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安栋梁教授儿歌二集出版,我曾写诗祝贺

致耄耋老教授“儿歌王”

立身原不赖岁长,诗心全凭童心狂。

信有育儿藏傲骨,无惧老迈秀韵肠。

日思童谣莺声软,夜写儿歌手生香。

总盼米寿再登台,聆听幼儿朗朗腔。

转眼又是一年春草绿,“儿歌大王”安教授已是九旬长者。况且这一年又下了心血管支架,几年来已累计下了七个支架。就是这样一个长者,仍像年轻人那样辛勤耕耘,不辍儿歌创作。依旧像中年人那样痴迷创作,而且是为孩子们创作,或许创作是一种追求,是一种人生态度,创作使其返老还童,创作使其生命延长,且不同寻常的熠熠生辉。

为什么年已九旬的老教授要创作儿歌,并用朗读儿歌的方法来夯实孩子的文明之基。

近些年来人们对国人的不读书,儿童没有好儿歌有着切肤之痛:我们很多成年人对书籍没有兴趣,对精神生活没有追求。我在每年寒暑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受家庭和社会影响,在假期中除了完成作业就几乎与书籍、儿歌绝缘了。

当我们走进一些家庭就不难发现,家中高档电器琳琅满目,唯独没有几本可供孩子阅读的课外书,家中更没有那种读书朗诵的氛围。中小学生玩智能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一个个玩成了“小眼镜”“低头族”。

玩微信、刷微博、打游戏,当成年人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娱乐生活体验时,也悄悄影响到了中小学生身上。孩子喜欢新奇和刺激,追星,看视频,摇一摇找朋友,更加不爱看书了,这就很值得我们深思了。

一个民族不读书,儿童不读歌谣,或者没有健康向上的歌谣可读,可朗诵,这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就丧失了延续性、传承性,孩子不读书就会不明事理,任性、自私、野蛮、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很难塑造好人格,很多优秀的文明精神和文明成果难以传承。

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父母总是喋喋不休的告诉孩子好好读书,书中有很多智慧,远胜任何金银财宝,是任何人也抢不走的。要从小培养孩子爱好读书,不仅是一种育人方式,更是一种文明素质和美德传承。一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孩子今天为什么不读书?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前是一个重视物质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成人们普遍的浮躁,急功近利,影响到孩子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

二是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匮乏。作家既不易创作出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作品,也在阅读时让小读者难以产生豁然开朗、悠然心会的美妙感觉,孩子们难以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

三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缺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甚至误导学生只读教辅资料的功利取向。

四是当前文化传统非常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读书功利的取向变得赤裸裸的。

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智慧的孩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孩子,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孩子。孩子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更不会具有崇高。

有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让孩子懂得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自得的享受,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让孩子从小就有喜欢读书的感觉。成长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

为了让孩子的内心不再脆弱,让他们的心灵拥有力量,我们要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多看书,少看电视,不玩手机,善用网络”将成为幸福人生起航的劝诫秘诀。

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爱书的孩子其人格特征是温柔、善良、开朗、快乐、幽默、自信、有责任、有同情心,语汇丰富,人际关系良好,在学业上的表现也比较突出。所以父母要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从小亲近书籍,崇尚科学,尽早养成阅读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在需要。学校要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明•于谦)当孩子能够认识到读书可以使精神充实,可以使人远离蒙昧和低俗,可以提升文明的素质,使人觉悟到人之为人的根本,那么他们就会终身与书籍为伴。

对于幼儿,读儿歌,唱儿歌也是不可或缺。在社会、家庭、幼儿园和学校都要注意儿歌教育,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地点使孩子走进儿歌,亲近儿歌。

更要创作出版具有时代精神的高品质的儿歌读物。作家多出儿歌出好儿歌,对于唤起孩子阅读的冲动和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更是功不可没。从幼儿园抓起,用正能量的歌谣夯实孩子的文明之基,社会、学校、家长一起努力,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决不可掉以轻心。

安老师始终认为,儿歌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河北师大中文系老教授,他深刻认为,儿歌要始终坚持为儿童创作的大方向,要以独特的句式、节奏、音韵塑造出物体形象,把儿童读者带到一个特有的意境中,使儿童与歌谣产生共鸣。因此儿歌对低龄段儿童的语言、人格塑造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儿歌创作要求节奏明快、浅显易懂、富有童趣,把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表现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机,读起来优美动听,韵味十足。朗读无疑是教学儿歌的最佳策略。在教学中,老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儿歌之美,享受读儿歌之乐。

