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里,有一个名叫“军代局”的单位。每个军代局下辖若干个驻厂(或地区)军代室,战士少、干部多,而且绝大部分是技术干部,他们统称为“军代表”。他们是部队派驻企业的军队代表,肩负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审核装备价格、质量体系,组织装备技术保障,架起部队连接企业的桥梁等光荣使命,是装备建设尖兵,被人戏称为“手握工厂生杀大权的人”。

  军代表手中有权,又遇上那些年“向钱看”的社会风气,想不“整点事儿”都难。当然,武器装备出了问题可是要掉脑袋的!我曾在军代局工作了几年时间,亲身见证了军代局抓装备质量、刹歪风邪气的经历。在引导军代表做“政治坚强的科技干部、忠于职守的装备哨兵、纪律严明的合格军人、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的教育活动中,涌现了许多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先进典型。

  驻某厂军代室总代表、高级工程师杨邦惠就是其中一位。他在驻厂军代表岗位上工作了 28个年头,参与检验的军品可装备数十个步兵团,没有一件不合格,被誉为军工战线上的“铁面包公”。他靠什么把住军品质量关?


  面对数千支次品枪,杨邦惠据理不让:“枪是战士第二生命,质量不合格,岂能当儿戏!”

  华北某工厂生产一批半自动步枪,为了赶任务,便把一批超差件组装在数千支枪上,拼凑了高产的纪录。当地一家报纸还在头版头条进行了宣扬。

  正在着手调查此事的杨邦惠一看报纸就火了,当即拿起电话向所在市委的一位负责人如实反映:“这篇报道严重失实。”当时,这个市想抓个样板,瞄准了这家工厂企业,正在组织各行各业前去参观见学。这位负责人一听大倒胃口:“现在生产形势很好,你不要挑刺嘛。”没等杨总解释,对方“啪”地就把电话挂了。杨邦惠找上门去当面汇报情况,又遭了这位负责人的“白眼”。

  面对这个情况,杨邦惠据理不让。“枪是战士第二生命,质量不合格,岂能当儿戏!”他专程赶到北京,向总部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引起了上级领导机关的重视。

  上级派人调查,杨邦惠反映的情况完全属实。最后,这批枪支作了妥善处理,并就此向全国军工企业发出通报。这家工厂也从这件事中吸取了教训,强化了质量意识,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质量问题。


  用20万发子弹换黄羊肉吃,这莫名其妙的诬告降临杨邦惠头上,可他心底坦然:自己行得正,不怕鬼叫门。

  杨邦惠办事钉是钉,铆是铆,一点也不含糊办。一位军代表利用出差机会,带着爱人游览名胜古迹,返回后把旅途的费用在工厂作了报销。杨邦惠知道后,责令他写出检查,将钱如数退回;有个军代表不经过组织同意,擅自向所驻工厂领导要求给家属调换一个好工种。杨邦惠严肃地对他进行了批评,并带着他向工厂道了歉……一些好心的人劝他:“你那么较真,就不怕别人盯着你?”

  杨邦惠果然被人告了:说他用20万发子弹换黄羊肉吃。上级工作组经过半年多的内查外调,明查暗访,真相终于大白。原来,告状信是军代室一位已转业的军代表写的。转业前,这位军代表高价倒卖铝锅、私自报销亲友来队的车票被杨邦惠查实。这位干部趁转业之机,倒打一耙,编造了这个“子弹换黄羊肉”的离奇故事。

  事实澄清了,但杨邦惠毕竟被“审查”了半年。有人劝他从这件事上吸取点“教训”,可他从中领悟到的却是一句古训:自己行得正,不怕鬼叫门。


  杨邦惠严把产品质量关,不是有意跟工厂过不去,而是为了工厂的信誉和发展。

  每当工厂在产品质量上出现问题,杨邦惠比谁都着急。有一个时期,工厂生产的一批手榴弹延期时间不合格。杨邦惠带领两名同志西到新疆,南到海南岛,在12个省市的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搞了大量实验,终于找出了原因,帮助工厂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一次,某厂从外地进了一批包装炮弹用的木箱,经检查,铁件喷漆上发现了问题。杨邦惠找到工厂领导,提出要对方赔偿经济损失。厂里认为,钱已经付了,又是老主顾,还是下不为例吧。杨邦惠认为,这是全厂职工的利益,一定要维护。他派出军代表同厂里的同志一起上门找到对方,为工厂追回2.3 万元。


  铁面源于无私。杨邦惠之所以敢当“铁面包公”在于他自身行得正。

  杨邦惠是高级工程师,大校军衔,先后担任过两个地区的总代表,管辖过14个军工厂和科研所。他始终正确使用手中权利,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不允许亲属子女搞特殊。

  铁面源于无私。女儿杨惠上了三年技校,她看到班里有的同学通过关系办了中专毕业证书,并在厂里当了技术员,也想让父亲去跑跑关系,杨邦惠没有管。不久,有人又提醒他本厂教育科要增添新人,只要他向厂领导说句话,女儿进教育科没有问题。他却说:“为个人的事,我刮大风吃炒面——张不开口。”

  儿子杨蒙在他所驻工厂的烤漆车间工作,又脏又累。老伴求他找厂领导打个招呼,调换一个好一点的工种。他思前想后,儿子跟他在内蒙古蹲山沟十几年,由于教育质量差,三次高考都落了榜。现在好不好容易调到内地,托个门子安排个好工种也算对得起孩子。然而,杨邦惠没有这样做。他觉得如果这样做了,在工厂会造成不好影响,也损害了军代表的形象。于是,耐心说服了儿子,安心烤漆车间的工作。

  杨邦惠从总代表岗位退下来后,决定死后自愿捐献遗体,“物尽其用”,造福于人民。2008年5月8日,他正式填写了《自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杨邦惠为此专门召开一次家庭会议,明确告诉家人:“我死后,不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不火化,把遗体、脏器官和眼角膜,无偿捐献给国家。遗体捐给医院,让医院进行解剖教学,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妻子张思莲不但全力支持,还当场决定向老伴学习,死后捐献遗体。儿子和女儿听了老父和老母“捐遗”的一番话甚为感动,当即表示,他们将来也要把“捐遗”作为最后的归宿。家庭会议后,杨总去有关单位领取了《自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并与爱人张思莲和孩子们共同一一认真填写,签了名、盖了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