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描述了洪太尉在龙虎山游上清宫、访张天师的种种见闻和遭遇,用不小的篇幅对龙虎山的丹山碧水做了一番出神入化的描写:“根盘地角,顶接天心……出的是云,纳的是雾。锥尖象小,崎峻似峭,悬空似险,削蠟如平。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一个秋意绵绵的日子,我来到了中国道教发祥地——龙虎山。天空飘着细雨,我从天师府、上清宫、悬棺崖一路走来,完全浸润在道教的文化琼浆和物华天宝、秀色饕餮之中。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魔力盈盈可握。1508917427231941.jpg

  “嗣汉天师府”,是一所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门前“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的对联足以见证了这里的古朴典雅和非凡的霸气,耐人寻味。那重重的门第,肃穆庄重。那些枝开叶散的古樟树,仿佛也沾染了道家的仙气,仙风道骨,蔓藤缠绵,昭示着这里曾经葱茏的岁月。明代尚书、大画家和大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悬挂在天师府大门两边的木柱上,形象地描绘出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颇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此时此地,若是重温一下《水浒传》开篇,那就另有一番滋味了。“……只听得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渐渐近来。太尉定睛看时,只风那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转出山坳来。太尉看那道童时,但见:头绾两枚丫髻,身穿一领青衣。腰间绦结草来编,脚下芒鞋麻间隔。明眸皓齿,飘飘并不染尘埃,绿鬃朱颜,耿耿全然无俗态。”

  “莫笑我泥塑偶像许个愿试试,那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财神殿颇为诙谐的对联让我们感到道教的亲民与随和,同时也觉得道教的博大、深邃、厚实。

  《水浒传》中关于一百零八将出自上清宫镇妖井中的描述使得上清宫妇孺皆知。实际上,上清宫是历代张天师阐教演法、传道授箓等重大法事活动的地方,也是高道们修真养性的阆苑。素有“道教总会”、“百神授职之所”的美称。走入规模巨大的上清宫院内,几株千年樟树遮天盖地,福地门、九曲巷、下马亭、午朝门、钟楼、龙虎仙峰、玉门殿、东隐院等一一在眼前展示着千年的风云变幻与沧海岁月。殿与树在细雨中相互环饶,不依不饶,凄凄切切,有时化着一缕微风,夹带着绵绵秋雨,一阵大一阵小,给人几分惬意闲适。累了就小憩一会,让人充分领悟“此地饶千秋风月,偶来做半日神仙”的神韵和意境。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顺应天道,又不逆反人伦,才是真正的大“道家”。张道陵在这里发现了宇宙的规律,赢得了无数的信徒,却不装神弄鬼,而是以真实的生活,弘扬适宜人类的“正一道”。崇尚的是夺天地之造化,而成就生命之永恒。古今多少探研、深炼之人,都是知识博富、创见深远的大宗师,他们或隐居修享,或学理并进,提出的知识体系,今天的科学却只能证其部分或一角。前人苦心探求留下的营养足够后人咀嚼几生几世。1508917482283235.jpg

  告别天师府和上清宫,天色已晚,云雾笼着上清古镇,“紫府谈经陟仙灵圣境,琼文探秘阐道德菁华”的意境再一次让我们领悟道教的深邃与博大。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江西余江县。雨后的小城格外清新洁净。徜徉在行人稀疏的街巷,觉得它和其他江南小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然而这座小城,曾经因为毛泽东的诗《七律二首·送瘟神》闻名遐迩。小学课本中他老人家的诗句,至今还能背诵。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了2000多年,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解放前,疫区遍及江南12个省、市的350个县,患者1000万人,受感染威胁的人口达1忆以上。解放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非常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1953年前后就派出100多名医务人员进驻重疫区江西余江除灭血吸虫病,治好千余人。1955年冬,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和“限期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毛泽东还亲自到湖北疫区视察,亲自制定规划。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并且把消灭血吸虫病写进了《农业发展纲要40条》。同年,中共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派出大批医疗队到疫区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工作取得明显的效果,疫区余江县人们提出了“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的口号,与瘟神作战。并大力兴修水利,填平沟壑,根绝血吸虫的滋生地,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根绝了血吸虫病。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个消息,刊载了题为“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经过”的社论。毛泽东读后十分欣慰,彻夜未眠,第二天早晨便写了这两首诗,并在诗题下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了作诗时的喜悦心情。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一座小小的县城,两首气势磅礴的诗句,一位世纪的伟人,一个伟大的国家,一段划时代的辉煌使得今夜的小城是那样生动而富有朝气,下榻在这样拥有难以忘却的历史时空地界,真的亦受伟人的感染,夜不能寐,浮想联翩。往日的医疗队身背药箱走乡串村,真是像昔日歌词里唱的那样“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而今,在豪华大楼里打着病人算盘的医院以及医护人员,要是老人家知道了,不知该写出怎样的诗句来叹息当今的世事。

  此时此刻,在道教圣地想起毛泽东和他的诗句,别有一番滋味。想到白天看到的关于张道陵有关历史和传说,他是一代大宗师,却又是个平常人,不弃世,不绝俗,而是寻找更适合生命本身的生活方式,让精神的乐园不被鄙俗沾染。在中国,无论儒、释、道家,或其他大学问家,只要是修炼至深者,都深刻明白,世俗的权势和享受,在天道面前,只是弱小的躯体和浊臭的物欲而已。

