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在找寻,在这战鹰的方阵里。这不是一方普通的阵列,所有的将士均肃穆着,顶天立地。在蓝天白云间,展着双翼,奔腾向前。

  中国航空博物馆,空军英雄墙,1808个飞行英灵,用他们特有的英姿,高唱着战歌,贲张着血脉,诉说着一个个令人泣下催人奋进的故事。这是勇敢者的集群,集群里有空战烈士,也有牺牲于飞行训练和执行任务中的飞行人员。一行行顺序排列的英名,仿若列队等待出发,又或在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英烈墙烈士姓名中,有6位名字的后面,都加了一个特殊的“女”字。是的,在这连男人都精选的阵列中,6朵玫瑰在静静绽开,以她们独有的英姿飒爽,告诉人们,战机轰鸣里,也会有女人的身影,血洒蓝天时,也会有女声在合鸣……

  她叫陈志英,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员。她,曾受到毛主席9次接见;她是第一批参加受阅的女飞行员,她还是共和国第一个飞特技的女飞行员,第一批飞直升机的女飞行员,第一个女飞行指挥员。多次立功受奖,多次出席全囯、全军和空军的英模大会,是女飞行员的领军人物。她是牺牲的女飞行员中职务最高的。

  在部队里,她有一个美称,叫“大旗”。


  

  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蓬勃着的岁月,新中国刚刚成立,邓颖超提议: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女飞行员。毛泽东十分赞同,当即做出“要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的指示。

  对比起男飞行员,女飞行员需要有更多的付出和遇到更大的困难。在面临生死考验,在爱情、家庭与事业的抉择之间,她们演绎着一个个充满惊险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以其特有的英姿,展现光辉的风采。以披肝沥胆的忠诚践行理想,以锲而不舍的追求锻造羽翼,以果敢睿智的胆识创造奇迹,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矢志蓝天的华美乐章。她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陈志英只是这个集体当中的一员。1.jpg

  陈志英又名陈新妹,1929年1月,出生于上海宝山一个工人家庭,从小父母双亡,靠大哥、二哥抚养成人,没有父母的生活,艰辛而凄苦,打小就要强的她懂事而乖巧。大哥是地下党员,中共上海地下党常常到陈志英家,创办上海民校江湾分校,通过传授知识以团结、教育和组织群众。陈志英积极投入了民校的各项活动,接受进步思想,并成为积极分子。

  上海解放,陈志英报名参军,来到了华东军政大学学习。1951年4月,空军从中南军区、武汉中南预科总队、华北军区预科总队、华东军政大学挑选出55名女战士奔赴牡丹江第7航空学校学习飞行,飞行驾驶员有14名,其中就有陈志英。姑娘们分两批来到航校,华东军政大学的7人先期到达,航空预科总队的7名同志到得晚。年龄大一些的陈志英,对后到的姐妹分外热情,拿行李引路,领进宿舍。

  安顿好后,陈志英催她们睡觉,但没人脱衣。原来陈志英留的是短发分头,跟男孩子一般,加上她人高马大,嗓门又粗,大家以为她是男同志。等到她脱衣就寝时,大家才发现,她也是位姑娘,不好意思地笑了。若干年来,大家一直将这场误会当笑话谈。

  陈志英身高一米七多,身材魁梧,但不臃肿,浓眉大眼炯炯有神,五官十分俊美。面庞上总带着甜美的笑容,说话时语速缓慢,音调适中,话语中总透着亲切与慈祥。没有一丝架子。性格也很内向和缓,不善言辞,很少动怒激奋,这使得她很容易被姐妹们亲近,平日里将她做大姐看待。

  东北是寒冷的,14名女学员都是关内姑娘,除武秀梅来自开封,其余13人全是南方人。她们从小到大很少与冰雪打交道,乍到牡丹江,正赶上数九寒冬,气温多在零下20多摄氏度,最低达到零下40度,困难不言而喻,陈志英也不例外。

  冬天,牡丹江空旷的机场北风呼啸,姑娘们冻得手脚针扎一般疼痛。她们驾驶的PT—19教练机,是一种落后的双座机,没有座舱盖,飞行时温度比地面还低。每每飞机落地,她们发僵的双腿,已动弹不得,久久下不了飞机。很多人手脚都生了冻疮。

