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军众多院校的教员队伍中,夫妻俩同为博士生导师的可谓寥若晨星。炮兵学院南京分院刘怡昕、王桂玉夫妇便是这样一对出色的博导夫妻。

  刘怡昕、王桂玉夫妇一同考入哈军工,一同参军入伍,一同毕业分到同一科研单位,一同脱下军装,又一同再度穿上军装走上军校讲台;同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是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同是二、三等功荣立者。所不同的是,一个南方人,一个北方人;一个是少将,一个是大校;一个研究外弹道学,一个研究内弹道学。30多年来,这对博导夫妻相濡以沫,比翼齐飞,牵手绘制了一条五彩缤纷的美丽弹道……


  千里姻缘“炮”为媒

  1959年,刘怡昕、王桂玉分别从南京和吉林考入蜚声中外的哈军工炮兵工程系,两人同系不同班,刘怡昕学火箭专业,王桂玉学推进剂专业。1964年,刘怡昕、王桂玉毕业后同时分到了国防科委某研究所。毕业不到一年,因单位转入国防工业部门,两位年轻人只好无奈地脱下了刚穿上6年的绿军装。

  也许是对这段从军历史的怀念,在一次联欢会上,刘怡昕深情地唱起了一首俄罗斯战地歌曲《卡秋莎》,略带磁性的歌声博得了同事们的掌声,也打动了坐在一旁的王桂玉的心。王桂玉发现,这位文质彬彬、比自己小两岁的“小校友”,竟然有着唱歌的天赋。

  随着交往的增多,这对年轻人逐渐发现,双方虽然专业不同,但对于被誉为“战争之神”的炮兵,却都有着迷一般的热爱,一聊起炮兵,两人总有讲不完的战例,说不完的话题。校友、同事,加上对炮兵的共同热爱,纯真的爱情像春天的种子在心头滋生发芽。1653617536371364.jpg

       1969年10月,刘怡昕、王桂玉两张单人床一并,铺盖一卷,撒把喜糖,就在单位一间十多平方米大的小屋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按照当地风俗,婚礼上新郎、新娘要拜媒人,这可难倒了小两口,左思右想,两人学的是炮兵,从事的是炮兵,谈的最多的也是炮兵,恋爱也正是从火箭炮“卡秋莎”开始的,便从研究所找了一尊火炮模型,恭恭敬敬地朝着“火炮媒人”行了3个鞠躬礼。

  婚后第3天,还沉浸在新婚甜蜜中的刘怡昕接到单位任务,出差去了北京,这一去就是半个多月,王桂玉只好独自一人回了趟吉林老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刘怡昕这个“毛脚女婿”还没有去过王桂玉的家,没有拜见过“泰山大人”。此后,由于科研、教学工作太忙,夫妻俩再没回过王桂玉的东北老家。1973年王桂玉父亲去世,刘怡昕也因出差在外而未能成行,于是他成了没到过丈人家、没见过岳父面的女婿。


  “太阳”“月亮”协奏曲

  刘怡昕、王桂玉的性格与他们所从事的内外弹道教学似乎正好相反。刘怡昕为人谦逊平和、温文尔雅,王桂玉风风火火、心直口快。虽然性格不同,但在工作和生活上,两人却如同内外弹道的结合一样,配合默契,相映成趣。

  1985年夏天,夫妻俩来到南京炮兵学院执教。为了尽快全面掌握炮兵指挥员的理论和技能,夫妻俩主动要求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炮兵指挥干部集训班。训练场上,年近半百的夫妻俩和新教员一起架方向盘、定站立点、操作火炮。累了,他们俩就互相鼓励一句。不懂的,便虚心向对方请教。晚上,患有严重关节炎的刘怡昕常常累得只能瘫坐在沙发上喘气。这时,王桂玉总是顾不得自身疲惫轻轻地为刘怡昕捶腿按摩。集训结束时,刘怡昕夫妻俩是全部参训人员中年龄最大、成绩最好的两位。1653617665133506.jpg

平时,夫妻俩无论哪方提出研究课题,对方总会主动地帮着查资料、编程序、核对数据;遇有不同的见解,夫妻俩便会真刀实枪地“理论”一番,直至彻底把对方“打败”……

  在家务活儿的分配上,一向争强好胜的王桂玉却十分照顾体弱多病的刘怡昕,而且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学时,他是火箭专业,我是推进剂专业。所以,命运注定了我只能当他的绿叶,做他的‘推进剂’。”

