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支橹”。这是对兴化过去交通不便路难行的真实写照。

  兴化地处里下河腹地,地势低洼,河港纵横,蜿蜒的河流伸曲于广袤的田野之中。解放初期,全市239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公路总里程只有49.24公里。自古以来隔河千里远,人们无舟不出门。下地干活,由于田地与村子隔着几条河,得坐船。出门走亲戚,十几里水路用竹篙撑一叶小舟得几个小时。逢上寒冬腊月,凛冽的寒风冻得手指失去知觉,河水顺着竹篙流到衣袖里冻成“冰袖”,那滋味至今想起来寒气犹在。记得1970年冬天我应征入伍,从村里到县城45公里水路,村里特意安排平时只有村干部到乡里开会才能享用的“差船”送我。一支橹将我从荻垛的北王村“摇”到大垛镇花了两个小时,从大垛镇再转乘“帮船”到兴化又得三个半小时。船行到得胜湖,湖水浩淼,风浪骤起,但见水连着天,天连着水,颠得我头晕眼花。“有舟楫之便,无车马之道”,想走路出门的人,常常望河兴叹。因交通不便,有些人一辈子没进过兴化城。

  “要想富,先筑路。”穷则思变的水乡人意识到要刨掉“穷根”,交通必须先行。但要想在河道纵横、湖网密布的水乡兴化筑桥铺路,其艰辛和代价是难以言喻的。水乡儿女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发扬负重拼搏、务实苦干、团结协作、奋发图强的精神,怀着多少年来对公路的渴求与企盼,捋起衣袖向贫穷、闭塞和落后宣战。1983年,20万民工会战车路河,围湖筑路、遇河架桥,用自己的脊梁托起了兴东路……经过10年的苦战,到1992年,全市46个乡镇通乡公路全部建成通车,结束了水乡泽国“无舟楫不行”的历史。然而砂石路等级低、路况差,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浆飞溅,崎岖不平的道路带给人们的是“通而不畅”的遗憾。为此,矢志不渝,追求发展的水乡儿女,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经过五年拼搏,于1998年9月实现市乡道路黑色化。兴化市委、市政府围绕“公铁水空、立体交通”发展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大力开展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县道公路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昌合公路、兴沙公路、兴泰公路、宁盐一级公路、宁靖盐高速、新长铁路兴化站相继建成。2007年全市614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十三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36亿元,改建农村公路1148公里、桥梁1547座,全市所有行政村双车道四级以上公路通达率100%,镇村公交配套道路与危桥改造全部完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兴化市农村公路的畅通安全问题。开通城市、城乡、镇村公交线路达131条, 全市行政村公交通达率100%,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获评5A级。“千垛美路”被评为“全国最有人气的路”,一大批乡村致富路、产业振兴路等农村公路品牌,促进了“交通+乡村振兴”“交通+创业富民”“交通+生态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昔日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百舸争流的帆影,早已被公路上南来北往飞驶的车辆所代替。153万水乡儿女硬是用自己的铁肩和智慧、热血和汗水,在水乡大地上构筑了一条条通畅的致富之路。

  “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速公路快富”,兴化人尝到了筑桥铺路的甜头。兴化公路网总里程由解放初期的49.24公里,发展到如今的3060公里。交通跨越时空的巨变,缩短了兴化与外界的距离,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兴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造就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兴化粮食批发市场”、“兴化水产品批发市场”、“兴化蔬菜批发市场”和“兴化不锈钢产品批发市场”,涌现出“中国不锈钢产业名镇”戴南,兴化开发区成为“中国唯一、世界第一”的调味品产业聚集区。兴化被评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跻身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市)、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的行列。

  兴化交通从水路—土路—柏油路—高速公路的沧桑巨变,只不过是我们这个时代变革的一个缩影。阜溧高速兴化至泰州段建成通车后,兴化至建湖段又加速推进。今年“五一”假日期间,全线标段一线施工人员加班加点抢工时、赶进度,确保按时间节点保障年底目标达成。展望“十四五”,兴化将改扩建5条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开工建设南京至盐城高速公路、东台至兴化高速公路,扩建盐靖高速公路;盐泰锡常宜铁路、淮安经泰州至苏州城际铁路、蚌埠经兴化至大丰港铁路、兴化通用机场等一大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将启动规划建设,必将加快构建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兴化快速融入轨道上的江苏。

  百万水乡儿女齐唱“大路歌”,水乡兴化的路将越来越好走,越宽走越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