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山:革命就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

  我们在创造共产党领导的历史!

  我的历史将会接受岁月的见证。


  张秀山,陕西省神木县人,原名张洪毓(1911——1996),15岁参加革命,18岁入党,是高岗、刘志丹、习仲勋等创建陕北根据地领导人之一。中央红军到陕北后,在延安中央党校任教育长。1945年(34岁 )年底到哈尔滨,以陈云同志为书记的北满分局成立,张秀山是分局。领导成员之一,后任松江省工委(不久改为省委)书记,时,参与创建北满根据地,同时组织百万民众支援辽沈战役。1949年,(38岁),东北军区副政委,朝鲜战争期间,主要负责抗美援朝后勤供应工作;1954年,(43岁),受不公正遭遇,撤职,下放到辽宁省盘山农场任副场长;1958年,(47岁),任东北农学院副院长;1979年,(68岁),复出,任国家农委副主任,主管林业和农垦;不久,到中顾委任职。1996年,(85岁),走完不平凡的一生。

  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会议召开,党中央预见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的时局,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发展“东北我之力量,争取控制东北”,作为“目前全党全军的主要任务”,同年12月28日,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发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提出:“……在1946年的一年内,必须完成初步的可靠的创建工作,否则,我们就有可能站不住脚。”

  历史证明,1946 年,是“站住脚”的关键的一年。

  当时的北满分局,处在对敌斗争的前线,松江省更是首当其冲。也就是这一年6月,松江省委省政府迁驻延寿,作为对敌斗争的前线,延寿县成为创建北满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在新的一年里,站住脚------”,就成了松江省省委省政府“必须完成初步的可靠的创建工作”。

  张秀山,作为省委书记,除了去各县检查指导工作,在延寿县,经常出现他的身影和留下他的足迹。

  松江省委在延寿,是我党历史上很重要的一页。我在编写地方党史的过程中曾多次邀请健在的老同志老领导回忆这段历史,我也曾采访过健在的老前辈老领导,查阅有关资料,有幸拜访过张秀山书记本人。

  关于松江省委张秀山书记在延寿领导创建根据地的史料,我已经把它编入了《1946 ,难忘的北满根据地初创岁月》一书里,这里整理出来的是没有编在书里张秀山书记的几个小故事,以飨读者。


  一本小册子

  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下达之后,松江省委书记张秀山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更好地创建根据地多次组织学习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认真领会:“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过艰苦奋斗,-------但是在1946年一年内,必须完成初步的可靠的创建工作,否则,我们就有可能站不住脚。”

  当时松江省委省政府迁来延寿的时间是4月,我军在四平做战略撤退,国民党军队已逼近松花江南岸,此时的北满分局、松江省已是对敌斗争的前线,为了创建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捍卫已取得人民政权,北满分局和松江省委、省军区把“镇压反动势力,剿灭土匪、巩固新生政权”列为根据地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了“站住脚”。

  为此,松江省委省政府迁驻延寿后,省委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制定了有关剿匪、建政、土改等政策文件,同时派出大批干部下到各县,开展民运工作。为此,省委书记张秀山除了在有关干部会议上,在民运工作团的培训班上,亲自做动员讲话,还专门组织人员编写一本小册子,收录了有关文件、材料、领导人的指示、电报等,以民运教材形式发到全省民运工作队队员手里。

  多年之后,我在查阅有关史料,在延寿档案馆看到了这本铅印的小册子,深刻地体会到在那个峥嵘岁月里各级民运工作队员人手有这样的小册子在创建根据地的斗争中有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会少走多少弯路!

