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离开军营22个年头了。战友多次来信来电邀请我回老部队看看,但总因琐事缠身未能成行。今年春节期间,总队原总工程师青光洲和现担任专业技术五级的胡邦杰高级工程师再次来电相约,希望我回去看看。尤其谈到部队和驻地洛阳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的思念如一条长线穿过千山万水,连接魂牵梦绕的军营和我的第二故乡。洛阳,我曾经在那儿工作、生活了6年之久,1986年奉令调一团任参谋长、团长,远赴千里之外的深山老林执行国防工程施工任务,就很少有机会再去洛阳了。1991年9月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1995年5月曾有幸作为特邀代表赴京参加第二炮兵工程总结表彰大会,途经洛阳,但也未能好好看看洛阳。一晃离别洛阳22年了,渐渐远去的不仅仅是时光,留在心中的也不只有记忆,那一份来自岁月深处的美好和温暖,常常令我怀念。4月22日,终于扬起思念的风帆,开始我的洛阳寻梦之旅。


  深山铸剑战友情深

  4月22日,我尚在奔赴洛阳的路上,部队首长一个接一个的短信询问我已到达的位置,一股暖流涌上心头。4月23日下午4时,当我到达部队营区南大门,青光洲和刘孝祥大校等战友已在军营门口迎侯。啊,离别军营22年了,又见到了久别的战友、久违的军礼和悠扬的军号声。久违了,我魂牵梦萦的军营。

  在部队首长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住在营区内的长剑宾馆。长剑宾馆设施一流,可匹美地方五星级宾馆。部队营区内一幢幢高楼林立,原记忆中的老营房已不见踪影。走进战士的宿舍,见到的是统一制作的床、衣橱、书柜,还安装了空调,配置了电视、电脑,当年的“大统铺”已成为历史。战友们告诉我,现在部队到深山老林执行施工任务,彩钢板组合房早已代替了“干打垒”、茅草房,活动房里装有空调,冬天再也不要上山砍柴取暖了。给施工一线连队配备了移动淋浴车,下班后都能冲个热水澡。就是连军装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胸标、姓名牌、级别资历章、国防服役章、臂章、绶带等标志服饰的增加,使美观、大方、舒适的新军装更显军人威武之气和飒爽英姿。摸一摸曾经盖过的被子,走一走曾经训练过的操场,聊一聊曾经的军旅生活,物是人非,令人感慨万千!1653615535942482.png

  当天的接风晚宴,给我带来无限惊喜。我当年担任团长时的团领导班子成员,我的老搭挡魏政委、蒋参谋长、武主任、于处长……都被通知赶来赴宴。时光流淌,22年弹指一挥间。当年三连的康建国连长已担任工程基地副司令员,当年三连的袁德华指导员已担任工程基地参谋长。当年的团领导班子成员,大多数相继转业到洛阳工作。今天,因我的到来,战友相聚在洛阳。康副司令员和魏政委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言语间充满了战友之间的真情。虽然我们多数人已由青年跨进老年,岁月的沧桑和皱纹堆积在灿烂的笑脸上。22年了,消散而去的是茫茫云烟,风化不了的是难忘的记忆。深山铸剑的日子,那山、那水、那阵地又浮现在我面前……硝烟雷火、风餐露宿、铁马冰河,血汗浸染我们的青春岁月。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我们曾用卓越智慧和勤劳双手为国家安全筑起巍巍“地下长城”。酒杯盛满昨天的故事,乐曲抒发此刻的衷肠。我们为真诚的战友之情而来,为22年这难得的聚首而歌,为明天的美好祝福而唱。

