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年逾八旬的老传记作家,赵德水浑身上下少了高高在上的作家范儿,他平凡、朴实得像个邻家大哥。这位邻家大哥通过各种渠道,爬山涉水,寻访全国各地有特殊成就和人生特点的优秀人物,并把他们的精彩人生写成传记作品,以传播正能量,影响更多的读者。那些被采访者与他像个再熟悉不过的亲朋好友一样,时间长了,许多人亲切地称他“赵哥”或“赵叔”。


  大江南北,留下他采访的身影

  赵德水是河北唐县人,1960年由北京地质学校毕业参加大庆石油会战,曾任《大庆科技报》副总编,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大半生当记者、办报纸、喜欢旅游采风。退休二十多年来,他在妻子陪伴下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采写了400多位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界名人,先后出版发行了《名流之路》、《名流生涯》、《名流视点》等书。

  人们说他是传记文学大道上的“独行侠”。在大庆这座因石油而闻名于世的城市,赵德水的传记文学也呈现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蓬勃和壮美的豪情,他的人物传记在文学界引起普遍关注,形成了一种具有大庆特色的地域文化。著名军旅诗人、作家峭岩为他的“名流丛书”题词“传播情与善,点赞智与美”。诗人孙朝成撰诗题赠“成功自古起艰辛,英雄最贵本色真,天南地北留履迹,写美时代写美人”。

  在大庆这片膏腴的黑土地的文苑中,他像一棵不凋的绿树,老而弥坚,苍翠清新,耀人眼目。他醉心人物访谈,执著笔耕,以他的文学悟性和笔底才气,他雄厚的文字功力,使他创作出多部反映各种优秀人物的纪实作品,因此,他被称为大庆文坛上的“不老松”。

  赵德水的笔触直击当代优秀人物,他认为只有如实反映当代人中的先进人物才能反映整个时代的风采。已步入耄耋后的赵德水、康文夫妇退休后生活简朴,把节省的退休工资几乎倾囊投入自费采访、自费出书,为有成就、有奉献精神的中老年知名人物书写魅力人生,其目的就是为了弘扬真善美,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要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优秀人物是国家的栋梁,是民族的脊梁,采写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为他们的风骨点赞,为他们的业绩叫好,树立起全民族的精神样板,是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感的作家的使命和良心担当。认准了这样的目标,赵德水就义无反顾地走出家门,日复一日地走在采访名流的路上。


  他的笔触,力主“大众化”

  赵德水来自故乡河北唐县,他的精神基因里,除了有慷慨悲歌的元素,还注入了黑土地厚重和宽阔的品格。因此,他所有观察和记录优秀人物的作品,都带有朴素和平和的特点,也可称之为“大众化”,并为读者喜闻乐见,爱不释手。

  作为河北籍作家,赵德水每次出行均在河北停留较多时间,张庆田、阎涛、王玉西、浪波、尧山壁、蔡子谔、刘绍本、戴砚田、刘章、何理、袁学骏、梅洁、周喜俊等63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知名人物分别采访、收入五部书中。

  著名学者高莽先生接受过赵德水采访,并应邀题词“人生就是行走,人生就是感动”。赵德水以此鞭策、激励自己。赵德水夫妇之所以能坚持这样做,和他们“甘苦访名流,友情满胸怀”的精神境界是分不开的。他们夫妇的行为得到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支持与关心,也受到文学界广泛好评。

  2002年,刚刚退休的赵德水,决定放弃所有社会工作,专心致志去做一件自己喜欢又做得来的事。他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10年内读100部文学精品著作,采访一些文学和新闻界有成就的人物,争取出版100万字左右的3本书。有谁想到,就是这个“不成文的小计划”,开启了他退休生活崭新的篇章。

  这个计划实行之初,他就立足于自身条件,包括一应花费要量入为出。他这么做,不是因为他富有,而是不想炒作或增加别人的负担。他征得夫人同意,决定把老两口积攒的退休金全部拿出来,作为采访和出书的经费。他的夫人康文夫唱妇随,虽身体不好,常年随丈夫外出,陪伴在侧,除帮他打字,还经常写一些“后记”来记叙他们采访中的种种经历。这让我们在体会他们夫妇种种甘苦的同时,也对老作家的万丈豪情心生感佩。