  1946年北满根据地建设不但站住了脚跟,而且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作为省委书记张秀山,主持编写这样指导工作的小册子在多少年后,健在的老民运工作队员还有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一封写给全省农民的指示信

  东北刚解放时,民运工作执行的土地政策还是1942年党中央制定的二五减租政策。但在延寿县,土地高度集中,百分之十人口的几家大地主土地占有量竟在全县土地百分之八十以上,那些有千垧几千垧土地的大地主家还都经商、做官、为匪、投靠日伪机关,是恶霸,是典型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张秀山书记对延寿几家特大地主详细调查后,觉得1942年的减租减息政策不适合延寿县地主现状:延寿的贫富差距悬殊,延寿的农民现状是已近年关,农村百姓吃穿皆无,可是那些地主家里仍是杀猪宰羊,如果只按二五减租减息政策,等于未动那些地主人家的一根毫毛。

  为此,松江省委经过研究,于1946年1月,向全省发出了《关于减租减息和处理敌产和发动农民的指示信》,并在延寿作为试点推行,张秀山书记在延寿县委会议上,他对“减租减息”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指出:延寿,1945年大水,庄稼颗粒不收,农民吃穿皆无,无法度过年关,更无法开展1946 年春耕生产!所以,强调发动群众“处理敌产”。

  延寿县委根据省委这封信的指示精神,把汉奸、恶霸、顽匪、伪官吏财产、土地、粮食、农具分给饥寒交迫贫苦农民,使广大劳苦群众获得实际的利益,度过饥荒,为开展春耕生产打下了基础。对其他中小地主、富农,根据贫苦农民的意愿则灵活的执行减租减息政策。

  张秀山书记对延寿的工作给与了肯定和支持。结合松江省各县的调查,发现,省委这封《关于减租减息和处理敌产和发动农民的指示信》也适合东北的地主的基本情况。为此,张秀山书记把延寿灵活的执行减租减息政策,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作为典型,结合自己的想法向分局书记陈云同志做了汇报,并且提出“土地问题是检验农民是否翻身的标准”的见解。

  松江省委《关于减租减息和处理敌产和发动农民的指示信》在延寿的实践,得到了北满分局和中共中央东北局的肯定,并把这封信转发各分局参照实行。同时强调,对敌产的处理是为了解决农民当前的贫困处境,土地问题才是检验农民是否翻身的标准。

  1946年8月,党中央下发了《五四指示》,张秀山书记深深感到党中央的新的土地政策,更有利于建立北满根据地,有利于在1946年站住脚跟。因为《五四指示》所规定的政策是“使得雇农、贫农和中农结成巩固的联盟,照顾富农、分化地主阶级,集中力量打击大汉奸、恶霸、豪绅、大地主、土匪头子,他们是农村的封建堡垒,是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社会基础,不打倒他们,农民永远得不到翻身。”的指示精神,证实了省委这封信的现实意义。

  党的领导干部在领导革命的进程中不墨守成规,灵活的运用党的政策解决斗争中出现的新问题,张秀山书记做到了。


  张秀山书记的爱和恨

  松江省委省政府迁驻延寿期间,张秀山书记在九区闫家烧锅(今平安乡)土改运动中亲自抓了个试点。这个点,他一直坚持到1947年10 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

  我在平安乡采访调查时,健在的老年人对张秀山书记印象仍很深刻,这里我把还在群众中流传的两个小故事写在下面。

  1947年7月,省委省政府已回哈尔滨办公,省土改工作队仍在延寿参加轰轰烈烈的砍大树、挖底产,向封建势力进攻的“七·七”砍挖运动。这次运动像周立波先生说的那样,势如“暴风骤雨”,席卷根据地广大农村。闫家烧锅更是群情振奋,势不可挡,如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翻身农民扬眉吐气,当家作主,地主恶霸土匪遭到斗争、清算、镇压,当时土改工作队也为之兴奋,看到了人民的力量真的会摧毁一切反动封建残余势力。

  然而,运动的发展想不到事情的也会出现:闫家烧锅闫四是个胡子头,这家伙无恶不作,民愤极大,解放后藏匿山里,民兵费了几番周折终于抓捕归案,愤怒的群众请示工作队要求开大会斗争闫四,工作队认为可以震慑敌人,同意了大家的要求,结果群情激愤,受害的村民哭声喊声一片,突然,一个青年农民大喊着手拎铁锹冲上台去,一锹把闫四劈得脑浆崩裂,工作队一看赶紧劝阻了到会群众,把那个小伙子看管起来。