  更难忘的是青总工精心安排的另一场战友的聚会。这是一个长达近50年从同一个连队走出来的战友的聚会。30多名战友相聚在部队的长剑宾馆,虽然战友中有的巳年过花甲、古稀,儿孙满堂享天伦之乐;虽然有的早已是军师级干部,建功立业事业有成;虽然有的只是一介布衣平民百姓。可战友之间是不分职务高低身份贵贱的,彼此间总有着说不完的浓浓战友情。忘不了人迹罕至的祟山峻岭中的茅草陋屋,大雪封山后的小米饭、煮黄豆、南瓜汤;忘不了深山开荒种菜、用铁锤敲冰震鱼,扑灭山火、抢险救灾;忘不了吃大锅饭、睡大统铺?,地层深处施工的日日夜夜。回忆安装我国第一个原子弹试爆塔架、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塔架、构筑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阵地的峥嵘岁月,用汗水、青春和忠诚去铸造那撑起大国地位和尊严的“国宝”工程。战友郝会录酷爱书法,潜心苦练,创造八笔、十笔齐书,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这次还专门为老战友们表演他的书法绝技,并当场挥毫拨墨六笔同书“深山铸剑战友情深”的条幅赠我。许多锁在心底的尘封往事,战友之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人生才如此厚重。回首匆忙的人生旅程,大家都表达着对戎马生涯的深深眷恋。

  谁说人情如纸,战友情谊重如泰山;谁说世事如棋,友谊与青春常驻。原接替我担任一团团长的韩延发、被二炮授予“焊接大王”荣誉称号的高级专业士官孙金波、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 潘涛礼工程师,还有雷三三、叶心学、况洪恩、罗增礼…等战友都到长剑宾馆看我,青光洲和刘孝祥大校自始自终陪我们游览洛阳城,令我十分感动。

  22年后回访军营,战友相聚在洛阳,互诉衷肠真乃不虚此行。战友一世相牵,是同甘共苦的患难兄弟。战友是缘,它胜过名誉、地位和金钱。忆往昔,说现在,谈未来,话家事国事天下事,感悟人间百味,其情浓浓,其谊深深,其乐融融。战友情呵,是一壶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香越醇。战友之情,一生难忘!


  归客不识新洛阳

  洛阳,地处古洛水北峰而得名。洛阳城,立河洛之间,北据邙山,南望伊阙,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是我国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古城,从夏朝开始,先后有13个王朝105位帝王在洛阳建国立邦。洛阳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1529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洛阳,是我的第二故乡。1979年2月,我从皖南山区施工一线连队调进总队司令部作训科任参谋而结缘洛阳。在洛阳6年,参加过援建市无轨电车工程的施工,在大街上扫过雪,在火车站执过勤。尤其是1982年8月参加洛阳市百年未遇的洪灾抢险,还有幸被洛阳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我记忆中的洛阳城,干旱、风大、灰尘多;没有多少高层建筑,道路纵横交错,街巷交织如网,路路相通,街街连交,初步老城,如入迷宫,洛阳城故有“9街18巷72胡同”之称。1653615615338617.jpg

  下宁洛高速进入洛阳市区,映入眼帘的碧波荡漾的湖泊美景令我眼前一亮。1984年,我妻子随军后曾在洛阳511厂工作了三年,竟也不识洛阳城,怀疑到错了地方。陪同参观的刘孝祥大校向我们介绍:“这些年来,洛阳市政府把水作为城市灵魂来对待,把水文化、水生态作为城市品牌和城市个性来抓,先后在洛河市区段修建了9座橡皮坝,形成宽500~1000多米、长十几公里的水面,充分展示了城市水域生态景观。”“橡皮坝造价低、省材料、施工周期短、抗震性能好、方便河道泄洪,不仅塑造了城市靓丽的风景,还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娱乐和工作环境。河道管理处在河道内投放了数万斤鲫、鲤鱼,供市民垂钓呢!在北岸大堤上先后建成了洛浦公园、上阳官、同乐园等大型公园,南岸沿大堤建成了国花园,一年四季对游人开放。龙门风景区也在伊河建起两道橡皮坝,蓄起宽300多米、长1000多米的水面。”在第二故乡洛阳,见到了只有在江南才能见得到的水乡美景,怎能不让我惊喜万分!洛河、伊河孕育了洛阳城市风情,一座充满希望的洛阳城浸润于洛河伊水之中,她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成为一颗镶嵌于中原大地的璀璨明珠。