  凭着这份执著和热情,赵德水的采访由近及远、由小人物到大人物,采访的范围也像滚雪球一样扩大开来。粗粗计算一下,经他采访的人物,涉及了政界、军界、经济界、科技界、文艺界、新闻界、教育界、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领域。仅以文艺界为例,就涵盖了全国人大代表、作家、体育明星、诗人、书画家、翻译家、著名演员等很多“行当”。

  年轻的女作家海男称赞“赵德水先生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使者,苍茫的人生,轮转的天宇间荡漾着他真挚良善的声音!”赵德水听后莞尔一笑。他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我之所以敢于从采访小人物到采访大人物,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凭我真诚谦逊的态度,获得老同志的好感,愿意帮我搭桥介绍人物;第二,凭我文章写得真实感人,越来越多的人会喜欢阅读。”


  桑榆未晚,在于对崇高的追寻

  采写各界优秀人物是一个庞大系统的文学工程,而一位年逾耄耋的长者却以一己之力从此筚路蓝缕、孜孜以求。截至他最近出的这本《名流视点》,重复的不算,采访的人物已达360多位;工作量不说,十几位受访者都已经先后辞世,这让他的文章变得更有价值,也从一个侧面显现了他创作的意义。经过赵德水的不懈努力,他在纪实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前些年,他曾两次应邀前往延安采访。第二次采访完成后,他共撰写了40位延安人物,并将访谈文章结集为《延安精神延安人》一书出版,得到了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赵德水很喜欢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他情愿以传播“美德”为己任。他不止一次地说:“我愿意以自己认识或经过采访了解的情况,多多向社会介绍一些党培养的人物,从不同战线反映时代的光辉……”谈到自己采访的对象,他的要求是,“有追求、有成就”、“为人真诚、正直”、“人生经历比较曲折有故事”等。他还说:“选择对象时重名人而不轻视小人物,我相信‘非凡始于平凡,大才始于大志’的格言,立志并努力实践着,一定会有所成就被认可的”。

  秉持这样的标准,各种被采访对象,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特色、有亮点、有成就者,都成为他的采访对象。他怀着崇敬之心,无数次地走近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以人物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通过各种锤炼的细节,去努力探寻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揭示人物独具的个性,介绍他们的酸甜苦辣,展示他们的成功之路。

  在对雷锋战友、军旅作家陈广生的采访中,他通过与陈广生的对话,详实地记述了作家与雷锋生前身后40余年的战友情缘。陈广生从1960年结识雷锋起,就全力投入宣传雷锋的工作,写文章、作报告几十年如一日,他不仅宣传雷锋的人生价值,身上还有许多值得人们学习的优点。但作者却聚焦于一点,就是他“只讲雷锋,不说自己”,还把这几个字作为采访文章的标题,让人印象深刻。在对著名文学翻译家、作家高莽的采访中,作者为突出高莽鲜为人知的一面,又专门采写了他对绘画的爱好。通过主人公为中外文学大师画肖像的故事,再现了他对文学事业、文学交流的热忱和建树,也间接地描绘了茅盾、巴金等大师的真实生活情态和谦虚待人的风度。而高莽则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写成书法条幅回赠激励他。

  与赵德水的为人一样,他的文风也朴实流畅,行文徐缓,波澜不惊,对话娓娓道来,绝少渲染夸饰。读之,像汩汩的清流沁入心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来这源头,应是人物们千姿百态的生活,却也离不开赵德水内心的平静与恬淡。是他为名人和准名人们的多彩人生写上了骄人的一笔,为广大读者展开了一幅幅名流人物的时代画卷。

  从64岁到84岁这20年,赵德水没有虚度。诚如黑龙江作协原主席冯建福在一次德水出征前的赠言“将为人民服务化作自己的精神追求,是德水先生幸福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继《人物与往事》《走进名人》《魅力人生》《名流生涯》《名流之路》《延安精神延安人》等书之后,又出版了《名流备忘录》《名流视点》(两册)。至此,“名流系列”丛书告一段落。这些作品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在朋友眼中,就像那天边一片片璀璨的云锦,余霞满天,壮美无限。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