  天气还好应付,靠意志和坚持能够抵挡,理论学习便不能凭意愿可以完成。陈志英只上过7年学,要掌握好一系列航空理论知识,难度可想而知。教员讲课不能完全理解,问的问题答不上来。她就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复习。星期天从不休息,熄灯后还躲在厕所里继续学。正是凭着这种拼搏精神,只有小学文化的陈志英与姐妹们一起闯过了理论关。

  飞行训练中,这些从未坐过飞机的姑娘,一到空中就觉得天旋地转,头昏脑涨。教员刚带几个起落,有的就呕吐起来,等到飞完课目,姑娘们吐的已尽是黄水,浑身绵软,没有了一点力气。面对困难,大姐陈志英喊出了“男人能做到的,我们妇女也一定要做到”的口号。陈志英年纪大些,又是副班长,平日里愿意帮助同学,所以,她的话在学员里很有号召力。

  对汽油味道敏感,她和战友一起把汽油洒在手帕上,强制味觉神经适应。力气不够,就加强锻炼,每天打篮球、跑步、打秋千、滚旋梯,训练肢体力量。器材少,她们就用扫把、凳子腿代替驾驶盘,坐在地上手拉手脚蹬脚地练习拉杆蹬舵。飞机降落高度掌握不准,她们就在楼梯跑上跑下地练习。晚上睡觉前,也要握住手指头蹬着床头做飞行练习。困难终于被一个个克服,技术也一点点被掌握了。


  二         

  只要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终于,仅仅7个月之后,1951年11月30日,14名女飞行学员经考试合格,顺利毕业。她们由简到难,飞完了昼间简单和复杂气象、夜间简单和复杂气象训练课目,成为“全天候”飞行员、机长。而最终成为“四种气象”的教员和指挥员的只有3人,其中就有陈志英。

  这一天,对于陈志英她们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1952年3月8日,北京西郊机场红旗招展,大红横幅上写着“庆祝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三八’起飞典礼”字样,6架草绿色的里—2运输机整齐地排列在停机坪。7000多名各界妇女代表、各国驻华使节夫人和中外记者聚集在这里等候观看。10点20分,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起飞典礼正式开始,朱德总司令讲话说:“我们早有了女拖拉机手,女火车司机,现在我们训练出了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她们都是我们新中国妇女的光荣,也是我们解放了的妇女的榜样。”

  仪式结束,朱德等检阅了女飞行员。在一片欢呼声中,姑娘们驾驶6架绿色里—2飞机依次起飞,人们纷纷朝腾空的飞机挥手致敬。下午1点10分,姑娘们驾驶的6架飞机,以单机跟进队形,准时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首都群众的检阅。此时,毛泽东也从中南海的办公室走出来,望着空中的机群,异常高兴地对身旁工作人员说:“我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驾驶的飞机正从我们头上飞过。”

  2.jpg3月24日下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全体女飞行员。毛主席问刘亚楼司令员:“她们都成器了吗?”刘亚楼回答:“都成器了,能单独执行任务了。”毛主席听后很高兴,语重心长地说:“要训练成人民的飞行员,不要训练成表演员。”周总理笑着对毛主席说:“她们的自尊心很强啊,听说教员要上飞机,她们要把教员关到厕所里。”毛主席听后爽朗地笑了。随后毛主席问周映芝:“你在飞机上能与地面说话吗?”周映芝答道:“可以通过无线电台与地面联络通话。”正巧,一群小鸟从空中飞过,毛主席便指着那群小鸟对姑娘们道:“你们是学了它的。”大家都笑了起来。

  这时摄影师架好了照相机,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与全体女飞行员合影。这一刻对陈志英来说是终生最幸福难忘的一刻,一直珍藏着这张极为珍贵的照片。

  “三八”起飞典礼之后,首批女航空员全部留在北京西郊机场,编入空军运输航空兵独立第三团,代号为2343支队。女飞行员集中编在二大队六中队,陈志英为中队长。为了更好地培养、锻炼和使用她们,不久又将她们分开编入各飞行大队。

  经过改装训练之后的陈志英,技术愈加成熟。1954年冬,寒潮侵入内蒙古。草原上覆盖着一尺多深的积雪,锡林郭勒牧场牲畜大批死亡。上级决定,派飞机空投粮食和饲料支援牧民,抢救牲畜。陈志英负责此次任务。飞机越过长城,飞向内蒙古。刚进入草原,天气突然变坏,恶劣气流云团给飞行带来困难。陈志英沉着操纵着飞机,仔细搜索机翼下面的地形地物。终于,领航员发现了蒙古包,陈志英按领航员指引的航向飞去。牧民们听到声响,从蒙古包里跑出来,一个个手舞红旗向飞机欢呼起来。一包包的粮食和饲料,顺利地投放到牧民的手中。见到物品的牧民们高兴得流泪说:感谢党,让我们和羊群获得了新生。