  4月23日,一场春雨使洛阳城内的空气变得格外清爽。洗去灰尘的树木仿佛披上了嫩绿的新装,一眼望去满城尽是新绿。街道绿岛里鲜花盛开、枫叶如丹,衬以绿叶把大街打扮得绚丽多彩。徜徉在洛阳的大街小巷,我记忆中的那一条条充满沧桑岁月和见证时代变迁的古城老街、老树、老屋、老商店……不少已淡出了我的视线。具有商务、商业、休闲、居住和旅游综合功能的洛阳新区,不仅是城市空间上的转移,更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市跨越发展的大手笔。面对高楼如林、车水马龙,常令我有一种时空交错的幻觉,“千年帝都”历史长河中远去的典故与传奇仿佛还在空气中游荡。在这里,传统与时尚相互包容,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与现代街道的完美吻合,古都洛阳独特的自然风貌、浓郁的中原风情、日新月异的城市新景,处处彰显着“牡丹花城”的迷人魅力。

  我为第二故乡洛阳的巨变倍感骄傲与自豪,祝福洛阳的明天更加美好!


  释源祖庭白马寺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翻开洛阳的历史,宛若开启了一座历史宝库,佛学首传于此,玄学诞生于此,经学兴盛于此,儒学渊源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到洛阳旅游,“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那是一定要去看看的。

  1982年的夏天,我曾陪同二炮工程部的领导游览过白马寺。岁月蹉跎,时光如白驹过隙,想不到再游白马寺,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这次受邀专程从南京赶到洛阳与老战友聚会的刘洪青高工,4月24日凌晨乘火车风尘仆仆到达洛阳。这位从事研究固体导弹的专家今年75岁了,御甲后竟迷上了摄影和旅游。久别重逢,来不及述旧,即与我们一起乘一辆考斯特面包车前往白马寺游览。天下着蒙蒙细雨,青总工说:“这雨呀,是专为刘高工接风洗尘的!”

  “释源祖庭白马寺”,陪同我们游览的刘孝祥大校向我们介绍:据史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派大臣蔡惜、秦景等12名使者出行西域,拜求佛法。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正好遇上在当地游化宣教的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得见佛经和释迎牟尼像,便邀请二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东汉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跋山涉水,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从此,在东土大地、洛河之滨、天子脚下,便有了中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在佛教界被尊称为“释源”、“ 祖庭”。1653615691502439.jpg

  暮鼓晨钟,余音袅袅,已有1900多年历史的白马寺,位于洛阳东郊。从二广高速下白马寺收费站,东行10公里就到了。北依邙山、南临洛河的白马寺,环绕在苍松翠柏之中。白马寺的山门采用牌坊式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红色门楣的青石板上嵌着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白马寺”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匹和真马差不多大的青石圆雕马,使白马寺多了几分庄严与肃穆。据说这两匹作低头负重状的石雕马,原为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1935年重修白马寺时,才迁移至此。整个寺庙坐北朝南,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百余间殿堂成比较典型的汉地佛寺纵轴式布局,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五层大殿,坐落在南北向的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所谓夹纻干漆造像之法,即是先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裹裱,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夹纻干漆造像,历史悠久,盛于隋唐,宋后则渐渐失传,存世造像极为罕见,故弥足珍贵。园内苍松古柏,蓊蓊郁郁。红墙碧瓦的殿堂,气象庄严。盛开的白牡丹弥漫着清幽的芳香,更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在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四方形密檐式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古寺、古塔、古松、古桥、古泉、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吸引了众多香客来此求佛拜菩萨。大雄宝殿前的焚香炉烟雾袅袅,烧香拜佛的人特别的多。虽然这时飘飘洒洒的春雨,已由毛毛细雨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但香客们仍然撑着花花绿绿的雨伞,一个挨着一个的敬香祈福。大殿内击磬撞钟诵佛声悠扬飘荡,听之使人心旷神怡。在香火缭绕中,让你感受到寺院的庄重与神圣,感受善男信女的虔诚。看着那些饱含真诚、敬仰和期盼的眼神,内心不由得多了一份感动。

