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组建维和部队还算容易的话,那么接受联合国维和部队考察团近乎苛刻的考察就要费一番功夫了。尽管维和部队组建起来了,但要是达不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要求和标准,还是走不出国门。

  执行维和任务的每一名官兵都代表着中国军队、中国军人的形象。因此,中国“蓝盔”部队组建后的重点,就是扎扎实实展开临战训练。针对任务区的地理环境和肩负的任务,围绕提高生存能力、自卫能力、输送能力、指挥控制能力、工程作业能力等“五种能力”做好准备工作。《联合国宪章》、停战协定的内容、我国我军的外事政策和纪律以及刚果(金)国情的教育都成为维和官兵们的必修课。这些必修课学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关?只有联合国维和部队考察团说了算。

  2002年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盖埃诺先生飞越大洋彼岸,走进了长城脚下的中国军营,对中国维和待命部队的训练成果、工程装备、营区设施以及官兵素质进行实地考察。

  在演示现场,这个旅官兵进行了机械推、挖、装、平、压和探、排、扫雷表演。推土机手坐在高高的驾驶室里,在眼睛看不到地上彩色砖头的情况下,按照指挥员的指令,凭着过硬的技术,推砖自如——一块,两块……分毫不差。表演结束,盖埃诺先生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中国军人的优秀素质、精良的装备以及过硬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合国希望和中国军队之间有更多的合作。”

  此后不久,英国惠特利将军、联合国维和部斯达特中校相继到这支部队进行考察,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次来华考察,三次满意而归。

1654910253948807.jpg

     2002年12月6日,联合国正式函告我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要求中国派遣1个工兵连和1支医疗分队参加联合国刚果(金)特派团第三阶段部署。至此,长城脚下的这支维和待命部队才算真正拿到了赴刚果(金)维和的“通行证”。

  2003年11月,联合国维和部考察评估小组组长哈里博士,结束了对有关预派维和部队国家考察后,在评估报告中对中国维和医疗分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中国组建的维和医疗分队完全符合联合国的要求,可以派往其他任何维和地区。”

  “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的英语水平,在所有的非英语国家派出的维和部队中是最好的。”

  “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的医疗装备精良,超乎想象,我们计划参照中国的装备配置标准,对联合国维和手册进行修改完善。”

  对于中国首次派往中东黎巴嫩参加维和的原成都军区某工兵团来说,同样也要接受这样的考察。

  2005年2月的一天,联合国维和部队考察团来到这个工兵团,详细考察了工程装备、排雷装备及分队自携装备的技术性能和数量、质量状况,并现场观看了工兵排雷分队运用机器人、探雷犬探雷和机械、人工排雷的操作演示,对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各项准备工作给予肯定,认为该营完全有能力担负联合国赋予的黎巴嫩维和任务,并宣布其“过关”。

  对于接受考察的维和部队来说,每一项展示都丝毫不敢马虎,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参加国际维和任务,更关系到中国军人的战斗力和荣誉。

  原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综合演练场。手持95式自动步枪、头戴蓝色防弹头盔的维和官兵列队整齐,英姿勃发。一旁,清一色纯白各式装备停放整齐,车体上联合国英文缩写“UN”字样格外醒目。

  上午9时整,维和工兵营营长罗富强一声令下,维和官兵出发前的综合演练正式展开。 在演练场东侧,一台推土机和一台挖掘机“隆隆”驶向一塌方处。原来,这是针对道路抢修任务进行模拟练兵。只见下滑的石块、泥土堆得像个小山包,把道路一分为二。挖掘机在乱石堆中挥舞大铲。不到10分钟,道路就变得畅通无阻……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绝活”,挖掘机驾驶员廖伟在挖掘机前三四米处竖一个打火机,他坐在驾驶室操纵挖掘机,轻轻下放挖掘机斗,用斗齿压竖在地上的打火机点火键。“啪!”一次到位,打火机点着了。随即,他又操纵挖掘机在木板上钉起了钉子,一钉一个准。