  第二天一早,我们驱车前往龙虎山。龙虎山的大门尤为别致,整个造型就是一个硕大的棺椁,这是因为龙虎山的悬棺而起。右边是地质博物馆,左边是道教博物馆。让人徘徊在山水之间还领略了人文知识、增添了情趣。进入山中,我们才发觉这是一座不用爬的山。电瓶“小火车”拉着我们沿着象鼻山悠悠地前行,秋雾弥漫,山峰象披上一层轻薄的毛绒外衣,朦胧飘渺。随着车子位置的不停变换,一幅幅天然巨画般的山屏移步换景,车上的导游介绍着这里的奇峰异景,各个山头和壁崖都享有令人惊叹不已的名字和优美动人的传说,“云锦披不得”、“石鼓敲不得”、“道堂坐不得”、“莲花戴不得”、“玉梳梳不得”、“仙桃吃不得”、“仙女配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丹勺用不得”……山边有个小村庄称为无蚊村,有史以来这里没有蚊子还是个迷,后经科研人员考证才搞明白,这个村庄有大面积的樟树,才使这里村民免遭蚊子叮咬。就在导游说话间,不知不觉车停在了泸溪河畔。河面上停满了竹筏,只见清清的小溪上,两岸碧绿的竹林与之对映成影,溪水粼光波澜,碧绿清澈,令人赏心悦目。有人说,江南有山必有水,江南的水是液态的翡翠,柔情婉流,温润可人。

  江南宜梦。难怪有人这样说,南方千山千水千秀才,北方一山一水一圣人。

  我们坐在小小的竹筏上,置身于山水之间,丹霞地貌林立两岸,都市奔波的疲倦与不悦顿时一扫而光。40分钟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的时光,清山碧水引起了我们的童趣,大家一起唱起了许多往日悠扬的歌曲。江面上秋雾蒙蒙,此情此景,让人陶醉在一片溪水、波澜、歌声与欢笑演奏的乐章中!此时,即便不是文人也会平添几分诗性。闭上双眼,倾听竹筏划过水面的欸乃声。不惜错过周围青的旖旎,又赶紧睁开眼,青山已然幻化成少女、将军,或者一只雄狮正与你擦肩而过。景随筏移,或龙腾虎跃,或雍容文静……如果说昨天从嗣汉天师府到道教“祖庭”大上清宫,是一步一卷,肃然起敬,今天顺泸溪河而下,是一波一画,美不胜收。1508917518165371.jpg

  一段水路结束,我们来到了龙虎山崖墓。“出游龙虎山,舟中望仙岩,壁立千仞不可上,其高处有如包棺椁者,盖仙人之所居也。”这是宋人晃补之在他的《鸡肋集》中对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的的记载。悬崖绝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洞穴,据介绍,里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岩墓悬棺。从对面眺望,数量之多,位置之险,造型之奇特举世罕见。在这百米陡峭的绝壁上洞穴是如何开凿的?重达数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棺木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何要将先人安放悬崖的洞穴之中,什么人才能享受此种殊荣?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礼祭”;其棺葬可使“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但多数人推断认为,应与古人崇拜太阳和祈盼永久保存先人遗骨有关。

  龙虎山崖墓大都离水面50米以上,高的可达300余米。下临深潭,高悬半空,陡翘险峻,洞穴全朝东,和其他地方的洞穴相比,龙虎山崖墓年代最早、历经年代最久、分布广、数量多、位子险、造型奇特、文物最丰富。这里峰峦秀丽洞谷幽奇,为丹霞地貌。距今一亿二千多万年,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造山运动导致地壳变动,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洞。这些洞穴连鸟畜都难以攀缘,更何况人呢!

  放置悬棺的方法,众说纷纭。一个个假想,一次次推演,什么“堆土法”“绞链法”“搭架法”“地壳变动、水位下降”等,均被科学所否定。悬棺成了千古之谜。1508917454137611.jpg

  走出崖墓,就在黑褐色的山体紧密相连处,山崖间一枚活生生的女性生殖器放大一般展现在这儿。这就是龙虎山又一迷观“大地之母”。原来这里就是“男人见了笑哈哈,女人见了羞答答,孩子见了问妈妈,妈妈笑着不回答”的出典处,想起昨天看到的宛如男人阳具的金枪峰,不禁觉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无数人间胜景。让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天人合一的自然之谜。

  领略了大地之母的神奇,时至中午,终于等到了惊险的悬棺表演。我们坐在泸溪河岸边,对面陡峭的悬崖上吸引着每一个游客的目光,在一阵鞭炮声过后,崖顶有个人影像燕子一般顺绳而下,在空中自由地变换着各种高难度姿势,待到绳子上的人站到悬于半空中的棺椁之上时,洞中突然又出现一个人影,借助互相配合,以绳为链,将悬棺拉入洞内,整个表演展现了几千年前古人安放棺椁的过程,整个过程看得大家惊心动魄,不禁让观者赞叹古人如此之高的智慧。

  “亿载造化,千古人文”。此刻秋意浓浓,回眸身后的天师府、上清宫,那山,那水,那些岩壁上长眠的人们,龙虎山丹山碧水,道韵仙风,旖旎而不单薄,绝妙而不孤傲。其风光何止是在那山水之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