  当我走出白马寺,回望白马寺山门,泱泱汉风似乎扑面而来。从山门中曾走过无数善男信女,走过无数僧众,也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使我想起“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的诗句。是呵,暮鼓晨钟敲响千年的梦幻。我蓦地想起了两个字:“信仰”,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支持着人们生活,催促着人们奋斗,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国家牡丹园中赏牡丹

  牡丹,是春天灿烂的笑脸。四月的洛阳,满城无处不飞花。在姹紫嫣红的公园,在城区广场、街头绿地,随处可见“花中之王”的美姿。满城次第开放的牡丹,千姿百态,花香满城。

  洛阳作为牡丹的故乡,已有1500多年牡丹栽培史。牡丹是洛阳人最深厚的情结,它既是历史的风水,又是生命和文化的传承。在我的印象中,30年前王城公园的牡丹最为出名,但品种只有一百来个。我曾和战友们假日逛王城公园,一睹牡丹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那牡丹花沁人肺腑的清香,一直留在记忆的深处。1653615725164940.jpg

  4月24日下午,部队安排刘孝祥大校陪我们去国家牡丹园观赏牡丹。据介绍,国家牡丹园位于洛阳市邙山中沟西,占地面积700亩,有牡丹园艺品种600余个,野生品种6个,培育新品种72个,数量50余万株;引进国外园艺品种100余个,数量5万株。国家牡丹园年繁殖九大色系,品种齐全、花大色艳的优质商品牡丹30万株,已成为野生牡丹引种驯化、新品种培育和商品牡丹繁殖的国内最大生产基地。

  天下着蒙蒙细雨。从连霍高速下洛阳西,过第二个转盘往西1500米,即到达国家牡丹园了。国家牡丹园,分南园和北园。下车后,我们撑着雨伞先逛北园,尔后过天桥再逛南园。园内建有古色古香的亭榭楼阁、绿荫长廊,各类雕塑十余座;人工瀑布、小溪为园区增添了动态之美;牡丹文化石刻长廊,讲述了牡丹的起源、兴衰、发展的历史。国家牡丹园,已成为洛阳牡丹花会最主要的观光景点。尽管下着雨,但园内盛开的姹紫嫣红的各色牡丹花仍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红色的牡丹有“洛阳红”、“ 太阳”、“红莲”、“旭红”、“玫红争艳”、“红宝石”、“西江锦”、“鲁荷红”,黑色的牡丹有“冠世墨玉”、“黑海撒金”,白色的牡丹有“凤丹”、“玉版白”,黄色的牡丹有“金玉良缘”、“姚黄”、“金玉交章”,紫色的牡丹有“紫香秀色”、“紫莲”,粉色的牡丹有“淑女装”、“粉荷花”、“粉莲”,绿色的牡丹有“豆绿”,复色的牡丹有“二乔”…… 这里的牡丹花朵硕大,色泽艳丽,香气浓郁,充分展示了牡丹之美、牡丹之清、牡丹之幽, 让你尽情地领略牡丹雍容华贵和国色天香的独特风韵。牡丹花树四周弥漫着清幽幽的香气,那可是沁人肺腑的淡淡的清香。

  在雨中漫步,置身于牡丹花海,吸吮着牡丹花树散发出的清幽幽的香气,看蒙蒙细雨从空中漂落在摩肩擦踵的游客花花绿绿的雨伞上,使我恍惚回到了烟雨江南!越过天桥由北园逛到南园,我沿着700米长的木栈道,穿梭于牡丹丛中,近距离地欣赏牡丹,不停地摁下手中相机的快门,拍摄了上百幅千姿百态的牡丹图片。当柔柔的雨丝顺着雨伞串成珠儿似的洒落,淅淅沥沥地落在烟雨蒙蒙中,我微醉在这国家牡丹园。

  清幽幽的牡丹芬香,伴着绵绵潇潇的丝丝春雨浇灌着我的思绪,但再也寻不到30年前我曾经的足迹,莫名的感怀陷入无边的忧思和惆怅。在如烟似梦的牡丹花丛中,我的思绪忽远忽近、忽深忽浅地蔓延着……