  这件事不仅仅轰动了全县,在外地检查工作的省委书记张秀山也急忙赶到延寿现场。他在听取了汇报之后,第一件事是告诉大家不能对当事人进行看管,然后他深入到乡亲们当中去做深入详细的调查,接着召开一场有工作队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会议。会上,他问大家三个问题:一问:闫四是什么人?大家说:恶霸、土匪、抢男霸女、杀人放火,该杀!二问:小伙子你为什么劈死他?那个小伙子声泪俱下:他一家从山东逃荒来到闫家烧锅,租了闫四的荒山,第一年打下粮食全被闫四抢走,他还当着家人的面前强奸大嫂,大哥去制止,被闫四一枪打死,然后闫四带着土匪强行把大嫂和妹妹抓到山里蹂躏,两人不从,活活被折磨死。

  “我逃出来,是这里的乡亲们收留了我”——小伙子最后说。

  结果会场上哭声愤怒声不绝于耳,于是张书记第三问:闫四该不该杀?大家异口同声的喊:该杀!千刀万剐!张书记接着问:那么,闫四为什么一直逍遥法外?会场上一阵沉默,终于有人说,老百姓不敢呐。张书记又问:现在为什么敢了?大家都说了:共产党来了!

  ——这个事件,我在县公安局查过有关的详细记录的档案,也到过平安乡(即原九区闫家烧锅)请当地老人回忆事情经过,他们对张秀山书记的讲话记忆非常清楚,甚至老人们还描绘出张秀山书记的神情,他们说,张书记站在大家中间,说:我们共产党就是领导老百姓翻身解放的党,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土地是劳动人民开垦出来的,地主且榨取农民的血汗,他们作威作福,土匪恶霸就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无恶不作,就像闫四罪恶多端,血债累累,杀无赦!共产党来了,就给受苦的老百姓做主,坏人欠下的血债一定要用血来偿还。

  这个事件出现后,张秀山书记在延寿召开了有县委领导和工作队员参加的会议,张书记深情地和大家说:闫四十恶不赦,该杀,但要引导群众不要失去控制而出现左的盲动行为,共产党的爱是无产阶级的大爱,惩治坏人不应是群众愤怒的个人行为。

  从那次事件以后,在全省都贯彻了张秀山书记的延寿会议上的的讲话精神,再没有出现类似的现象。

  第二个故事:有一次,张秀山乘吉普车从哈尔滨来延寿,车到常家油坊(今延河镇)他想起要到闫家烧锅看看群众,于是让司机开车去县城,他徒步去闫家烧锅。

  那正是秋收的季节,分得了土地的农民兴高采烈的收获自己土地里的庄稼,那天是个阴天,到闫家烧锅还要过蚂蜒河,张书记脱了鞋趟水过河,不远处看见小河边地里一个老太太在守着一堆麻袋装着的玉米棒子,张书记走过去问:大娘,要下雨了,怎么往回运那。老太太看看张书记,觉得不认识,于是说:屯里有事,找我儿子,一会他赶牛车回来,把这棒子运回去。张书记看看地上的麻袋,说:牛车来了也不能过河吧?是不是要搬到小河那边去?老太太说:是的,可我搬不动,就等我儿了。张书记说:我来给您搬吧。老太太说:那怎么行啊?张书记说:有什么不行的,我有的是力气,反正我要到村里办事。老太太说:一会儿我儿子会来搬吧,怎么好让你来搬呐,张书记说:我也是您的儿子,怎么不能搬呐。于是张书记把玉米袋子一袋一袋的搬到小河对面路旁,又把老太太扶过小河,坐在袋子上唠起了今年的收成。一会儿,老太太的儿子赶着牛车来了,一眼就看出张书记,刚要搭话,张书记做了手势,小伙子就明白了,老太太对儿子说:你怎么一句感谢话都不说,这些袋子都是这位同志搬过来的。小伙子哈哈大笑:妈妈,您知道他是谁吗?老太太说:他说去村里办事,我哪知道他是谁呀!小伙子拉着张书记的手说:他是咱们松江省委的张书记——在咱们村里领导分田地的张书记!张秀山也笑了:大娘,我也是您的儿子。


