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故乡,象鱼儿眷恋大海,孩儿思念亲娘。我常和战友们津津有味地谈论故乡:三月菜花黄,五月麦浪滚,八月棉如银,九月谷如金。就连家乡的菱藕鱼虾、彩蛋醉蟹、施耐庵的故居和郑板桥的“三绝”,也常常吸引着战友屏息谛听。然而,我却没有资格向战友们炫耀家乡的路……

“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支橹”。我的家乡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的腹部,河流形如网,交通十分不便。俗话说,隔河千里远。有河就得有桥。桥连接着两岸的路。在我的家乡,桥就像生活中的油盐酱醋柴一样重要。但是在旧社会,农民头上“三把刀”,地租、苛捐、高利贷,天灾人祸连年不断,灶堂里长青草,烟囱里搭鸟窝,人们流离失所,要在水乡建桥,那只能夜间梦寻。儿时,我随母亲到姨母家去走亲戚,因河流挡道,来回要绕十几里路。无桥过河难,有桥过河也难。因为许多木桥已年久失修,有的只有中青年才能过的“英雄桥”,有的是走一步摇三摇的“摇头桥”,还有“高低桥”、“爬桥”、“独木桥”,逢到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时节,要想出家门那真比登天还难。故乡古老的小桥啊,它盛不下太重的脚步,更托不起一片时代的帆影……

1654868493155387.jpg

金秋时令,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汽车在洒满阳光的道路上奔驰,窗外是遍地金黄的稻谷,象一幅幅金色的织锦。人们正挥镰收割,喜悦的笑语声伴随稻谷清香飞进车箱里来。原先记忆中的茅屋连着茅屋、土墙接着土墙的村儿没影儿了。眼前是绿树如画,小楼幢幢,瓦房座座。高耸入云的电视转播塔那坚实的地基下,深深埋藏着故乡贫困的身影。此情此景,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然而,尤其使人心旷神怡的还是故乡的桥。从县城到大邹,过去路上无人可行,全靠船只往来,水路近百里,来回得花两天时间,因交通不便,有的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城。这次我正巧要去那里看望一位战友,你说我能不为交通发愁吗?我邻座的一位同志告诉我:“现在到大邹去,可方便了,前两年修起了公路,从县城往返还不到两小时呢!”我喜出望外,一到县汽车站,正赶上往大邹开的公共汽车。窗外,大桥连接着大地,令人目不暇接。我特意算了一下,36公里路程,沿途就架桥45座,平均0.8公里就有一座桥哩!一路上,侧视两旁,可以看到其它的公路桥、圆拱水泥桥、小石桥、九曲桥……那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桥,有的如飞虹临空,流光溢彩;有的如游龙腾马,回环多姿。桥啊,以其独特的容姿镶嵌在故乡的原野上,连接着人们的希望和理想。1654868493215201.jpg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访了县委宣传部。左部长高兴地对我说:“为了彻底改变行路难,县人民政府把建桥这件事当作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建立了建桥专业队伍,兴办了30余个桥梁构件预制厂。这些年来,单国家投资兴建的桥梁就有4000余座。”顾副县长说:“搞了农村经济改革,一些束缚农民的条条框框破除了,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民的经济收益逐年提高,农民手中有了钱,除了盖房就是修路建桥。各乡镇也都有建桥队伍,他们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在村舍圩田之间,建起了数不清的桥,使交通面貌焕然一新。过去是出门见水,抬脚要船。现在是出门见水,举步是桥,连拖拉机也畅通无阻了。”是啊,村舍圩田之间架起桥梁,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多大的方便呀。勤劳朴实的故乡人民、用他们的双手织起大地锦绣,用他们的汗水换来年年丰收。

故乡啊,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了!清晨,我登上闻名的“水乡大桥”。桥面上,人声喧闹,谈笑声、吆喝声、轻快的自行车的铃声、大型平板车及汽车的喇叭声……是一支多么动人的音乐啊!水乡的金秋,像一架崭新的钢琴,这一座座桥好似一只只响亮的键盘,它弹响了人们欢乐的心弦,它讴歌着故乡大地的美景,它把人们的目光引向玫瑰色的远方。我遥望着远处的那一座座连接着水乡的桥,心儿也被感染了。它使我想起了沙漠里的骆驼、大海里的航标,仿佛看到了欢乐的生命在这绿色的天地间翱翔。“水乡的路,彩虹铺,村村舍舍变通途。社会主义是金光道啊,道路越走越宽阔……”呵,多么优美的家乡民歌!兴化,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我爱故乡美好的今天,我更向往故乡幸福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