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花鼓灯的唱腔这么优美,柔而不娇,俗而不凡。那曲调是如此的悠扬飘逸,音色如天籁般曼妙,委婉荡气直戳人心。两三句听下来,如一口佳酿让你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因为孤陋寡闻,我对许多民间艺术认知不多,未曾听说过花鼓灯这种曲艺。直到今年夏天,在银河悦读网站梦秋同学组织的盱眙怀远银河三地文友笔会上,偶遇怀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葛松,才得以知晓聆听花鼓灯。

  初见葛松,感觉他仿佛是为戏曲而生。他对来自社会最基层的民间艺术之热爱已深入骨髓直至生命里了。一张口,各种曲调信口拈来,三句话不离地方戏不离花鼓灯,能编能演,能唱能舞。洒脱脱一个花鼓灯艺术传播者。为什么爱的这么深?为什么爱得这么真?我无从挖掘他的成长经历及心路历程。但他对花鼓灯艺术如此的倾情倾力推广宣传,近似痴爱的神态和情有独钟,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来个约定吧,待柿子红了、待石榴熟了、待金秋时节,请你们来怀远看花鼓灯,一定让你们看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花鼓灯表演,一定让你们欣赏到最正宗的花鼓灯老艺人的精彩技艺。那次他与我们分别,许给了我们一个真挚的承诺。

  为了这个美丽的约定,梦秋同学积极配合组织,诚邀银河悦读网站的文友们在这个金秋时节,又一次来到淮河岸边,同盱眙作协及怀远作协的文友们相聚一起游怀远赏花鼓灯,实现了铮铮男儿许下的诺言。

  淮河的秋是迷人的。怀远的风,带着浓浓的秋实味道、带着稻菽果实的沉甸、带着瓜果的飘香和五彩的斑斓、带着怀远文友的问候,迎着我们深情而来。

  怀远的朋友是真诚朴实的。他们精心组织这次“禹风鼓韵榴乡情”笔会。为大家安排好吃喝住行,让大家在了解怀远历史的同时深刻感悟怀远文化。从苏东坡的涂山诗到郑板桥的兰竹图,从纪念大禹治水而立的禹王宫到明清古建筑群,还有那永不枯竭清澈无比的天下第四泉,怀远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淳朴,让大家叹为观止。

  赏秋景,品秋实,来一杯怀王酒,唱一段花鼓灯。“小小叉伞花又花,天下文友是一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一棵树不开两样花。”葛松又一次唱起优美的灯歌,把我们醉在了花鼓灯的优美曲调里。

  听葛松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听葛松讲花鼓灯的前世今生......

  在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在沿淮地区的怀远,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人们便会在荆山举行庙会,又叫“惊蛟会”。此庙会由来有个传说。相传古时候,在怀远城南的荆山上,有一条巨大的蟒蛇。每年惊蛰以后,巨蟒就苏醒跑下山来吃人畜,扰的人心惶恐不得安居。有一年,人们集聚一起商量对策,决定在三月十五日这天,男人们拿着棍棒,妇女儿童们带上铜盆陶罐之类有声响的东西,一边敲打一边呐喊以驱赶蟒蛇。蟒蛇听到如此大的声响,便惊吓逃走。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便在荆山举行惊蛟盛会。传说花鼓灯的锣鼓由此演变而来,而花鼓灯集会也演变成了传统,花鼓灯歌舞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可以抒发感情表达愿望,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是熔歌、舞、戏于一炉的综合性曲艺。它囊括了诸如民间游戏、武术、杂技、民歌、地方小调、地方戏曲,以及戏剧小品等极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它除了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色彩外,还具有独特的民俗特征。

    虽然这是个美丽的传说,但由此说明花鼓灯历史渊源古老而悠久,深受普通老百姓喜爱。因为喜爱,所以才得以流传至今。

  此时柿子火红稻穗沉甸。秋阳正好,田野里金灿灿一望无际。

  跟随着葛松一行,我们来到了怀远县河溜镇芡河岸边的莲花村。这里是怀远县有名的花鼓灯“灯窝子”,是花鼓灯灯歌“河溜调”的发源地。在这里,纯朴的乡亲们将以蓝天为背景、以广袤的田野为舞台、葛松也将亲自登台,同老艺人们一起,为我们奉上一场原汁原味的本土花鼓灯。

  因为我们的到来,莲花村热闹了起来。乡亲们搬着板凳排队坐好、擂着鼓、敲着锣、放着喜气洋洋的音乐,仿佛节日一样的气氛令我们特别感动。据说远在外地的艺人为了能让我们看到演出,也不辞辛苦赶回来表演,这让我们看到了组织者们的人格魅力之博大,让我们好生佩服。那些孩子,还有许多老艺人,也都早早装扮好了等着我们。据说他们当中最大年龄75岁,最小的5、6岁。真没想到在这偏僻的乡村,有那么一群玩灯艺人在坚守着花鼓灯艺术,守望着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沧桑的脸上,挂着岁月的风霜,一道道褶子里,刻着生活的辛苦。但他们对花鼓灯的热爱,对花鼓灯的传承发展,却是那么的至诚至真。

  彩旗飘飘锣鼓阵阵,老艺人们的表演精彩无比。他们当中有好几位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的表演风格独特自然,舞姿婀娜灵活多变。唱者音色纯美,舞者潇洒粗狂,那做惯农活的粗糙手指翘起兰花来也惊艳绝伦。“骨架子”们神采飞扬气质刚毅,“兰花”们左手执巾右手执扇,动作娇柔甜美,孩子们天真可爱灵活矫健,葛松穿上戏服利落大气,顺口编唱灯歌通俗易懂,掀起场上阵阵高潮。他们个个充满激情,热情奔放,所唱所跳的词曲内容及肢体语言都是纯感情的流露,都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极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给我们的情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是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

  最美最炫花鼓灯,至诚至真玩灯人!

  当夕阳的余晖洒映在玩灯老艺人花白头发上的时候,我真想走近他们,聆听他们半个世纪的沧桑,记下他们生命里的守望,真想与他们一起感受花鼓灯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像这种扎根在乡村里的民间艺术,这样原生态的歌舞在农村或许司空见惯,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越来越少。他们的演出虽然没有精致的妆容和豪华的舞台,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农民朋友的聪明才智。这些本土艺术是真正的民间瑰宝,因为他们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广大老百姓的生活智慧。艺术始终要接地气,要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这些老艺人一天天老去,若干年后,我们还能看到多少?那些原生态的唱腔,那些经典的曲目,真的需要保护挖掘,需要后辈们发扬继承。

  好在有一群孩子、有许多热爱花鼓灯的传承者、还有像葛松这样的坚定守望者。我想河溜镇的花鼓灯艺术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艺术之花一定会越开越茂,一定会绽放的更炫更美。

                              2017.10.27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