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十年(1982-1991):荣辱跌宕,上下求索

 

1982年,是我正式业余自学国画的第十个年头。我写了一篇《业余学画十年》的总结,参加《人物》杂志征文刊于当年第4期。由此引起连锁反应:先后被收入《青春的火花》《我的自学道路》二书出版;《中国日报》(英文)循此文派记者来采访后发表了《边工作,边绘画》长文。这是关于我自学国画“事迹”的最初见诸于报刊,可谓“荣极一时”。

但也就是从1982年开始,人生遭遇变故:当年秋家庭生活 “后院起火”,此后整整6年不得安宁,耻辱、愤怒、痛心、孤寂,常使我心如刀绞,终夜难寐,第二天却还要人前强作欢笑,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个人原本强壮的身体自1985年夏后,两场大病,三次住院,备尝病痛之苦,几乎瘫痪,几近辞世,几欲泪写遗书;本职工作方面,1983年被提为宣传处副处长(以副代正),1985年颈椎手术愈后升为处长,1987年患严重甲亢病后因曾得罪过直接领导,被以生病为由免去处长职务不算,还面临更为难堪的处境,甚至我都做过“病退”的打算……

 

人生低谷中的自强

短短几年间,人生最至关重要的身体、家庭、工作三个方面的打击一下子同时降落在我这个此前应该说都是一帆风顺的人的头上,不能说对我的文艺创作没有影响,但我生性不甘沉沦、人后,即使在我人生最低谷时我也没有放弃,有时反而想通过笔下的文字、图画来排愤、解忧、溶苦,也以此来证明个人的自信、自励、自强!因而,在这十年中依然有不少作品问世。1653202318115781.jpg美术创作基本延续“红色美术”画风,后期有些改变。1982年8月,《哨兵之歌》组画6幅参加“庆祝建军55周年全国美展”(军事博物馆)。1983年6月,《铁壁雄关》参加“今日北京”美展(中国美术馆)。1985年3月,《西山红叶映碧云》参加北京市“新春国画展”(中国美术馆)。1986年8月,《漫漫长征路》组画20幅及《铁壁雄关》、《峡江秋艳》、《故乡新塔》(版画)参加“总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其中《漫漫长征路》组画获该展金奖和总参第一届文艺奖创作奖。1987年7月,《巍巍法卡立南疆》和《曹雪芹故居》分别参加北京“大好河山”美展和“北京风情”美展(中国美术馆)。1990年8月,《观瀑图》、《望长城》、《大江名寨》等6幅作品参加英国中华饮食业总商会在伦敦举办的“中国名家书画拍卖”。1990年11月,《天然图画系列之一·江南》组画4幅及《天上玉屏》参加总参第12届美术作品展览(军事博物馆)。1991年9月,《永世长存》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珍藏书画展”并为纪念堂收藏(毛主席纪念堂)。1653202237276221.jpg诗文创作呈现多面开花局面:(1)1982年儿童节儿子想表演个相声,但找不到合适脚本,我说,我给你写吧,于是儿童相声《你会吃饭吗?》很快出炉,后寄辽宁《新少年》杂志,没想到竟获该刊暑期征文二等奖,并由此引来连连约稿;(2)1985年颈椎手术后赴杭州疗养期间,画了一些写生,也搜集了一些素材,归京后写出“天堂仿古木”系列散文,并配古树写生稿,后在《中国旅游报》连续发表;(3)1986年任宣传处长期间,积极开展多种多样宣传文化活动,广受欢迎与好评,据此总结撰文《不断出新,才有活力》,获总参群众文化工作理论征文二等奖,并被通报在总参机关推广;(4)为给我军历代英勇机智的侦察兵立传,1986年至1987年,编写侦察兵故事小说8篇,与人合著出版《神兵》上下册,获全军首届图书优秀奖;(5)1987年春,以武官作家曹彭龄事迹为素材,创作报告文学《武官、作家、士兵》,获总参第二届新长征文学奖创作奖,据此改写的通讯报道《笔耕异域,情寄天涯》发表于《文艺报》,获总参第二届好新闻三等奖;(6)1987年初冬甲亢病后赴青岛疗养期间,创作中篇小说《庙会》(7万余字),初稿已成,但终未整理成篇;(7)随着电视专题片兴起,为部属单位编写多部拍摄脚本,其中表现本部幼儿园的《绿色的期冀》(与人合作)在中央电视台播放,1989年获首届总参文艺奖创作奖;(8)为配合在全部同志(特别是涉外人员)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1990年编著出版了故事集《中华正气歌》(执行主编并插图)《耻辱柱》(合编)二书。1653202122265506.jpg与此同时,还在一些方面作了开拓:(1)1983年被提拔为宣传处副处长后,力主创刊了本部内部小报《机关动态》,自任主编、组稿、插图、排版,不定期出刊,大受欢迎,为《解放军报》报道;(2)1987年2月任宣传处长时,亲自采访、撰稿,11日在《解放军报》首次公开报道了我国驻外使馆武官队伍派出情况,次日为《人民日报》转载;(3)进入设计领域,为书刊出版物设计封面、题图、尾花,为单位设计出入证、工资袋、停车证、多种徽标等;(4)多次参与组织、制作内部业务展览,1991年2月因出色主持、设计并组织实施供中央军委主要领导参观的建部40周年大型展览而荣立了个人三等功。

