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梁衡,是因为那篇中学课文《晋祠》,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梁衡,喜欢梁衡,敬重梁衡,是因为他后来振聋发聩的政治散文《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假如毛泽东去骑马》《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而愈见光辉的灵魂》,《二死其身的彭德怀》。是他那些写项羽,写司马迁,写辛弃疾,写韩愈,写范仲淹,写陶渊明,写林则徐,写左宗棠,等历史人物的文化散文,这些文章的纵横捭阖,汪洋恣肆,作者的洋洋洒洒、信手拈来,紧要处,古今中外的联想与感慨,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以及思考和启迪,已经完全达到一篇散文足以抵得上一部传记的程度。

  梁衡的散文,可以反复读,而且每读,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让你读不厌。并世的文人作家当中,文字能够经得起如此阅读的,或者能够享受读者给予的如此殊荣的,大约没有第二人;读他的散文,是会上瘾的,而且读了之后,其他人的文字,可能很难再看上眼,无论是文章的格局,立意,给予人的知识,思考,还是文章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文辞之美,哲理之美,他的文章和很多人的文章一比,高下立现,境界立现,轻重立现,提倡写大情大理的梁衡,和很多喜欢沉浸在杯水风波玩弄文字游戏的的作家相比,真是霄壤之别。可以说,如果不读梁衡,别人的那些文字或许还可以看,但读了梁衡,你才会知道,真正的好文章应该是如何的,他的文章在给你知识,思想,精神享受同时,也会不知不觉的提升你的审美能力,即如喝了美酒,你才知道那些掺了水的酒滋味的寡淡;读了经典的文字,你才会知道那些掺了水的文字是多么的浪费时间?读了梁衡,你才知道我们一些作家的文字是多么的轻飘。以我阅读梁衡文章之后的个人体会,我觉得,梁衡的文章,有着新闻的真实,有科学家的严谨,有哲学家的深刻,有政治家的高屋建瓴,有史学家的胆识和勇气,有文学家的飞扬文采,读来痛快淋漓,叫人上瘾,吊人胃口,可以说,读过他的作品之后,其他人的文章,已经很难让你产生阅读欲望。

  关于梁衡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专业人士从很多个方面做过深刻的分析,这里,我只想从个人阅读中感受到的梁衡散文中的数字美,略微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印象中,散文是最忌讳用数字的,因为干巴巴的数字会把读者吓跑,而人们阅读散文,是为了享受美,感受美,就此问题,我曾经问过梁衡先生,他也说,“文章里多一个公式,就会少一个读者。”说明他也认可散文是不可以轻易用数字的,但不轻易用,不等于绝对不用。数字虽然是干巴巴的,看起来没有情感,但有时候一个数字,却可以抵得上很多的文字,梁衡先生在这一点上,可谓深得数字的精髓,他的散文中,很多的数字,不仅不让人感到厌烦,甚至让人感到亲切,感到喜悦。因为,那些数字,在给人知识的同时,也给人数字背后无限的信息。

  比如,说到陶渊明,我们会知道《桃花源记》,但如果再问一句桃花源记共多少字?估计没有人会很精准的回答出来,但梁衡的文章《心中的桃花源》告诉我们:360字!说到范仲淹,我们都会知道《岳阳楼记》,但如果问这篇美文多少字?估计也没有多少人说出来,但梁衡在《美文是怎样写成的》一文中告诉我们:368字!我们大约知道范仲淹,陶渊明仕途都不怎么顺利,范仲淹“退亦忧,进亦忧”,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但他们在官场到底是怎么个不顺利?梁衡的文章《心中的桃花源》告诉你“陶渊明五仕五隐,范仲淹四起四落”;假如再问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时多少岁?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多少岁?这个时候他们分别距离生命的结束还有多少年?估计能回答上来的也没有几个人,还是梁衡的文章告诉你:陶写此文时57岁,范写此文时58岁,距离去世都只剩下六年。范仲淹“一生四起四落,前后四次被贬出京城,他从27岁中进士,到64岁去世,一生为官37年,在京城工作却总共不到4年。”“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到溥仪共334位皇帝,就曾有79位皇帝下罪己诏266次,作自我批评。”(见《美文是怎样写成的》)

