仅剩下8人活着撤出战场。

  最后一次与越南鬼子因167高地交战的时候,更为惨烈。战斗结束时,战场上仅剩3个人,一个是身负重伤不能自己行走的战友,一个是身负轻伤的越南战俘,一个是手里还有武器、既要照顾伤员,又要羁押战俘的倪惠波。


  在战事最最需要的时候为国争光

  我军几次攻占167高地的战斗事迹,先后在《老山战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国内外媒体公开报道。《解放军报通讯》也专门介绍了倪惠波深入战地一线、抢占有利地形、最终占领高地的动人事迹。更令许多战友感动的是,部队官兵上上下下,对倪惠波的英雄事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在多位战友与首长相继牺牲之后,倪惠波勇敢地顶了上去,充分利用自己的胆量和智慧,靠前指挥、带领战友夺取最后胜利的故事,受到全军上下的高度评价。亲临一线指挥攻克越北重镇高平的老首长勋励政委,更对《攻占167高地》的战斗事迹赞赏有加。他走到哪里,说到越战,就夸赞此战的胜利对鼓舞士气、扭转战局,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勋政委在多场会议上评价说:“攻占167高地大长了42军的军威,粉碎了社会上的异端邪说,维护了42军的尊严,真是功不可没。”这不仅仅是老首长对这场战斗的好评,更是对英雄事迹、军人士气及战地概况的肯定、激励和估价。5.jpg

  7月16日凯旋日,我军各参战部队分批安全顺利的从水口等关口,兴高采烈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一刻,绷紧许多天的弦终于可以放松了。然而,倪惠波心有余悸,他说,我们是活着回来了,想起不少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战友,还静静的躺在边境的山坡上,心情说不出的悲伤与难受。在一排排简易的烈士墓中,还有几位我认识的首长和亲密战友呢!5月17日凌晨反击战打响不久,最早传来的噩耗是:老连长肖桂来(时任376团1营副教导员),在带领全营骡马分队开进途中,遇敌炸弹袭击不幸身亡。出发前组织考虑他年纪较大、老家四个孩子,家庭困难重重,就已经批准他转业,可他为了祖国边境的安宁,为祖国争取更大的荣誉,主动找领导请缨参战。谁知好人没好命,竟在占领167高地时,不幸倒在血泊中。还有126师政治部副主任林凤云(战前晋升师副政委),也在这天往东溪奔袭路上,从小车出来察看地形时,被敌人冷枪击中不幸身亡。这位1947年参军,经历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领导,快到退休年龄该享受天伦之乐时,却牺牲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战场上。6.jpg

  倪惠波眷恋并悲切地回忆说,由于战后忙于撤军及部队交待的其他善后事宜,从广西撤回惠州前,未能前往边境墓园,向英烈们致哀道别,一直感到莫大的遗憾!


  在形势最最紧迫的时候沉着应战     

  倪惠波从部队回来后,还多次向笔者介绍了当时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他战役的战况——

  在老山轮战期间,说到拔点作战,最成功的一次战斗,当属32师94团4连对968高地的拔点作战。   

  968高地是老山前沿的一个重要阵地,与我军占领的1072高地同在一条山梁上,它是老山南侧往西延伸的一条山腿。 

  968高地在75号高地的正前方,是伸进我军防御阵地的一个突出山峦,前有被我军编为三号、四号目标的几个小山包为警戒阵地,后有7号、8号目标和1058高地为靠山,形成工事完备坚固、火网交叉的支撑点。越军一直把它视为向我老山主峰进犯的跳板,妄图从这里撕开一条口子,搭成“梯子”,进而侵占我老山主峰。与此同时,968之敌还利用直射火炮,直接威胁我友邻6626高地。7.jpg  

  在老山战区前沿,有三个最重要的支撑点,一是东区的老山主峰,二是中区的6626高地(即松毛岭方向),三是八里河东山。在这三个方向,分别由三个步兵团兵力担负防守任务,构成整个战区的基本防御态势。  

  轮战期间,越军的反扑和偷袭主要集中在中区和东区,重点是中区,即拉那地区。收复老山后,越军曾在6.11、7.12期间,以师、团级的规模,重点从这两个阵地向我军发起进攻,均以惨败而告终。968高地的拔点战斗与1984年4.28期间的战斗相比,规模虽然不大,但从军事指挥和步炮协同上看,确实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肯定。  