  再游少林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化产品非常贫乏,电视尚未普及,更谈不上网络、KTV、DVD了,看电影则成了部队官兵主要的娱乐方式。记得1982年秋,香港拍摄了一部名震中外的电影《少林寺》,让我第一次从银幕上见识了少林寺。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创建于公元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的少林寺,座落在嵩山腹地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的茂密丛林中。据传,少林寺是中国禅宗初祖印度高僧达摩面壁九年之地。在唐朝初期,少林寺十三棍僧救过秦王李世民,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少林寺。唐代以后僧徒在此讲经习武,佛教文化在中国广为传播,少林武术成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少林寺以禅宗和武术称雄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国务院1983年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也就是在这年的秋天,我曾陪同北京来的客人慕名拜访过少林寺。那时的少林寺香火不旺,游客稀稀落落。车辆可直接开到寺庙的大殿门前,游客可以走进塔林深处近距离观看砖塔。那次到少林寺,看到的是残破的庙宇和几个同庙宇一样风烛残年的和尚。电影《少林寺》中力敌万钧、飞檐走壁的绝世武功,只封存在被人遗忘的典籍里,飘散在岁月的尘灰中。但寺内清幽秀美的园林景色,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月25日,春意盎然,阳光明媚。我们一行9人沿郑少洛高速公路驱车前往少林寺。29年前,从登封到少林寺的路全是土路,现在则是高速公路,真是今非昔比。车刚到少林寺景区,就远远地望见景区大门右侧有一尊李连杰练武的高大雕像。据导游介绍,这是为了纪念电影《少林寺》和李连杰为少林寺带来的巨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而立的。因为有了电影《少林寺》,人们认识了少林寺;因为有了少林寺,当初的登封县改成了登封市。现在与少林寺题材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经久不衰,多少反映了现代人对少林精神的喜爱。1653615802133665.jpg

  少林寺的门票可不便宜,29年前一张门票只要几毛钱,现在一张门票卖到100元了。游客的车辆已不能直接开到少林寺庙的山门前了,进入景区,每人还得花20元钱乘坐景区的代步电瓶车或小型面包车才能到达少林寺的山门。从检票口入内,只见少林寺东侧塔沟武校的数千名学生,正在教练的指导下练功。据导游介绍,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央视春晚露面的塔沟武校号称世界第一武校,仅在校学生就多达1.8万人。塔沟武校成立30多年来,在国际、国内重要武术比赛中获得奖牌5784枚,其中金牌2831枚。而类似的武校在登封至少有五六十家。铮铮少林,威名远扬,以其精湛的功夫和玄秘的禅宗吸引着四方豪杰,连韩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家的洋弟子也慕名来此学武。少林寺还成立了武僧团去国外巡回表演,已经出访了七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少林文化成了中华佛教禅宗文化的独特意象,也成了中华武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我们在排队等待景区代步电瓶车的间隙,抢拍了几十张武校学生练武的镜头,成了意外的收获。

  排队等了10多分钟,好不容易才挤上景区代步电瓶车。只见群峰荟萃,古树参天。一条小溪河,潺潺流水绕寺而过,河里布满了千姿百态、嶙峋多姿的巨石。少林寺山门门额上悬挂的“少林寺”匾额,据说是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山门后大甬道和东西小马道旁立有碑碣数十通,称为少林寺碑林。少林寺现存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被毁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已修葺一新。

  少林寺的千佛殿内供毗卢佛铜像,因此亦叫毗卢殿。殿内铺有四方砖头的地面上有几十个陷坑,这是昔日少林武僧练功发力留下的痕迹。脚坑分布方圆不大,呈一条线状,这是僧人刻苦练功的见证,体现了少林拳 “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特点。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约300多平方米。千佛殿东侧的白衣殿,三面墙绘有少林拳谱壁画,壁画长约20米,生动地描绘了少林寺武僧练拳习武的情景。

  在少林寺西约300米处的山脚下,即是庄严、肃穆、宁静、寂寞的塔林。这是唐朝以来少林寺历代住持僧的墓地,有250余座砖塔,是我国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大都有雕刻和题记。塔林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也许是出于对文物保护的原因,如今塔林的四周已用木栅栏围了起来,游客已不能随便进入塔林了。

