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艺术,欣赏欣赏是容易的,研究却有相当的难度,研究,其实也是一种深入其体其髓的欣赏,是骨子里的爱。对楚辞,人多怀有畏难之心,的确,一般人,能够读懂屈赋25篇,已经了不起,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完全读懂《离骚》,深感前路漫漫。

在此之前,并没有认真地下研究屈原之决心,一直在边缘地带徘徊。所以,读《中华文化史》、《中国历史》、《中国巫傩史》、《战国盛世》、《巴楚文化源流》等书,包括一些地方志,以及跟地方文化相关的散文随笔,甚至有关屈原的历史小说,还搜罗了一些屈原的故事,这些动作,仍表现出一种徘徊的姿态。从去年开始,才开始看一些有关楚文化研究方面的书籍,准备读《史记》、《战国策》、《山海经》、《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终因时间精力有限最后都不了了之,倒是闲书看了不少。因为所谓闲书,与我的本性更加接近,它们摆在那里,充满了魔力,每每闲下来,手便不由自主伸了过去。

最近几月,不知道一股什么力量,总在督促我走向楚辞,每看到屈原、楚辞这些字眼,不由生出故人之情,为自己的畏难与惰性,愧疚不已。

不能这样下去了。

前面的那些阅读,或者说一般的“闲看”,包括对时下一些学人文章的了解,都不过是徘徊,我徘徊的时间,实在够长了。

今年,难得地有了属于自己的上午,有一段相对安宁的时间,这是阅读所需要的,早晨这样的好时光理所当然属于楚辞。

当我准备认真接近楚辞的时候,碰上了汤炳正先生这样的良师。当代人研究屈原者多如繁星,专家学者不计其数,到底选哪一个人的著作,作为自己的先导,实难定夺。只能一本本去读,谓之学习。幸运的是,我首先读的就是汤先生的《楚辞讲座》,这是先生1983年以前给他的学生们上课的讲义,由先生贤孙汤序波先生在其身后整理出版。当年聆听先生讲座的一些人,如今已是屈学界翘楚,我有幸读到这本书,有与诸多前辈学者同受教之机会,幸莫大焉!

早春天气还有些冷,每天早晨,送走女儿之后,于床拥被,开始读《楚辞讲座》。先生的语言干净利落、平白如话,我喜欢这种简洁明朗、充满人情味的学术文章,读起来如沐春风,学术著作都这样去写,想必后学者进步得更快点吧。想当年埋头苦啃那些理论术语堆砌、不知所云的文学理论著作时,又崇拜又恨自己笨的样子,真是可笑。哪是我笨呢?只是无缘得遇良师。真正的大家从来不拿可怕的术语故弄玄虚,而是平易近人的,是朴素的。但汤先生的逻辑思维是严密的,行文是严谨的,从没有不着边际的散漫之语。文如其人,想必先生是平易谦和、徇徇如也,在这样的外表下,却有一颗执着的治学之心。对先生的文章,第一遍只是研读和欣赏,打算第二遍再做梳理,好好做读书笔记,摘出重要的对自己具有指导意义的章句。

读《讲座》到九点左右,起床,梳洗,然后诵读《楚辞》。屈原是爱美之人,若以蓬头垢面的慵懒之态读其作品,有不敬之嫌,内心感到不妥。呵呵,这大约是一般人畏惧楚辞的又一原因?楚辞对追随的人,有清洁的要求,心怀鬼胎的人,或者仪容猥琐的邋遢鬼是读不了楚辞的吧,且戏猜之。

虽然有了这样的开端,仍不能说,我已下定研究屈原之决心。这样的开始,只是对自己定力和悟性的一个检验,或许能坚持下去?或许能在这样的坚持中悟出一些什么,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径?倘果真如此,一路向前,此生不悔。倘坚持不了,或者坚持到最后,仍是死木头一块,那么还是回头读读闲书吧。

并不想放弃热爱的散文写作,尽管写得少写得不好,但那是来自内心的需求。写散文与研读楚辞,二者矛盾耶?相长耶?不可知。幸运的是,二者于我,都是业余修炼,因为业余,便有了找到中间道路的可能性。只是从此,再不能由着性子乱读书了,屈学也好,文学也好,读书必须有所选择,因为属于我的时光越来越少。那些“漫卷诗书”的时光,多么美好又多么奢侈啊。生命如此有限,能读之书更有限,还是有所选择好,人到中年,计划时间越来越重要了。

读专家的著作,像在阳关大道上徜徉,在美景中留连;相信翻过一座座书山,总能找到一条独属我的小径,尽管崎岖幽隘、狭窄陡峭,但只要坚持走下去,总有走通的那一天。或许我只能用散文的笔法,写一些心得而已,无论怎样,总算没有虚度时光,也算有所收获吧。

说出心中所想,感觉轻松了不少。总算开始了,早晨的时光属于楚辞。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