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夜间读书的习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独坐床前,打开书桌上的台灯,沏一壶清茶,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静静地默读着,这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

  一天深夜,无意中看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传世佳作——《蜀道难》,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这首诗写于公元731年(一说741年),是大诗人李白写给朋友王炎的,距今将近1300年了。1961年我上高一时读过这首诗,虽然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它的真正含意,但已经在脑海里留下了“对蜀道敬畏和震撼”的感觉。一晃60多年过去了,现在又看到《蜀道难》这首诗,我自然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天险蜀道,据说是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时,见征途山势险峻、道路难行,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设关卡,修筑了这些蜀道。时至今日,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些蜀道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蜀道,是后人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是供游人登山观景用的。虽然今天的蜀道已不是当年的蜀道,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觉还是能体验出来的。一些亲历者说,尽管这些蜀道都加了牢固的安防措施,但人们走在上面,仍然胆战心惊、两腿发软。可见当年的蜀道是多么的艰险。

  如果能亲临巴蜀大地,实地考察这些险峻的蜀道,然后再学习《蜀道难》这首诗,那效果肯定就不一样了。我想起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说,纸上学来的东西是浮浅的,要想学到真知识就必须知行合一,事必躬亲,理论联系实际。我年纪大了,已不能事必躬亲,于是就决定借助网络“考察”巴蜀古镇,增加自己的感性认识,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想到这里,我就开始上网搜索有关《蜀道难》的资料。我先找到了《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和专家解读,接着又找到了《蜀道难》所涉及到的青泥岭、剑门关、鸟道、猿猱道等巴蜀古道的图片和视频。我把这些图片和视频复制并粘贴下来,然后对照图片和视频去逐字逐句地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这样边读原诗的文字、边对照网络上的图片和视频,把书本上的蜀道和现实中的蜀道有机的联系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蜀道难》这首诗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方法效果很好。下面是我夜读《蜀道难》的一点体会,发给大家分享。谢谢!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旧题,多写蜀地山路之险峻难行。到了唐代,诗人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发展,用了大量散文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这首《蜀道难》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险峻,显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全诗共二百九十四个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的写法,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所展示的诸多画面此隐彼现、波澜壮阔,无论是山恋叠嶂、绝壁悬崖,还是激流险滩、林木荒寂,皆有惊心动魄的逼人之势。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背景,我是这样理解的:据考证,初入长安的李白以诗酒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就有一个叫王炎的人。王炎听说蜀地富足,又有朋友在那里做官,于是就决定去蜀地发展。李白考虑到蜀道的艰险,力图劝阻他,在劝阻无果的情况下,于公元731年(一说741年),在长安一家名叫长乐坊的酒店里,设宴为王炎饯行,并写了两首诗送给他,其中一首是《蜀道难》,另一首是《剑阁賦》。在《蜀道难》这首诗里,李白反复叮嘱王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表达了“问君西游何时还?”和“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询问和期盼。后来,李白去谒见唐代文坛老将贺知章时,顺便呈上了自己的诗作《蜀道难》,贺知章看后赞不绝口,以“谪仙”雅号相送。

  由此可见,这篇《蜀道难》并不是诗人李白亲自翻越蜀道的体会,而是他送友人王炎入蜀时所写的临别赠言。在这篇临别赠言里,诗人李白共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叮嘱朋友,入蜀的道路是异常艰险的,你要有心理准备;第二层意思是再次告诫朋友,你将来返回时的道路也是异常艰险的,你必须提前想到这一点;第三层意思是善意提醒朋友,蜀国形势险恶、豺狼横行,盼他早点离开那里。我们不妨结合这首诗,仔细分析一下这三层意思:

  从“噫吁嚱,危乎高哉!”到“以手抚膺坐长叹”为第一层意思。在这里诗人开篇第一句就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诗人对朋友发出的直言警告,然后诗人就蜀道难这个主题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述:“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人在这里告诉朋友自古秦蜀不来往,就是因为秦蜀之间被崇山峻岭阻挡,而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鸟儿才能飞过,人是无法走过去的。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有史以来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抬头往上看,是那突兀而立的高山,直插云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低头往下看,则是冲波飞浪、曲折回旋的激流险滩。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不言而喻,这样的道路是难上加难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身临其境。

  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层意思。在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西游何时还”一句引出对朋友将来何时返乡的问询和期盼,随即又进一步提醒朋友,你将来返乡时的道路同样极具艰险。“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诗人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蜀道上空寂寞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艰难。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那“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既有山峦起伏、奇峰接天的远景画面,又有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还有万壑雷鸣的音响,从而造成一种势如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读者真的产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受。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再次写出了诗人对朋友入蜀谋生的不理解。

  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侧身西望长咨嗟!”为第三层意思。在这里诗人提醒朋友,蜀地有风险,劝他早日离蜀归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诗人写到蜀中要塞剑门关: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两旁群峰如剑、断崖峭壁、连山耸立,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剑门关就位于剑门山中断处,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用“所守或匪亲、化为豺与狼”,引出对政治形势的分析,劝朋友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最后用一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劝自己的朋友早日离开那里。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一诗三叹”的笔法(即在同一首诗中三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以雷霆万钧、惊天动地的笔力,纵横驰骋、飞扬跋扈的格调,风驰电掣、神出鬼没的变化,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结构,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

  这首《蜀道难》,以其狂放不羁的笔锋、奔放激越的豪情、奇诡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乃至力拔山河、气吞宇宙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绝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