  三年后,陈志英借调到长春第二航校,任理论训练处学员大队副大队长,负责第二批女航空员的培训工作。陈志英将女学员与男学员的训练大纲进行了比较。发现男学员大纲中的有些课目女学员大纲中没有,如一些高难度的特技课目。她对校领导提出:“我认为男、女学员的训练课目应该一样,男学员能飞的课目女学员也能飞。”

  在她的力争下,航校领导采纳了她的意见,对女飞行学员的训练大纲进行了补充,与男飞行学员的训练大纲基本一致,增加了跳伞、特技等训练内容。

  随后她又提出她要改飞雅克—18教练机的请求,而且还要求按学员的训练内容飞。这意味着学员要飞近一年的课目,她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飞完。

  一个月后,陈志英驾驶雅克—18做汇报表演。飞机在她操纵下,时而跃升、俯冲,时而盘旋、翻滚,让观众目瞪口呆,惊叹不已。做完一系列特技动作后,陈志英驾机返场降落。校领导走上前,祝贺她以全优的成绩结业,祝贺她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奇迹。祝贺她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飞特技的女飞行员,开创了新中国女性飞特技的先河。

  1956年3月,陈志英通过考核验收,正式担任飞行指挥任务,成为空军航空兵部队的首个女飞行指挥员。从拟定飞行训练计划,到给女飞行员下达任务,以及空中指挥,均由她协助领导组织。陈志英出色地指挥一批批女飞行员完成改装训练,指挥飞行员们驾机抢险救灾和执行专机等多项任务,均保证了飞行安全。1961年,她驾机入川,抢救严重水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并因此立功。两年后,空军运输团扩编为某运输师,陈志英被任命为驻沙河某团副参谋长。为了开拓更广阔的飞行领域,她首批改装直升机,并率队驾驶直升机执行飞行任务。


  

  像普通人一样,飞行员也会遇到恋爱结婚的问题。当初,女飞行员们在北京集结,准备到航校学习时,刘亚楼司令员接见她们,曾下达一份特殊的“命令”:“我代表空军党委向你们宣布,你们5年内不准谈恋爱,有男朋友的也要断掉,你们中间如果有谁下不了这个决心,就不要去航校了。”对于这似乎不近人情的“禁爱令”,姑娘们毫无抵触情绪。到航校后,陈志英还主动写了5年内不谈恋爱的保证书。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抗美援朝的战火正在燃烧,蒋介石在台湾伺机反攻大陆。当一名飞行员,要面临生死和放下一切包袱的考验。所以,刘亚楼司令下了这样一道看似不近人情的命令。

  刘亚楼司令员没有食言,1956年2月,他代表空军党委宣布解除这份“禁爱令”,姑娘们终于可以谈恋爱结婚了。但好强的姑娘们并不急于恋爱结婚,她们决心先立业后成家。

  陈志英的婚恋似乎更晚,28岁时才开始考虑,那时,她在长春大屯机场改飞雅克—18教练机。已是上尉副营职干部的陈志英,调航校后任理论训练处学员大队副大队长。无论在校部还是机场,陈志英走到哪里,追随的都是众多饱含倾慕、敬仰的目光。谁也没想到,赢得这位“巾帼飞鹰”芳心的,会是一位比她小6岁的浙江兰溪小伙。3.jpg

  他叫柯庭煜,1951年选为飞行员,因飞行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当了飞行教员。大屯机场地处长春远郊,每逢星期六,机场有班车送军官们进城与家人团聚,未婚干部也可同车进城,到市内游玩购物。

  一天,陈志英与柯庭煜同乘班车,交谈中得知他与自己半个老乡。小伙子不仅有文化,且一表人才。一路上两人越聊越投机,互相之间都有好感。

  开始时,陈志英对柯庭煜年龄有顾虑。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她决定抛弃世俗观念,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常创造与他见面的机会,一起看电影、逛商店。为了接近柯庭煜,陈志英学会了跳交际舞。她虽不擅长唱歌,却喜欢上了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她接近他,关心他,使他感到女性的温暖,逐渐拉近了两人距离。