  在《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一文中,说林则徐被发配新疆,边服罪边工作,测绘耕地“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数字说明功绩)

  如果问,中国封建社会近三千年,历朝的皇帝一共多少个?就算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也未必能一下子回答出来,梁衡的文章告诉你:三百三十四个!(《美文怎样写成的》)(数字传递知识)

  如果问,毛泽东一生喜欢阅读,他去世前多少个小时还在读书?除了毛泽东去世前身边的人工作人员之外,估计没有人可以回答,梁衡的文章给你回答:七十多个小时。(见《我的阅读经历》之五)。(小故事,折射出一个大道理)毛泽东一生起草了大量的公文,命令,指示,许多已经收入《四卷》和《选集》,但收入的到底有多少篇?梁衡的文章告诉你:三百四十八篇(见《毛泽东怎样写文章》之《毛泽东怎样写公文文章》。),类似的还有,“毛泽东在西柏坡期间,一年时间亲手拟电报四百零八封,指挥了三大战役,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些数字,使人们对毛主席那个年代所写文章,所拟电文有了一个总的概念)还有毛泽东给人民英雄纪念碑拟的碑文一共多少字?122个字!毛泽东亲自捉刀和修改的新闻作品多少篇?52篇。毛泽东文章中善于用典,《四卷》中共引用成语典故多少个?342条!毛泽东善写文章,会写文章,“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展示才华思考写作的辉煌时期,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156篇文章,有112篇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这些数字,也是让人对毛从一个侧面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认识)(见《这思考的窑洞》)。“故居旁是毛八岁时开始上的第一个私塾——南岸私塾。他八年换了七个私塾,总是不停的发问,小山冲已经放不下他……”(里面的数字,让人可以感受到毛在小小少年的时候就是一个善于思考,求知欲特别旺盛的人)(见《韶山毛泽东图书馆记》)

  “当年中央红军走到陕北时只剩万数人马,一千元钱,人均一毛钱,毛泽东只好向红二十五军去借,徐海东也没有想到中央会这么困难,忙从全军七千五百元的积蓄中抽出五千元”“据统计,三大战役毛泽东亲手写了190封电报……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见《红毛线,蓝毛线》)。(这些数字,让读者看到当时红军的艰难,又看到革命军队之间的友情)

  阅读梁衡的文章,数字几乎随时可见,而他对于数字的运用,也可谓巧矣妙矣,决不让你省厌烦感,反而让你充满好奇。

  “一大早,一位编辑给我送来一本大书,极好的画报纸,九寸宽,一尺三寸长,15斤重,实在无法捧读。”(这数字,是一种无声的嘲讽)“《史记》是一本大书,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汉代,凡130卷,52万字,作者整整写了16年”(这些数字,告诉我们知识,常识)。“三十年后一支反法西斯志愿军缺乏经费,只求爱因斯坦将这杂志找出来将文章重抄一遍,就拍卖了400万美元,武装了一支军队,真是字字千金。”(这些数字,给我们证明了科学、知识的力量,或者还有正义的力量)“1865年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发现爱你了生物遗传规律,他在一次科学会议上宣布后,竟无一人理解。第二年,他将此写成论文发表,并分藏到欧洲120个图书馆,直到34年后才被人重新发现和证实。”(见《书籍是知识的种子》)(这些数字,让我们知道了科学被人们接受的艰难)

  “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知自己必死,随手扯来一方白布,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信,竖书,29行,……同时还有给他父亲的一封信,只有39个字。”(见《百年革命 三封家书》)(这些数字,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决心牺牲时的义无反顾和镇静似若。)