  省委书记关心干部的小故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了编写延寿县革命斗争史,我曾尽量地拜访了在延寿工作过的老领导和一些知情老同志。王馥,邹问轩夫人,邹问轩任中心县委书记时她在松江省教育厅上班,我采访她的时候,王馥老师为我提供了大量的邹问轩在延寿的史料,其中有些鲜为人知个人手稿,我很感动。

  邹问轩,曾任黑龙江省委副秘书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家,作家、诗人,却在那个十年里惨遭不幸,令人唏嘘。我和王馥谈话时尽量避免那些压抑的话题,然而,又绕不开。在我觉得可以结束采访时,我提出一个自认为轻松的闲问:您是怎么到延寿的?

  没想到这句话转变了气氛,她笑了:是张书记(张秀山)写了一封信让我去延寿,问轩看了笑的前仰后合,我不知笑什么,问轩把信递给我看,原来那信上写得是:“秤不离砣”,(这封信存延寿档案馆)几个字,问轩和我说:张书记对干部个人生活的事他也关心。后来我在延寿任省立第三中学副教导主任(那时延寿中学为省立三中)。

  邹问轩说的“干部个人生活的事他也关心”,我当时没在意。上个世纪末,在湖南拜访毛华初老人,也是在正式采访之后,唠家常时,我一下觉得张秀山书记关心干部个人生活绝不是随便说说,这是一个领导干部工作艺术,关系到革命工作,和干部的思想情绪。

  毛老谈到,他从延寿调出,任松江省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那年他26岁,在省委机关住宿舍,张秀山书记曾问他:有没有女朋友?该提上日程了吧?毛老说,他当时只是一笑。过几天,是个周末,张书记突然领着省教育厅韩幽桐厅长来到他的宿舍,看见他正在写一份总结材料,说了几句话,就走了。没想到,张书记有一天郑重其事找他谈话,原来,韩幽桐厅长是黑龙江省宁安县人,她有个侄女由宁安调到姑姑身边,姑姑正在给侄女物色对象,张书记把毛华初介绍给韩幽桐,姑姑一看相中了,于是省委书记教育厅长出面安排了一次松花江畔男女青年第一次见面,结果成全了毛华初韓瑾行一世的百年好合。

  延寿解放不久,哈东军分区、哈东专署迁来延寿,军分区司令员温玉成兼任县委书记,他的夫人萧瑛根据省地委的指示,在延寿举办了一期妇女干部培训班,用萧瑛的话说,山区小县“飞出了四只鹰”当时指的是萧瑛、王瑛、周瑛、杨瑛。萧瑛是领导,温玉成夫人,随温玉成南征北战。当时,松江省派来了省民运工作队,下到全县各区开展民运工作,培训班结束后,其他三瑛分配到各区民运工作队。周瑛分配到玉河区,民运工作队长郭鴻烈是个老干部,周瑛是工作队文书,张秀山书记下乡了解到二人互相有好感,他又成全了一对夫妻。

  ……这样的故事还有。

  在建设北满根据地的战争年代,一个省委书记在百忙之中关心看似个人生活的小事,其实是有益于革命大业催化剂的大作用。

  多年之后,不论是当事人,还是我采访时大家谈论这些事时,都觉得张秀山书记披星戴月领导创建北满根据地,是呕心沥血的好书记,同时他也是赋有满腔热忱关心下属生活的一身有爱的好领导。

  张秀山同志1948年(37岁)调任东北局,先后任组织部长、副书记、纪委书记,同时兼东北军区副政委,参与辽沈战役、大军南下的后勤供给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是支援朝鲜后勤主要领导人之一,志愿军后勤部队司令员洪学智曾说过,朝鲜战争的后勤保证东北局高岗张秀山两位领导功不可没。

  然而,就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革命家,1954年却卷入了一场政治漩涡,这一年他43岁,受“高饶集团”影响成了所谓“五虎将”之一,(其余四人:张明远、郭峰、马洪、赵德尊)撤职,下放到盘山农场(今盘锦农场)任副场长,他没有丝毫情绪,欣然和农工一样热情劳动生活,我曾去盘锦农场想看一下有关资料,和当年的老农工座谈,他们说新来的场长,没有一点架子,和大家一样下田插秧,打药,唠家常,关心农工个人生活,四年后调沈阳农学院副院长,大家才知道张场长是东北局的“大”领导。