 

愿向山川觅画魂

我爱大自然,总觉得天然图画是最美的,因此始终把“师造化,求真情”作为山水画创作的真谛。以前很少有机会外出写生,因而“常苦院舍无峰壑”。这十年中,我利用各种机会,多次出游,足迹遍及东南部大半个中国,而且一入山野便沉醉其间:1985年4月,利用出差假日赴无锡,写下太湖及周边风光,在鼋头渚不觉日暮,差点儿没赶上末班归车;此后不久,在广州六榕寺花塔写生,不知人已下班,被锁在塔上高层,高声呼喊才叫回了就要回家的工作人员;同年11月,利用术后疗养、锻炼之机,以西湖为中心,踏遍杭州山山水水,画下“天堂”风光与古木;1987年四五月间,难得获总参批准的采风假,赴南京、登黄山、上西樵、下海南、游桂林、走边关、到重庆、揽三峡……一个多月的风雨独行,写生多多、拍照多多,却也因餐饮休憩无序和劳苦过度而致病;同年11月,利用医后休养之机在青岛、崂山写生;1990年8月,在单位组织度假期间,游遍烟台、威海、蓬莱。1653202088444001.jpg每次出游,我都带着自制的写生册页,它折叠起来大不盈掌,装在口袋儿里随时可以取出对景速写,极为方便,而一展开来可以无限接长。那年漓江游,船行一路,写生一路,沿江百里山水胜景,尽收于掌中四五米长的写生画卷之中。每次出游归来,我都带回一叠叠写生册页,分类保存,成为创作的不竭之源。

写生时,我是对景实写,为的是留下山川的自然风貌。但创作时并不完全照景实搬,而是从中概括、凝练、诗化、再构思,直至在心中真正形成一个画境之后才动笔(我是不打草稿儿的),将那已经变成心中图画的天然图画,再变成纸上图画。我的大部分面世作品都是在写生稿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大胆变革辟新径

本来第一次大病后曾刻“耐得寂寞,勿忘危时”于自制镇纸之上,第二次病后书写古篆“清心”二字挂于室内,以此自我安慰与警示。但这 “耐得寂寞”和“清心”却是那么地难以做到。伴着个人对家庭、身体、工作诸方面的苦苦思索,我也开始了对业余创作、特别是对绘画艺术创作的上下求索:总想拉大与他人作品的距离,尽量发扬自己独特的东西,逐步形成个人鲜明的风格。

这个念头早在1981年前后创作《山河颂》组画时后期已有;大胆变革、另辟新径的初步实施是在1984年秋应北京国际战略学会之邀,创作大幅国画《铁壁雄关》《峡江秋艳》之时;初具规模是1986年夏天创作的20幅组画《漫漫长征路》;比较得心应手、日臻成熟是在1990年之后。那时:我已家庭重建,妻贤子优,生活安定;个人身体状况,已经完全康复;工作方面因据理力争和“那个领导”调走也有了新的安排,回归业务队伍,任武官专职干部;绘画上,经过多年探索而引起的创作冲动也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从1991年春开始进入了业余美术创作的又一个新的兴盛时期,创作题材也逐渐有了变化。

 

“江南系列”的 诞生与成长

在此之前,我的美术创作以“红色美术”为主。这虽有时代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从心里愿意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歌颂伟大中国共产党、歌颂伟大的祖国和人民。“画笔勤挥永歌唱,小花开进百花园”,是我的追求!但是,画着画着,自觉个人山水画题材应该有个基地,以便形成自家风貌。于是,由“红色美术”为主转向了以“江南系列”为主。

我的大学生活是在古都南京中华门外远郊区的一所军校里度过的。校园四周好一派江南水乡风光,给我这个北方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1980年后,我又多次赴江南采风写生,江南之美再次给我日益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创作冲动。我不能无动于衷了,下决心要把它们摄入我的国画作品。1991年当找到了表现锦绣江南的笔墨技法后,过去的生活积淀便如泉涌,鼓舞着我写下一幅幅水乡图画。“江南系列”便这样诞生与成长起来,积累起第一批比较完整的可供举办个人画展的作品。


 (未完待续)


编者注:

作者:张建明,号清官店人,1945年生于河北束鹿县(现辛集市)。中国驻外大使馆原武官,大校军衔。三等功荣立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首届“榜样战友”。

自幼喜文。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出版近百万字诗文作品和在国内外展出、发表、出版千余幅书画、摄影作品,并均有多件作品获奖。

个人创作实践和艺术成就为《人物》(1982)《中国日报》(英文·1983)《中国旅游报》(1991)《美术向导》(1993)《解放军报》(1996、2005)《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喜剧世界》(1996)《中国艺术报》(2005)《羲之书画报》(2005)、新华社(2005)、尼泊尔国家日报《新兴尼泊尔》(英文·2002、 2005)《拉吉达尼》(尼泊尔文· 2005)《艺术市场》(2019)《新老年》(2019)等国内外数十家媒体推介,并被收入多部大型名人辞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