  “上世纪70年代,这里随便打一处井,7米深,就自动往上喷水,……到90年代是30米深才能见水;到2007年,要120米才见水,15年水位下降了90米,年均6米。”“排进湖里的这些水是什么水啊?就是将800里平原浇了一遍的脏水,河套农田每年施用农药1500吨,化肥50万吨,进入乌梁素海的工业及生活污水3500万吨,这些都要洗到湖里来啊。”“湖面的水已由当年的平均40米,降为不足1米,要行船,就只好单挖一条行船沟。”“但就是这样的病体,她还承担着难以想象的重负,每年要给黄河补充1.3亿方的下游水;给天空补充3.6亿方的气候调节水,给大地补充6000万方的地下水,可是她自己补进来的只有4亿立方溶进了化肥、农药、盐碱的排灌水。”(这些数字,让我们感到环境水资源污染的触目惊心)(见《乌梁素海,带伤的美丽》)

  武当山“据统计,有9宫,8观、72庙,27000间房。”“为修武当朱棣运用了江南九省的赋银,30万工匠,耗时12年”。(这些数字,是武当山的宏观描述,也是关于武当山的知识)朱棣“生性残忍,又喜伪装,名儒方孝孺不为他起草诏书,他就以刀抉其口,灭起十族,杀873人。”(见《武当山,人与神的杰作》)(这些数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帝王的残忍)

  《山还是那座山》,说是散文,却完全可以看作一篇新闻通讯,文章中写到福建林改后的变化,大量的运用了数字,因为植树,村里经济发展的统计表,冬笋的价格,林改前后集体林地每亩增值情况,全是用数字说明,但读起来,却让人感到不仅不生硬,而且很生动,通过那些数字,读者真切的感到了林改给经济带来的变化。文章顺便提到了一个81岁老人带着棺材进山,15年绿了几座山的老人的事。而到了《青山不老》,梁衡具体的写到了那个名叫高富的老人,“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他是在65岁时组织七个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他现在已经81岁……十五年啊,绿了七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些数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人植树的决心,植树的功绩)

  “周恩来是1974年6月1日住进医院的,而据资料统计,1-5月共139天,他每天工作12-14小时的有9天,14-18小时的有74天,19-23小时的有38天,连续24小时的有5天,只有13天的工作在12小时之内。而从3月中旬到5月底,两个半月,日常工作外,他又参加中央会议21次,外事活动54次,其他会议和谈话57次。”(这些数字让我们真切的感到了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见《大无大有周恩来》)

  “算到1938年共产国际明确支持毛为首领,张任总书记是四年,算到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正式推定毛为主席,在组织上完成交接,张任总书记是八年。无论四年还是八年,张领导的第五朝班子是中共和中华民族命运的重要转折期。因为中共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取得政权总共才28年。”(数字在这里有了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相信读者读了这段包含数字的文字后,对于张闻天在中共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完全会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而这些数字的运用,无疑会在人们的心里引起巨大的震动。)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到1938年9月六中全会,两人联名(多署洛、毛)发出的电报就有286件。”“张欲回老家上海,不许,1975年8月,被安置到无锡。越明年,1976年7月1日,在党的55周年生日这一天,这个五朝总书记就默默地客死他乡,这一年中共去世四位元老,1月:周恩来;7月:张闻天,朱德,9月:毛泽东”“张闻天一生三次让位,品高功伟。但有三次受辱,长期沉埋……最后留下雄文四卷,110万言。”(见《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这些时间,这些数字,更加显出了一个政治人物的悲剧色彩,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讲解员说她统计过,(关于项羽的成语)有一百多条。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一般的成语词典收三四千条,大型词典收到上万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31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见《秋风桐槐说项羽》)(这些数字,让我们看到了项羽短暂辉煌的一生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进行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对魏作战时病死军中……举国上下莫不痛悲,百姓请建祠庙,但朝廷以礼不合,不许建祠,于是每年清明节,百姓就于野外对天设祭,举国痛呼魂兮归来。这样过了三十年,民心难违,朝廷才允许在诸葛亮殉职的定军山建第一座祠,不想此例一开,全国武侯祠林立,成都武侯祠最早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祠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明朝初年,帝室之胄朱椿来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殿旁附带供诸葛亮,不想事与愿违,百姓反把整座庙称武侯祠,香火更旺。到清康熙年间,为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在前,诸葛亮在后,以后朝廷多次重申,这祠的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并在大门上悬一巨匾。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文化大革命曾经疯狂地破坏了多少文物古迹,但武侯祠却片瓦未损,至今每年还有两百万人来拜访。”(见《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这段文字中暗含的时间跨度,让读者能够真实的感受到一个真正受人尊敬的人,一个真正活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人,不是某些权威人士就可以改变的,甚至不是朝廷可以扭转的,从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民心不可违。)