  “OK! OK!”在场的联合国考察团官员纷纷起立喝彩。

  “报告!车辆发生故障!”9时30分,指挥组接到报告。

  “保障连立即派人抢修!”转眼间,一辆抢修车飞驶过来。5名官兵提着工具箱奔向一辆故障车。不到5分钟,故障排除。

  “轰、轰、轰……”10时,演练场西侧传来了几声爆炸声,排雷连的演练进入高潮。雷场外“骷髅头”标示令人生畏,场内硝烟弥漫。二级士官赵欣动作最为敏捷,只见他拿着探雷针,小心翼翼地移动双腿,谨慎地将探雷针插入土里探寻着。突然,赵欣卧倒在地,用手和小圆锹轻轻扒开表层的土石。一枚地雷被他取出。扭下引信帽,插入保险销,取出雷管,狰狞可畏的地雷成了一块废铁。

  考察团官员们刚看完这精彩的一幕,另一边又上演了一出好戏:有人悄悄把一枚防步兵地雷和两个钥匙扣分别埋在约10平方米的泥土里。排雷连连长陈代荣手持探雷器,镇静自若进行搜排。“嘀!嘀!”探雷器发出了警报。15分钟后,地雷被排除,钥匙扣被探出。

  陈代荣先后3次受命赴厄立特里亚、泰国执行援外教学扫雷任务,是当时我军参加援外扫雷次数最多、示范排雷数量最多、培训外军学员最多的人。

  “中国军人定能胜任黎巴嫩维和任务。我有幸与这支英雄的部队接触,对中国军人表示敬佩。”这是联合国维和部工作组在考察维和工兵营时留下的评价。

  这个评价,无疑给这支维和待命部队能否出征黎巴嫩吃了一颗“定心丸”。

  担负维和任务的中国“蓝盔”,无论哪一支部队,无论派往何地,都必须过联合国维和部队考察团的“关”。这不是形式,而是必须经历的程序。

1654910245438450.jpg

  维和部队组建后,不仅要接受联合国维和部队考察团近乎苛刻的考察,还要面对外国媒体吹毛求疵般的采访。

  2003年2月11日,长城脚下即将出征(金)的175名维和待命部队官兵在自己宽敞整洁的军营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采访者——国外44家新闻媒体的69名记者。这些平素对中国军人了解不多的外国记者,在不足一天的短短时间里,从维和官兵的身上看到了些什么呢?

  “你们这支维和部队的战士非常精神,也非常健壮,是不是十里挑一、百里挑一地挑选出来的?”来自日本广播协会的一位记者问。

  维和部队上校军官黄文峰笑道:“是,也不是。我们挑选维和士兵的标准是思想品德好,业务专技术精,应该说个顶个的都是优秀士兵。但他们又只是部队普通战士,代表了我们部队的战斗力,体现了我们部队各项建设的水平。”

  肯尼亚驻华武官纳桑·马查里阿·基戈索中校本人曾作为军事观察员参与过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他说,“要维持驻在国的和平实在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维和行动实在是“非常良好、积极的行动”。

  斯洛文尼亚劳动报记者左兰娜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军营,对中国士兵很是好奇。她问一级士官宋伟伟:“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你了解你们此行的任务吗?”

  “维护和平、为民造福是我们中国军人的职责。”小宋回答道,“尽管对于将要去的国家,我们还很陌生,但我将把自己在部队里学到的技术专长发挥出来,为那里处于困难中的老百姓尽一份力量,让他们看到中国士兵的风采。”

  指导员李军曾有赴柬埔寨维和的经历,在金发碧眼的外国记者的录音机、照相机前,他不慌不忙地回忆着当年赴柬维和的情况——1992年至199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大队赴柬埔寨维和,那是中国维和部队首次成建制跨出国门执行联合国任务。在百废待兴的吴哥大地上,中国维和军人修复和修筑机场2个,修架桥梁36座,修筑公路500多公里,和其他国家的维和人员一道,为柬埔寨恢复和平、人民重建家园作出了巨大贡献。

  谈起此次赴刚果(金)的维和使命,李军说:“帮助所在国冲突各方维持和平、恢复和平,并最终实现和平,是我们中国军人维和的最终愿望。另外,通过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可以全面展示中国爱好和平的形象,体现我们的和平外交政策,增进军队间的对外友好交往……”

  “瞧,他们的脸庞年轻、自信,言语中也透出对和平的愿望和企盼,”听了维和官兵的介绍,左兰娜一脸认真地说,“真的,我很想为他们送上一束美丽的橄榄枝。”

