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白纸

  童年像海浪

  童年好幻想

  童年爱游戏


  游弋在草丛中

  把蜻蜓捉净

  飞翔在天空中

  把星星数清

  偷看在课本中

  把作业抄光

  攀登在树尖上

  把鲜果尝遍

  横扫在敌营中

  把坏蛋杀完

  调皮捣蛋的孩子

  从小就爱厮杀

  学着电影中的战斗画面

  一群顽童

  拿木棍

  比作冲锋枪

  棒棒糖

  好似手榴弹

  追撵“汉奸”

  尖声高喊着

  你被包围了缴枪不杀快投降

  汉奸躲进了一座破旧墙堡中

  孩子们追进

  拥挤中几块砖头掉下

  砸中一孩童右臂

  那孩童大声呼救

  快来救我

  大人们闻讯前来相救

  那孩童

  做个鬼脸

  调皮的说

  坏蛋抓到吗

  不要管我轻伤不下火线

  快救重伤员

  呻吟中

  拿出两毛钱

  微声念道

  这是我最后一次党费


       又记:事实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美两大阵营对峙和蒋介石图谋反攻大陆的紧张大环境下,“时刻准备打仗”是当时我国的第一要务。1654044332926947.jpg那个时候,影响孩子们的形象教材便是家喻户晓的国产战争影片。许多孩子不仅喜欢看电影,而且喜欢背诵电影中人物的经典对白片段,喜欢模仿电影中人物的动作,喜欢“玩打仗”的游戏。《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小兵张嘎》中的张嘎子等许多英雄形象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时候,我们兄弟姊妹总是要听父亲讲打仗的故事,但他老是点到为止言及不多。记得听他讲过:“好几次战斗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子弹打光了,许多战友与敌人肉搏,八路军战士与日本鬼子拼刺刀,因平时饮食缺乏油盐而腿劲不足,有一次四个战士背靠背的与多名小鬼子拼刺刀,有的战友牺牲时还咬着敌人的耳朵。那时部队经常打夜战,深夜急行军有时几天几夜不睡觉,晚上行军部队战士们得牵着绳子走路,边走路边打瞌睡,你走得慢,后面的战友就使劲推着你往前走。掉了队,命可不是好玩的。”因此,受那时国际国内大环境潜移默化的不断影响和熏陶,许多儿童喜欢玩“战争游戏”便是很自然的现象了。相信许多网友都有儿时的这种切身感受;毋庸置疑,那时的儿童都烙下了很深的时代印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