  少林寺,以其秀丽的风光和厚重的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南拳北腿少林棍,保家卫国强自身;崇文尚武少林人,爱国护教少林魂。不争和合少林心,止恶扬善少林根;以德服人消贪瞋,后发制人少林门。尊长爱幼孝双亲,守法持戒做良民;禅武为媒弘佛法,少林弟子正精神。”我想,这流传千古的少林寺《门风堂规》,也许正是少林寺几经劫难、长兴不衰的秘诀。

  芳年逝水,弹指一挥间。当我回首今非昔比的少林寺,面对着操南腔北调摩肩接踵的游人,耳边充斥小商小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让我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29年前少林寺的落寞寺庙尽管破旧,但还算清静。如今成了旅游胜地的少林寺,再也找寻不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幽深意境了。


  重游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龙门山与香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朝建都洛阳,宫南门正对着伊阙,因隋炀帝自喻“真龙天子”,从而开始把“伊阙”改称“龙门”。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我国“四大石窟”的龙门石窟,早在1961年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留下“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赞誉。

  龙门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南北长1000多米,拥有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块,造像10万余尊,集中体现了我国先人们高超的艺术造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1653615865401830.jpg

  26年前,在我举家全迁调离洛阳远赴千里之外的深山老林施工时,我曾带6岁的儿子薛森游龙门石窟,而今天则是陪妻子和4岁的孙女润春重游龙门石窟。记得当年的公交车可直接开到龙门大桥高大的桥孔洞进入景区,而现在的游客和自驾游的车辆太多,需要在远离龙门大桥很远的停车场下车,尔后乘坐电动车或步行约15分钟才能进入景区。4月25日,雨后天晴,春风佛面。漫步在伊水河畔,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在对面青山重绿叠翠中若隐若现。秀美的伊河波光潋滟,岸边垂柳枝叶婆娑摇曳生姿。此情此景,令人神清气爽、心胸和畅,一扫连日来旅途之劳顿。

  伊河两岸山岩峭壁上布满密如蜂房的石窟,其中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魏宇洞、皇甫公窟等北魏时期的洞窟,窟龛造像内容十分丰富。奉先寺、潜溪寺、万佛洞、高平郡王洞等唐代窟龛造像则显得高贵堂皇,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给我印象最深的,当数奉先寺石窟中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佛像。远远仰望,只见石窟正中庄严典雅的卢舍那大佛面部丰满圆润,浓密的螺形发髻盘在头顶,身着通肩式袈裟,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眉若弯月,鼻梁高直,嘴角微翘,双目俯视,用“迷人的微笑”表达着对祈求人生幸福的芸芸众生的关切。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和善开朗。身披铠甲、手持宝塔、足踏夜叉的天王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栩栩如生。洛阳石窟的佛像造型千姿百态,大小不一。莲花洞中的佛像最小的只有2厘米,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而奉先寺内的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仅头高达4米,耳朵就有1.9米长,其雕刻之精湛,气势之磅礴,勘称鬼斧神工。洛阳龙门的每一处石窟,都令人驻足流连、叹为观止。

  莫道岁月催人老,年逾花甲游龙门。山道上游客如织,导游的讲解声此起彼伏。摩肩接踵的游人徜徉在青山绿水间,感受着“千年帝都”厚重的佛教文化。沿着岩壁一路行来,我已汗流浃背。登奉先寺,依山搭建供游人观赏的几十级台阶很陡,抬头仰望,俯首攀登。4岁的孙女竟然不要抱着,牵着我的手拾阶而上,令游人赞叹。

  青山依旧在,伊河水长流。令人叹息的是,作为佛教艺术宝库的龙门石窟,历经1500多年的风雨沧桑,由于岩体构造等地质原因使部分洞窟和雕刻品风化、崩塌和脱落,加之历朝历代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盗凿劫掠,很多石窟里面的石刻已面目全非,仅剩下一小部分向世人诉说着那苍凉的历史。龙门石窟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是古代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祈求意愿的物质折射,也是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精神追求的体现,它既见证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演变,也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还给今人带来无限的遐想,我也再一次被先民的勤劳和智慧所深深折服。