  橄榄枝属于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热爱她的人们。采访中,无论是聊起维和所在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还是侃起国际法等有关法律知识,赴刚果(金)维和官兵丰富的知识,都令外国记者交口称赞。

  “刚果(金)与中国有传统的友好关系,中国人民在那里援建了‘人民宫’和体育场,还帮助他们种水稻、蔬菜,传授农业技术等。现在的刚果(金)总统卡比拉和他的父亲都曾先后来到中国留学。”三级士官陈立云对中刚两国关系颇有研究,面对周围的一群记者,小陈侃侃而谈、有问必答,俨然一个小外交家。

  “称非洲人为‘ N e g r o’或‘ b l a c k’都是禁忌,最好用他们的国籍称呼,因为他们的国家意识相当强烈,直呼国名,他们就很受用。”维和部队翻译李丰的一番话颇让记者们长了一些见识:“对于我们维和军人来说,刚果(金)的风俗习惯,甚至一些极小的民俗细节,都是不能忽视的。比如有些地区的人把照相机对准人或物拍照视为不祥,此事非同小可,来客如想拍摄,之前最好向对方打个招呼,获得同意以后再行动,以免引起误会。”听罢这番介绍,那些见多识广的外国记者对中国普通官兵的知识也都表示钦佩。

  士官李良兵从军5年,坚持学习英语也有5年,如今他不仅能阅读一般的报刊资料,口语水平也相当不错。“我们每位战士都能做到每天背一个新单词,每天学会一句简单的英文日常会话。”当德国世界报的记者埃林问到中国士兵的外语水平如何时,李良兵不慌不忙地用英语作答,埃林惊讶地竖起了大拇指。

  不但埃林对中国士兵的英语水平颇感惊讶,就连联合国维和部队考察组的哈里博士,在考察了中国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医疗分队后也赞赏有加,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中国维和分队人员的英语水平,是参加维和行动的非英文国家维和士兵中最好的。”

  对这一评价,时任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戴绍安说:“学习《国际法》等有关法律知识和简单的外语对话,这是所有参加维和任务的官兵军事训练和技术培训之外的必修课。可能我们的外语水平尚未有哈里博士评价得那样高,但我们将进一步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国‘蓝盔部队’和中国军人现代、开放、文明的新形象。”

  地处非洲中西部的刚果(金)不仅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同时那里还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困难在等待着维和部队。远涉重洋的中国“蓝盔”部队,无疑将面临一个接一个的考验。

  对此,国外记者也很清楚,因而他们向官兵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柬埔寨,你们的维和工兵部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如今,你们是否已经做好去非洲维和的充分准备?”

  “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维和工兵连指挥袁春国对自己的部队满怀自信,“我们赴刚果(金)工兵连上设指挥组,下设三个分队:道桥分队、建筑分队和支援分队。主要担负工程保障、居住区和作业区探雷排障、修建机场和道路以及修建和维护联合国公共设施等任务。我们进行了严密的组织,实施了严格的培训,有最好的国产机械装备,因而完全有信心完成在刚果(金)的维和任务。”

  长期的战乱使得刚果(金)局势相当不稳定,维和部队官兵自然面临着种种危险。再加上当地天气常年酷热,各种疾病流行。对于来自北半球的维和部队官兵来说,刚果(金)的气候和流行疾病,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法新社一位记者对中国军人是否适应当地环境心有疑虑。

1654910228140111.jpg

  维和部队上尉军官张晋东介绍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是我国的军事古训。我们已从后勤、卫生、医疗保障等各个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自2002年12月23日维和部队正式组建以来,赴刚官兵立即投入了紧张有序的封闭集训。春节期间,我们做了多次热带病防治专题讲座,并组织了战伤自救、互救演练;现在我们每天坚持5000米跑,间以万米长跑,以进一步增强大家的身体素质……”

  时间过得飞快,尽管采访活动已经超过了预定的时间,尽管送宾的军乐一次又一次奏响,可大多数外国记者还在操场上不停地采访忙碌。

  一叶而知天下秋。

  记者们看到了中国“蓝盔”部队严整的军姿与军容,看到了中国军人对和平的愿望与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