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两个外孙女,大宝和二宝,天真活泼,讨人喜欢。

  去年初,在幼儿园上大班的大宝拜在名师门下学习钢琴,一年还未到,就获得了国际国内钢琴比赛特金奖、金奖等七个奖项。还在幼儿园上中班的二宝耳濡目染,对钢琴兴趣甚浓,常跟姐姐争着坐到钢琴前。家有两琴童,我们天天陶醉在美妙灵动的钢琴声中。

  大宝取得骄人成绩,除了老师的悉心教辅和孩子的刻苦练习,女儿工作之余送学陪练,含辛茹苦,付出了许多心血。女儿说,也有外公外婆陪伴督学的功劳。为了孙辈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力所能及的义务,哪能谈什么功劳?话又说回来,“苦劳”确有不少。我们老两口合理分工,相互配合。老伴儿负责买菜做饭,变着花样调理两宝的胃口。我的“工作重心”是督促孩子们学文化练钢琴。实话实说,陪伴孩子这档子事,确实很辛苦,但苦中有趣,苦中有乐。

  去年下半年,大宝上小学了。坦率地讲,一个读书上学的孩童,既要完成正常的课业,又要完成额外的学琴任务,挺不容易的。

  老师说,学习钢琴关键在于一个“练”字。要完整地弹好一支钢琴曲,往往要练百遍、几百遍,甚至更多。要谙熟曲谱、理解内含、带有情感地演奏,还需下更深的功夫。正常情况下,大宝毎天放学回来后先完成家庭作业,晚饭后练习钢琴,时间有长有短,保证一小时是底线。星期日去老师家上课,课时仅仅三十分钟,既要讲评以往作业,又要传授新的知识和技巧,布置练习新的曲目,光阴实属金贵。有时,大宝放学回来做完作业,时间已经不早,感觉有点疲倦,待吃好晚饭再练琴,行动上便稍稍有点迟缓。为了调动她的积极性,我便动起了脑筋。经常播放钢琴家郎朗、吉娜和优秀琴童的演奏视频,讲她们的妈妈小时候学习古筝“指头起泡仍按弦”的故事,激励她不怕苦不怕累,勤学苦练。有时候我还故意装聋作哑,与她逗趣。一会儿说“左耳未听到,左耳有意见”,让她弹五遍,一会儿说“右耳听不清,右耳不开心”,再让她弹五遍……这样反反复复,让她提起精神,渐入佳境,越弹越好。有时也有意让她和妹妹一起看一会儿学习动画片,放松一下,解除疲劳,再回到钢琴边。久而久之,大宝练琴的自觉性越来越高。弹到得心应手且比较完美时,不仅自己开心,还将一家人都请到琴房,听她弹奏,给她点赞加油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年1月23日,大宝参加勃拉姆斯钢琴全国总决赛,一曲《星光圆舞曲》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称赞和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上午比赛完,女儿带着大宝回家休息,等待参加晚上的颁奖仪式。细心的女儿发现大宝在比赛中出现了一点点瑕疵,心想,能获个二等奖三等奖就不错了,也不一定要去颁奖现场。再说,让孩子学琴,为的是培养她的兴趣,丰富她的幼年生活,让她快乐地学习,获奖与否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天下着雨,去颁奖现场还要乘一个多小时的车,女儿对大宝说:“今晚我们就不去了吧。”可大宝却坚持要去。途中,大宝胸有成竹地说 :“妈妈,我觉得我今天应该是金奖。”女儿说:“宝贝,贵在参与,你已经很努力了,不管得什么奖,全家人都为你高兴!”结果还真被她说中了,如愿以偿地捧回了金奖奖杯和证书。

  两个小琴童,还经常给远在西班牙的亲人送去快乐。每到周末晚上,姐妹俩都会通过视频与爷爷奶奶、姑姑伯伯和大姐姐们聊天。其间,大宝总会弹几首曲子让他们欣赏,二宝也会模仿姐姐弹上几节简单的音符,尽管指法不那么标准。“好棒!好棒!”iPad上掌声、笑声不断。西班牙新冠疫情一直比较紧张,两个宝贝的琴声好象“精神调节器”,每次弹奏,都能让家人们的抑郁情绪缓解许多。

  在大宝的影响下,二宝也慢慢喜欢上钢琴,常常因挤不上琴凳而哭鼻子。有时学琴时间宽裕,姐姐能够顾及妹妹,轮流着弹,气氛非常和谐。有时姐姐学琴任务重,就不可能给妹妹较长的时间。妹妹不依,与姐姐争持不下,影响姐姐的学琴情绪和进度。这时,我这个“政工师”就发挥起作用,耐心地做起妹妹的“思想工作”,或陪她看动画片,或给她讲故事,或教她练习写字,想方设法让姐妹俩相安无事。为了妥善地解决姐妹之间的“钢琴争端”,女儿女婿将沉睡多时的电子钢琴搬了出来。尽管这架钢琴存在某些不足,但对缓和“紧张局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澳门钢琴邀请赛评委、英国著名钢琴家尼古拉斯·史密斯教授夸奖大宝“演奏很优雅,很有风格,干净利落,已经走上了正路”,鼓励她“加油,继续往前走。”大宝有了这么好的基础,全家人将陪伴她一路前行。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二宝热爱上了钢琴,女儿女婿也做好了让她拜师学琴的准备。

  不久,姐妹竞技、琴声绕梁的快乐场景将在我们家里呈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