  小浪底的大河之舞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奔腾而下的黄河,在河南济源挣脱最后一个峡谷,奔向辽阔的华北大平原。而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就兴建在这里。小浪底,原为黄河南岸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山村,由于枢纽工程的修建而闻名中外。小浪底工程,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那是因为小浪底工程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那是因为我原所在的团队官兵参与了小浪底工程的建设;那是因为我的老领导青总工曾在小浪底工程上干了两年,他常常在电话里与远隔千里之外的我聊起小浪底,小浪底早已令我心驰神往。这次洛阳的寻梦之旅,又怎能不去一睹小浪底的大河之舞呢!

  4月27日晨,我们乘坐一辆考斯特面包车前往小浪底。一路上,青总工侃侃而谈。小浪底工程,位于河南孟津县境内,它是一项集防洪、防涝、减淤、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特大型控制性工程,总投资420亿元人民币。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15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1997年10月28日成功实现截流,2000年初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竣工。它的建成,不仅锁住了几千年桀骜不驯的黄龙,还成了一道靓丽的旅游景观。

  从洛阳市向北行驶40多公里,就到达小浪底风景区了。举目远眺,烟波浩淼的小浪底水库碧波荡漾的水面泛起点点涟漪,阳光洒在水面上闪烁着一片碎金。位于晋豫黄河峡谷中的小浪底水库,296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中河湖港汊纵横、千岛星罗棋布。高峡平湖,山水一色,青山绿水,山水交融,水光潋滟,风光旖旎,俨然一派江南湖光山色的恬淡风光。这里无都市之喧嚣、无尘世之烦扰,被称之为“北方千岛湖”、“中原北戴河”,倒是一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我们来到小浪底大坝的观景台上。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长1667米、高160米的粘土斜心墙堆石坝是小浪底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大坝不仅拦截了上游几十亿吨的泥沙,还通过排沙将下游数亿吨的泥沙冲入大海。180万千瓦地下发电厂房、巍峨的进水塔、壮观的出水口、在不足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纵横交错的108条洞群等,使小浪底具备了防洪、防凌、发电、排沙等多项功能。大坝两旁有6个泄水闸,每个闸门重480吨。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调水调沙,当打开泄水闸的那一刻,洪水咆哮着从几十米高的泄洪闸喷射而出,带着呼啸的风声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如黄龙腾空而起,如玉龙从天而降,形成浪底云烟,惊涛拍岸。其磅礴之气势,惊心动魄,叹为观止!那时,风中、雾中、水里、地上,全都有黄河的影子。站在观景台上,就是穿着雨衣打着雨伞也会染上一身黄泥浆。

  我们这次造访小浪底,恰恰不是调水调沙的季节,无缘一睹“咆哮的黄河”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气势和6条“巨龙腾飞”的壮景,颇感遗撼。走进小浪底坝堤公园,小浪底大坝红褐色的斜心墙上“小浪底”三个白色的大字映入眼帘,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每个字有300平方米。走在连接黄河南北两岸长1000米、宽3米的铁索桥上,桥面随着铁索左摇右摆,晃晃悠悠的令游人惊呼,真是让你心惊给你刺激。孙女润春一点都不胆怯,竟一个人往前跑,真让我提心吊胆捏了一把汗。站在桥上向西边望去,远处即是大坝的泄洪口和导流孔。脚下是清澈的黄河水,清清的蓝蓝的静静地流淌着,黄河显得是那样安详静美,真让人怀疑这就是我印象中裹着黄泥咆哮而来的黄河?这就是滚滚东去的“一碗水半碗沙”的黄河水?一度肆意奔泻的黄河,它不得不服从于人类的科学之手,以清净、温柔的慈祥姿态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中发挥着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的巨大作用,哺育和守护着它挚爱的黄河儿女。如今,以调水调沙为代表的治理黄河的新理念,使几千年来人水和谐的梦想正逐步成为现实。蓦然回首,我突然想起“大爱无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几句古话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