反复读,读新颖。一首好的儿歌就是一支悠扬动听的歌,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只有反复让儿童朗读,才能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及音韵之美。反复朗读不是简单的重复朗读,而是形式多样地读,使少儿越读越有趣,越读越带劲,越读越过瘾。

安教授十分注意创作完成后,首先要自己示范性的朗读,为儿童阅读者定音定调。

儿歌具有合辙押韵、音调和谐、朗朗上口、疏密相间、缓急交替的音乐美,通过自己示范,让儿童能初步感受到该儿歌的节奏、韵律、情感,便于模仿。

安老师在近几年儿歌创作中,注重围绕建党一百年、抗击新冠疫情、民族复兴、中国梦、家国情怀等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一批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和新歌谣。

他提笔创作了《抗日英雄王二小》。1942年9月16日,华北抗日根据地涞源县上庄村年仅13岁的放牛郎王二小,为了掩护几千名乡亲和干部,把扫荡进山的日本鬼子引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日本鬼子被消灭了,几千名乡亲和干部得救了,而小英雄却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杀害了……

“英雄献身刚十三,

热血染红家乡山。

悲壮事迹传千秋,

万代敬仰美少年!”

接着创作《黄继光》,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夺取西侧一高地受阻的关键时刻,黄继光用尽全身力气,将随身携带的炸药包扔进了敌人的碉堡里面。但他发现还有一个机枪口依然往外喷着火舌,竟以自己的胸膛,堵住了侵略者的机枪眼,为后面部队的前进争取了珍贵的时间,他自己因此牺牲。

“大英雄,黄继光,

敢用胸膛堵机抢。

夺取高地得胜利,

吓破敌胆凯歌扬。

中朝人民敬仰您,

世世代代永不忘。”

安老师告诉孩子大英雄《董存瑞》:1948年5月25日,年仅19岁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以身体为支架,炸毁了敌人的碉堡,开辟了胜利的的道路。

“董存瑞,炸碉堡,

英雄舍身正年少。

挺胸手托炸药包,

为了新中国前进——

震天动地一声吼,

灰飞烟灭蒋王朝。”

微信图片_20220624153241.jpg

安老师深知儿歌的创作内涵十分丰富,创作中要使之充满画面感,不论是对生活场景的描摹,还是对习俗的描绘,抑或是对自然世界、四季更迭的理解。孩子读读这些儿歌,不但可以了解我们经历过的生活,还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瑰丽。在教学时不需要过多讲解,只要在朗读中引导儿童充分想象,脑海中再现儿歌里的人、事、物、景,孩子自然就进入情境,安老师说,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到孩子们感知的事物中去,化“彼时彼景”“彼人彼事”为“此时此景”“我事我情”,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审美感受。

安老师提倡,创作中要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我们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想象:譬如春季走进农家,孩子们看到了什么?田野——花丛——草堆——树林……引导孩子想开去,想到画面以外的很多很多场景,直到春天田园美景历历在目,孩子陶醉其中,才能把农村春季的美读得有滋有味。

儿歌创作要调动孩子的感官,使其身临其境。要把儿歌所描绘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眼前,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到想象中来。如看一看沉甸甸的稻穗——粒粒金黄;伸出小手摸一摸成熟的稻谷——颗粒饱满;凑近闻一闻稻米——香气扑鼻;尝一尝白花花的米饭——甜香软糯……儿歌中描绘的一切仿佛摸得着,看得见,尝得到,嗅得出。“谷像黄金粒粒香”读起来更令人陶醉。

安老师时时把握儿歌来源于生活,蕴含着生活中的一些小知识。引导孩子美读儿歌、趣读儿歌,伴随着审美的愉悦,他们的思维在美的天地中自由翱翔。作者和幼教老师要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充分发挥少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尝试编儿歌,做善创造、有智慧的学习者。

安老师牢记着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编儿歌也是这样。低年级学生语言积累少,进行仿写训练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感知儿歌、诗歌的形式,降低难度,形成兴趣, 积极投入到创作中来。

值此《九秩望门八十八》出版之际,安老师为此自选儿歌集书名这样解释:

九秩望门八十八,

我和死神打哈哈:

预支十岁它不给,

反倒又植俩支架。

一场恶战咱胜利,

白衣天使来保驾。

诗呼诗吸诗是命,

一如继往献国家。

九秩诗稿谢张编,

死神气成睁眼瞎。

书名体现着老教授的“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们当为之鼓与呼,祝福安老师“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祝愿老兄晚年笔健一如少年,“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2022年6月24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