  只把陈志英当领导、大姐和老乡看待的柯庭煜,时间一长,对陈志英有了更深了解,他的心被她深深地吸引了。

  夏天里航校放暑假,陈志英回上海探亲,鼓动柯庭煜也回浙江探家,柯庭煜高兴地接受了邀请。陈志英让他去二哥陈祺衷家,柯庭煜没有拒绝,就这样,柯庭煜走进了陈志英的家。

  学员毕业考试结束后,一天下午,陈志英请大家们吃糖。稍带羞涩地宣布:“姑娘们,告诉你们一个喜讯,我结婚了!”学员们都拥向陈志英,大伙搂成一圈,又蹦又笑,纷纷向她表示祝贺。

  热恋中的柯庭煜对陈志英感情很执着。他不顾母亲的反对,不顾领导的善意劝阻,更不顾一些人的风言风语。1958年一个冬日,在机场一间飞行教室里,他们举行了简短的婚礼。

  在带飞的第二批女飞行员毕业后,陈志英回到了北京西郊机场,任五大队副大队长,不久柯庭煜也调到了北京,编在三大队。从此夫妻二人过上比翼双飞的幸福生活。4.jpg

  第二年10月,陈志英的儿子在上海降生,取名柯卫东,小名小飞。休完产假,陈志英将儿子交给家人抚养,毅然回到部队继续飞行。后来,小飞又由奶奶接到兰溪,6岁时才回到陈志英身边。1967年,陈志英的女儿出生,取名柯卫红。陈志英牺牲时,小飞8岁,小红10个月。作为一个母亲,陈志英放弃了陪伴孩子的时光,这成了她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四

  1968年7月25日,团副参谋长陈志英作为指挥员,率三架直—5型直升机,送一外国军事代表团到杨村观看飞行表演。三架飞机中两架是主机,另一架是副机。代表团团长和陪同首长乘坐一号主机,代表团成员乘坐二号主机。陈志英与先遣组成员及记者等乘坐在副机上。

  8点15分,在杨村西北6.5公里处,陈志英乘坐的3584号直升机,在下降高度至300米准备着陆时,操纵瞬间失灵,直升机产生左坡度急剧盘旋下降。由于高度太低,来不及处置,直升机当即坠毁在离跑道仅四公里的地方。

  驾驶员潘隽如被摔出驾驶舱,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停止了呼吸,时年31岁。一年前她刚结婚,还没有要孩子。她是我国第二批女飞行员。

  此时,飞机已起火燃烧,等附近的人赶到,已经太晚,包括陈志英在内的机上10人全部遇难。陈志英和潘隽如,成为共和国女飞行员中第一批烈士,在同一架直升机中不幸牺牲,她俩的名字一前一后,镶刻在中国航空博物馆的英烈墙中间位置。5.jpg

  八宝山烈士公墓,哀乐声声。一周之后,罹难烈士追悼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央军委、中央办公厅、新华社、空军领导机关和部队领导及代表,烈士的亲属及生前好友参加了追悼会。陈志英等被总政治部授予烈士称号。悼词中,对陈志英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她不仅是中国女航空员的一面旗帜,也是全中国妇女的一面旗帜。

  是的,旗帜,从1951年飞上蓝天到1968年花陨长空,16年有余,陈志英的人生轨迹,从学员中的大姐、副班长、学习组长,到四种气象的指挥员、教员;从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飞特技的女飞行员,到第一位空中飞行女指挥员。每一次,每一回,她都在用行动向大家昭示:跟我上,看我的!

  她曾经的教官赵赠熊,这样评价:“作为一名飞行员,她克服种种困难,成为绽放在空中的花朵,一生因飞行而变得伟大。”

  功勋飞行员刘晓连少将回忆说:“陈志英,是我的老大姐,她身高1米7多,外号叫大旗,飞得很好,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是女飞行员中扛旗的,非常有威信。”

  “大旗”,这是女飞行员们对这位大姐的尊称,一直以来,同批的飞行员,将她视为主心骨、标杆。而她的学员,则将她看作榜样。甚至部队的领导和机关,也将她看作女飞行员的领军人物,习惯性用这个称谓亲切地叫她。

  旗,迎风猎猎,居前方,引领向前。一个女子,用她39岁的年华,16年的飞行,谱写了敢为人先的使命与担当!旗帜不倒,冲锋永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