  文革期间,张秀山遭到了难以想象的迫害,他刚直不阿,凛然正气,始终没有屈于淫威,对一些望风扑影的指控,喊出了:让历史去见证我张秀山的对错!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为了搜集松江省委在延寿的历史资料,在北京国家农委,提出想采访张秀山副主任,却得知老人正在住院,我带着遗憾的心情只得作罢,可刚回到住处,却接到老书记家人的电话,说一定要见我,这使我非常感动。

  是老书记家人同我坐着农委的车去医院,车上我们商量好,采访问题压缩到最主要的几点,还要限制时间,不可过多的打扰老书记休息。

  那时张秀山书记已近耄耋,长达二十几年的苦雨冰霜岁月,似乎没有改变别人给我讲过的热情亲切的感觉。当时老人正在住院,听说延寿来人显得很兴奋,看见我,让家人扶他坐起来,一把拉住我的手,像看见亲人一样上下打量,摇着手说:几十年了,我想回去看看。

  家人怕他激动,说,党史部门要把松江省委那段历史写出来,写松江省委在延寿领导创建北满革命根据地,老人又是摇头摆手,说,根据地的创建是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松江省委在延寿不是我一个人,是一个领导班子,是客观的存在,是历史的责任。延寿人民记得我,我也想那里的人民群众啊。我无法再提采访的的请求,顺便安慰几句想告辞,可是老书记还拉着我的手,说:那个小楼还在吗?

  我一下愣住了,我调进县城小楼已经不在了,还有根基,只是改成平房了。当年,小楼是松江省委的办公楼,是松江省委在延寿的见证。1946年,不是平常的年份,关系到北满根据地是否站住脚跟的艰苦历程,松江省委省政府迁驻这个山区小县担负着创建北满根据地的指导大任!在党史领域有多少人在关心这个小楼的往事,——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

  老书记给我讲那个小楼,他说,那是解放延寿城,359旅的炮把小楼打个窟窿,哈东军分区进驻延寿时修好的,后来作为委机关的驻地,楼的前后还有几颗大杨树。家人的眼神告诉我不要再说下去了,我打断老书记的话,告诉他:大杨树还有两棵了!

  老人一下坐起来:那小楼和大杨树是历史的见证啊……见证啊!

  多年之后我一再回忆老书记的神情,他强调见证的深刻含义,是啊,见证历史的痕迹不能没有。松江省委省政府迁驻延寿时,张秀山书记35岁,他在延寿领导根据地的建设,肩负着“站住脚跟”的历史重担,山区小县延寿是他的指挥部,他在这里指挥全松江省剿匪、建政、打土豪分田地,他的足迹遍布全省,他不辞辛苦到各县调查、研究、总结落实创建根据地的方针政策。在延寿,他留下的手稿和批转的文字材料最多——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是老书记说的历史的见证!——一点也不为过!

  那天,老书记还隐隐约约的说到了本文提到的几个小故事,文革中给他戴上高饶集团的成员的帽子,还污蔑在土改有左或“右”的倾向。

  颠倒的时代往往是无知者利用权力打人!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北满根据地的建设成功给新中国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的成功经验,张秀山的历史功绩不可没!

  我从北京回来,乃至到现在,我一直在想理解张秀山书记的两句话:革命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张秀山书记的一生,从创建陕甘宁根据地到创建北满革命根据地,他一直在实践这句誓言,他做到了。

  我们在创造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我和我做的一切让历史去见证吧。

  我想到了老书记从十五岁参加革命,43岁变成另一个身份,24年不公正的待遇,年近古稀才恢复原来职务,坎坎坷坷,曲曲折折,老书记没有抱怨,没有颓废,仍是实践自己的诺言:创造共产党领导的了历史!

  只有受到污蔑、歪曲时,凛然正气喊出:我和我做的一切让历史去见证!

  乌云遮不住太阳!历史已经见证了张秀山书记一生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