  从战略决策上看,把1072高地作为老山前沿的军事缓冲地带,而不是把968以下整个山腿作为缓冲地带,无论从军事、政治和后勤保障上看,都是非常正确的。  

  一是从政治上分析,我军的目的是收复老山并确保它的安全,而不是占领这块阵地,没必要建立较深的防御地段。因安全上的需要而建立的缓冲地区,大都属于争议地区,最终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主权归属问题。 

  二是从军事上分析,老山已在我军的牢牢控制之中,其在前沿1072高地一线建立的缓冲地带,既可以作为警戒阵地阻止和发现敌人的进攻企图,也便于我军有时间调动兵员及时进行支援。如果全部占领968高地,对我军没有多大的好处,而且在军事上反而十分不利。8.jpg    

  三是从后勤保障上分析,如果我军占领968高地,就会增加兵力防守,加大后勤保障量。一旦遇到人员大量伤亡,后勤保障就会遇到极大的因难。而我军不占领,就会加大越军的保障难度。他们的兵员也不便补充,一旦失手也只能用炮火报复。此战区地形都是一些深山峡谷,交通不畅,补给困难,白天不敢运输,只能晚上通过人肩马驮为阵地上补给食品。我部在首次拔点中,打扫战场时,发现越军的阵地上除了一些袋装大米,连一个罐头都没发现,由此可见越军后勤保障之困难。正是因为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高层指挥官才只强调打而不占。 

  通过对倪惠波提及的时代背景材料的提炼与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倪惠波不仅是一个思想有准备的军事能人,而且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战斗英雄。他在战场上机动灵活、勇中有谋、不怕牺牲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现代军人热爱祖国、献身人民的情操与风采。


  在家庭最最需要的时候仰望苍穹

  倪惠波报名参军之时,笔者是他的政审负责人,对他的政治概况、现实表现、家庭情况了如指掌。1986年12月,笔者和盱眙县人民武装部新闻干事闻齐新、修建在《新华日报》报道了淮安市盱眙县一等功臣倪惠波参加边境作战的英雄事迹。从小就崇拜英雄、向往军营、在金湖县乡镇小学任教的沈兰贵在看到报道后,跑了100多公里找到倪惠波的家,听他讲述英雄事迹。在得知倪惠波因伤残还是单身后,她不顾世俗偏见和家人劝阻,毅然嫁给了倪惠波。1987年3月8日,倪惠波、沈兰贵在众多亲友的见证下,结为合法夫妻,过上了他们幸福的婚姻及家庭生活,并生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儿子。当年,倪惠波听从组织上的分配与安排,在盱眙县粮食局找了份轻闲的差事,开始了非常安稳安宁的平淡生活。

  在一次机关支部党课上,倪惠波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这句话启示我们: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美丽中国还要靠大家的辛勤奋斗。在工作中,他帮助过的农民和企业已数不清,盱眙山区百姓十分信任倪惠波。  

  然而,不幸的是,一个在占领167号高地等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面对武器先进的敌人的飞机大炮毫无惧色、气贯长虹、叩问天地的英雄,叱咤风云、潇洒自如,几乎丝毫无损的英雄,没有牺牲在炮火纷飞、腥风血雨的战场,却不幸被两辆不长眼的小四轮挤在了两车之间,碰到了他的关键部位。1993年5月,倪惠波据说就是因这场车祸而不幸去世。1656648875460052.jpg  

       倪惠波去世后,原淮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江苏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欣立忠在担任盱眙县委书记期间,专程步行到倪惠波家看望其家属及遗孀,鼓励其家人:“化悲痛为力量,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做强、做足、做到位,在滚滚洪流中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人生价值!” 

  倪惠波去世后,作为英雄的妻子沈兰贵说服了娘家人,继续留在盱眙,上孝公婆,下抚幼子。她还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把组织上发给她的抚恤金,全部捐给了“周恩来基金会”,并将丈夫生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沈兰贵说:“惠波生前是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我要将他的精神延续下去,为‘最可爱的人’做一点事、尽一份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