  “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见《读韩愈》)(数字说明了韩愈在一个地方的影响与功绩)

  “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的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大都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而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见《读柳永》)(比较说明的数字,更加显出柳永的绰尔不群)

  “他(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倒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段段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多年间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见《把栏杆被拍遍》)(数字的运用,在很短的文字中就写出了辛弃疾一生的坎坷命运)

  “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折奏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种活树264000多棵’其中柳湖有1200多棵。再加上甘肃各州约有40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指挥的部队大约是12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而他自己高风亮节,以身作则,陕甘军费,每年过手1240万两白银,无一毫不清。西北十年,没有安排一个亲朋。”(见《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数字说明修路植树的功绩)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先协助将军开垦边城的20万亩荒地……捐出自己的私银,承修了一条河渠。历时四个月,用工120万人。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0多年,直到1967年才得以退役。”(数字说明修渠的功劳)

  “1842年8月21日,林离开西安,‘自将军、院、司、道、府以及州、县、营员送于郊外者三十余人’,抵兰州时,督抚亲帅文职官员出城相迎,武官更是迎出十里之外。过甘肃古浪县时,县知事更是到离县30里外的驿站恭迎。”(见《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林则徐是被发配的,是被贬谪的,地方官员的迎送,不是为了讨好钦差大臣,却只能说明大家心里有一杆称,皇帝怎么看一个人,朝廷怎么评价一个人是一回事,但公道自在人心。数字说明一个人受百姓爱戴的程度)

  “据统计,《宣言》共出版过七十多种文字的一千多种版本,它传到中国是1920年,由陈望道先生译出第一个中文本。”“《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的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160万字,马克思为它耗费了40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1500种。”(数字说明《资本论》成书的艰难不易)

  “西方……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幽灵经过了那个‘神圣的围剿’后,现在已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认真地从中汲取着养分。1983年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时,当时的西德曾专门发行832万枚铸有马克思头像的的硬币,其中35万枚专供收藏,而此前,西德马克上只铸历届总统的头像。”(见《特利尔的幽灵》)(数字说明一个人的影响)

  “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见《跨越百年的美丽》)(数字说明科学家的艰难不易,以及取得的辉煌成绩)

  已经摘录的够多了,但是,还有很多。我所以把梁衡文章中这些带有数字的段落,句子不厌其烦地抄录下来,是想说,这些数字,都在他的文章中,而这些数字,丝毫不影响他文章的优美,反而更加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它让文章在文辞优美,思想深刻,启迪人生,令人思索的同时,也有了数字所构建的坚实基础,细细琢磨那些或隐或现的数字,我们感受到的,绝不只是文字表面所能给予我们的那些,而是透过那些数字会让我们思考很多。那些数字会促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停下来思考,数字背后的大量信息,也会在我们慢慢思考的过程中浮现出来,鲜活起来。仔细分析梁衡文章中的那些数字,会发现模糊的,大概的数字很少,都是很精确,很详细,有时候精确到个位。一些数字,可能是他平时的积累,阅读报刊时的记录;有些数字,我感觉可能就是他具体算是来的,是他自己统计出来的。

  我们见多了散文中为了回避数字给读者带来的僵化与死板,许多人对于数字都是虚写,尽量不具体。而梁衡偏偏相反,他一个是敢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大胆的运用数字,能用数字说明的,就会用数字,而且他的数字非常精确,非常具体,无论是写古人,还是写今人,无论是遥远的过去,还是现在,凡是用到数字,一律精确,绝不马虎。所以,我说,梁衡先生的散文,有着科学家的严谨和一丝不苟,在这一点上,他是有开创性的。我们说文章要给人信息,给人知识,让人觉得有厚重感,文章要有分量,除了作者本身的思想力量,语言功夫,文化功底之外,善于利用一些数字,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信,就看梁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