  话虽这么说,王桂玉也免不了会发些牢骚。可一旦刘怡昕主动地干起家务,王桂玉又总是连推带拽地把他“关”进书房。刘怡昕被评选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后,王桂玉更是包下了全部家务活儿。见此情景,熟悉的人总会和王桂玉开几句玩笑:“男人是太阳,女人是月亮,月亮得围着太阳转,这样才能组成美妙的家庭。你就安安稳稳地当个月亮吧!”可王桂玉却说:“月亮我要当,太阳我一样也要做。‘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我对这话并不欣赏。我要就要属于我自己的整个的军功章。”1653617718342360.jpg

       这么多年来,王桂玉为了刘怡昕的事业作出了许多牺牲,但她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也令人啧口赞叹:她曾先后获军队级科技进步奖19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火箭弹风偏研究》等5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出版专著、教材13部,被评为总参谋部优秀教员、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立二、三等功各1次,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位伟大的女性。”但从王桂玉的身上,我们则看到了另一种伟大。

  对学员学业上的严格要求、生活上的关心爱护,是刘怡昕夫妻俩共同的爱心体现。15中队学员李为民,离毕业还有半年时得了肺结核,住进了离学院5公里远的83医院。刘怡听夫妇得知后,都想利用星期天去看看他。自己的学员病了去看看,对于刘怡听和王桂玉来说,实在是太平常不过的事,夫妻俩谁也没说,分别买了营养品去了医院。当他俩在病房门前不期而遇时,两人才知道看的竟是同一个病人。夫妻相视一笑,说道:“看来咱俩真是两颗心、一份爱。小李出院后,刘怡听夫妻俩又多次去中队,专门为他补课,终于使小李很快赶上了大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毕业分到部队不久,正好赶上所在师举行实弹射击比武,小李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1653617777262709.jpg


  道是无情胜有情

  刘怡昕王桂玉夫妇俩只有一个儿子。由于夫妻俩的事业心都极强,常常无法顾及到孩子,于是儿子刘文翔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在刘文翔的记忆中,父母永远是忙忙碌碌的,似乎总有讨论不完的研究课题、干不完的科研项目。在父母都出差的日子里,他自己要拿着饭菜票踮着脚尖到食堂的窗口排队打饭……现在回过头来想想,父母那时没有给予我过多的关心和照顾,可这恰恰使我从小锻炼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了我自立、自强的性格。

  在对待儿子和学员的问题上,刘怡昕王桂玉夫妇俩都信奉同一个道理: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学员是自己事业的延续。儿子和学员对自己都很重要,但在两者不能兼顾之时,心理的天平宁愿倾向后者。这句话,后来果真在刘文翔的身上得到了印证。

  1985年,刚上高一的刘文翔随父母调到南京后,由于学院离市区较远,刘怡昕夫妻俩平时都住在学院,刘文翔跟着奶奶住在市区的老家中。缺少了父母的约束,原本成绩不错的刘文翔开始慢慢走下坡路。1988年面临高考,刘文翔非常希望父母能回来帮他补补功课,可夫妻俩都忙于带毕业班,白天晚上都泡在了学员队,实在抽不出时间回家。结果高考,刘文翔以12分之差落榜了。得知儿子落榜的那一天,从不流泪的刘怡昕第一次流下了愧疚的眼泪。他说:“孩子,爸知道对不住你,但是误了你,只误你一个。误了学员,就会误一大批啊!”1653617846119383.jpg

       当时,曾有人劝刘怡昕王桂玉夫妇俩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儿子找份好工作,儿子也曾一度希望父母能找找领导,照顾上个军校。可夫妇俩都没有这样做,结果儿子一气之下,来到一个建筑工地,干起了推水泥车的小工。

  12年过去了,刘文翔谈起自己的父母,全没了昔日的气愤和不解:“高中毕业后,我换过好几份工作,干过工地小工,做过酒店服务生,也当过化妆品公司的营销经理。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令父母满意的是,这几份工作都是我自己去找的,后来在他们的督促和帮助下,我又自学了英语和计算机,现在已经基本达到了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水平。”

  “这么多年来,也许在旁人的眼中,父母给予我的关爱是少了些,自己当时也是这样认为的。但现在看来,父母给我的爱不是那种浮在表面、一目了然的爱,而是一种深沉的发自内心的爱。”

  采访结束,天色已近黄昏,刘怡昕王桂玉夫妇俩相约外出散步。落叶斑驳、洒满金色余晖的小道上,两位鬓发染霜的博导相携相依,边走边谈。看着他们在夕阳下的长长身影,我们的眼前忽然幻化出了一道多彩的弧线,那是一条美丽的弹道,一条凝聚着30多年牵手真情的人生曲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