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同在一个代表团的作家庞余亮多次与我深情地聊起他曾任教15年之久的古镇沙沟。那处于兴化与高邮、宝应、盐都、建湖四县市交界的沙沟,那河湖港汊纵横交错的沙沟,那烟波浩淼的湖水环簇着的沙沟,那堪与江南周庄媲美的沙沟,在余亮心中像是一首写不完的诗。昔日古镇曾有迎秀桥、荷花桥、仁和桥、德政桥、虹桥等40多座木、砖、石桥,曾有王祥庙、都天庙、文庙等寺庙48座,最早的三观殿源于唐朝,由此可见千年古镇的雍容华贵和热闹非常了。余亮谈起沙沟有一座始建于明清的大士禅林,那里有一株距今已有200多年的菩提树。长江以北也有菩提树?余亮的一席话引起了我的关注。
菩提树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上世纪70年代初,我所在的部队到云南某地执行国防工程施工任务。驻地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几乎傣族人居住的村寨和寺庙的附近都有菩提树。我常常见到善男信女们在菩提树下焚香祈祷、顶礼膜拜,以求得平安吉祥。傣家人对菩提树是十分敬重的,他们的情歌、挽歌大都与菩提树有关。举行婚礼时,往往边舞边歌:“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少女称赞心爱的男友“你是高大的菩提树”。在傣家人那里流传着“不要抛弃父母,不要砍伐菩提树”的俗谚。子女上学,父母总要摘上几片菩提树叶送给他们,期盼其勤学好进并能“先知先觉”。傣家人为什么崇拜菩提树呢?为了解民情做好拥政爱民工作,我曾到驻地县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相传2500多年前,佛主释伽牟尼进山修道,在菩提树下参禅悟法修行,终于得道成佛,故菩提树被佛家弟子、居士信徒们视为“圣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其大意是说人的心性本来清净,却为客尘所染,只有时时加以护持,才能不让尘埃污染。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或许是从佛家“四大皆空”的理论引伸而来的,这样的思考和觉悟迥异于凡尘俗世中锱铢必较的算计和尔虞我诈的谋划。在傣家人的文学作品里,菩提树则是神圣、吉祥和高尚的象征。作为人民子弟兵,我们虽然不信佛,却十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入乡随俗,对菩提树往往多了一份肃然起敬的虔诚。
菩提树一向被当作很神秘的植物。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西竺国(印度)带回菩提树种植于广州的光孝寺。从那以后,菩提树随着佛教的传入开始在我国南方寺庙中栽植。松柏雄奇,银杏古朴,北方的寺院里大都种植松柏和银杏。在青海湟中县的塔尔寺和北京的法源寺,导游向我介绍的菩提树实际上并不是菩提树,而是丁香树。在广西桂平的寿圣寺和重庆的慈云寺内都长有菩提树,尤其是广州海嶂寺内3棵300多年树龄的菩提树,以其雍容大度令人过目难忘。她们的树干粗壮雄伟,圆形的树冠,亭亭如盖。叶片心型,前端细长似尾,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菩提树春天落叶,似乎象征着置身繁华却不求功利的脱俗情怀。其树干富有乳浆可制成树胶,树皮汁液可治牙痛,花入药有发汗解热镇痛之效。其枝干上长出的气生根,可形成“独树成林”的景观。菩提树雌雄同株,三、四月间开花,五、六月间结果。成熟后的果子多粘液,有洗涤功能,去皮后洗净即为黑色且坚硬的圆珠子,可用来制作佛珠,故菩提树又称“佛珠树”。只是菩提树结籽不多,所以我们所见到的念珠大多数是用菩提树的枝干加工而成。菩提树只适于在热带和亚热带生长,在温带和高寒地区是难以成活的,所以在长江以北是极少见到菩提树的。
那一天,我终于放下一切尘事,来到了千年古镇沙沟吊古寻幽。那弯弯曲曲的小巷、鱼市口的石板路、古老的砖砌拱桥和繁华的商业街道,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历经沧桑岁月的古镇凝重而厚实的今昔。当我跨进大士禅林的门槛,由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茗山法师手书的“大雄宝殿”4个贴金大字映入眼帘。大殿中央供奉着释加牟尼金像,宝殿东侧的庭院中则是久已耳闻的菩提树了。菩提树系“大士庵”第一代开山祖师上广下善法师亲手所植。也许得益于沙沟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独特的人文气候环境,这棵菩提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树叶呈碧玉般的绿,厚密的枝叶间结着串串玲珑剔透的“菩提籽”,倒悬下挂的果实上附着一层粉粉的绒絮。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和89军军长李守维避居沙沟,得此情报的日寇曾派飞机狂轰滥炸沙沟,为此多少生灵损于狼烟,多少房梁毁于兵燹,“大士禅林”这佛家清静之地也未能幸免。菩提树被日寇从飞机上扔下的炸弹拦腰截断,树身被大火烧焦。可第二年开春,这棵历经磨难的菩提树竟然凤凰涅磐般地再生了,从树根处冒出新芽,经有心人精心呵护,使之大难不死。数十年后的今天,这棵复活的菩提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且年年开花结果。就像那位巳去了台湾多年的师太,因为她的心中永远有那棵菩提,多年之后,她回来了,完成了她修缮大士禅林的宏愿。
心在、缘在、绿也在。这棵奇迹般的菩提树在这200多年短暂而又漫长的岁月里,屡经风云变幻,饱览人世沧桑。见证了“大士禅林”创建、遭毁、修缮重建的历史,实际上也见证了善的坚韧。百岁师太安详地圆寂在她14岁出家的菩提树下。回家,穿越了多少不平凡的风云。菩提树就站在大士禅林等待着她,开花,结果,在灰色的世俗面前,善永远是绿色的。
菩提树是祈愿树,人们赋予菩提树很多传说,也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菩提树上。一群善男信女在菩提树下摆满了香烛,在烟气燎绕烛光闪烁中烧香磕头,口中念念有词祈求佛能帮助他们解除忧愁和烦恼,赐予幸福和欢乐。殿堂里传出的古钝乐器的敲击声和歌唱者苍老沙哑的嗓声,成了超越宗教、超越时空,震颤心灵的乐音。我想,世上只有佛能无烦无恼无爱无恨,因为它无血无性无情无欲,处于天庭高高在上。而身在红尘凡界的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为人公正、诚实守信、多做好事善事,是不是比烧香拜佛更好。天上不会掉馅饼,世间诸事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去拼搏、去创造,自己才是主宰自己命运的佛。如果人人多一点善心、爱心、责任心,则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佛教提倡慈悲平等、向善、行善、扬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信仰才有希望,追求向善才会远离恶行。我们应当发扬当代佛教文化艺术,彰显佛教文化的和谐特性,引导和促进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彼此尊重、团结和睦、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
一批批香客将红飘带系在菩提树的枝干上。满树尽是红飘带,成了大士禅林内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条条红飘带,体现了香客对佛教的虔诚、对信念的坚定、对灵魂深化的期盼。一条条红飘带,系着香客一个个美好的祝愿,一个个期待的梦……当仲夏的风编织着菩提树的树影和花香,似乎有一泓碧莹的清泉静静地洗涤着游人和香客们灵魂的尘垢,但愿能浇绿他们心底的菩提树。
在心里,我默默地给菩提树糸上了一根红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