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琅琊山,是在初中语文课本里的那篇散文《醉翁亭记》中。“环滁皆 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对琅琊山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辄为之神往。

       说来也巧,1973年夏天,在《安徽日报》社编辑部学习的我,随农村组丁编辑到全椒、天长采访,路过滁州有幸到心往神驰的琅琊山访古探幽。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我们从合肥出发到达滁州,130多公里路程乘公共汽车竟用了3个多小时。琅琊山位于滁州城西南约5公里处的群山之中,古称摩陀岭。相传西晋时琅琊王司马佩率兵伐吴,曾驻跸于此。东晋元帝司马睿在称帝前也是琅琊王,曾在此避乱,故后人将摩陀岭改名为琅琊山。

       进入琅琊山区,只见林木葱郁,花丛茂密,山泉潺潺,犹进清凉世界,令人顿感凉爽快意。一道清澈的泉水从石缝里流出沿山而下,叮咚作响。《醉翁亭记》中的酿泉,泉眼分左右两泉。据说两泉500年相“让”一次,故酿泉又名“让泉”。用手捧饮,顿觉甘甜清冽。

       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醉翁亭,初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当时,欧阳修因在朝得罪了左丞相等一伙奸党,被贬至滁州任太守。琅琊寺住持智仙同情欧阳修的境遇,尤钦佩他的文才,特修筑一亭供太守歇脚、喝茶、饮酒。醉翁亭吻兽伏脊,飞檐翘角,具有江南亭台特色。16根柱子分立四周,亭内框门格花浮刻花纹装饰,檐下有古代故事的硬木透雕。欧阳修时年仅四十,“自号曰醉翁”,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醉翁亭成为与北京先农坛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浙江杭州的湖心亭齐名的“中国四大名亭”。

        亭东山坡一巨石上刻有南宋篆书“醉翁亭”三个大字,碑石斜卧,宛然似呈醉态。亭西为宝宋斋,内藏苏东坡书《醉翁亭记》碑石,后人视其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亭西侧有一株古梅,相传为欧阳修所植。原梅早已枯死,此株补植于明嘉靖年间,距今也已有四百多年了,仍以“欧梅”称之。欧梅枝茁叶茂,花开之时,粉中带白,香气悠悠。滁州欧梅与湖北黄梅晋梅、浙江天台隋梅、云南昆明唐梅并称为“中国四大梅寿星”。

       再往西行,可见“意在亭”,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意。亭以四根栋木为柱,亭角翘起,呈飞腾之状。人工开凿的水渠弯曲绕亭,名曰“九曲流觞”,据说是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描绘的情形设计、建造的。九曲渠水来自山泉,从影香亭的方池注入,萦回往复,缓缓而流,经过九折八回,流出亭外。古人置酒杯于渠中之水,酒杯顺水而动,停在谁面前谁即取饮,并要赋诗一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不难想像,当年欧阳修与文人墨客们一边饮着醇酒,一边欣赏着琅琊美景吟诗作对,确乎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登琅琊山,还得说说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琅琊古道。琅琊古道长约1200米,条石铺成,蜿蜓于山腰,由低渐高,平坦而幽深。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匆匆过客从这里走过。出了醉翁亭沿着琅琊古道往前走,可见“深秀湖”。据说,湖名取自“望之蔚然而深秀”之意。湖水绿莹莹的,凝滞不动,宛如一方碧玉。湖心有亭,亭边一座白色的拱桥卧于湖面,与四周山色相映,湖光山色令人赏心悦目。

        沿琅琊古道逶迤而行,只见葱茏玉秀的古树之中,有一片楼台殿宇。“廊腰曼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这便是琅琊寺。琅琊寺始建于唐代大历六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琅琊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潺潺泉水绕寺而过。寺门用青石建成,壮观宏伟,高大森严,令人陡生敬畏。寺内大雄宝殿蔚为壮观,古人形容它“楼阁倚霄汉,丹碧炫岩峦”。欧阳修当年结识僧人智仙,智仙为欧公建造了醉翁亭,欧公报之以千古美文。我想,倘若欧阳修不被贬谪滁州,不遇智仙高僧,也许就不会有《醉翁亭记》这篇传世佳作了。

         琅琊古道两旁树木参天,枝叶茂盛,形成天然棚盖,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挡雨。沿着古道踏石而行,满目苍翠曲折幽深。古道的尽头是山的顶峰,“南天门”就在此处。其实“南天门”离天甚远,海拔才300多米,因其居琅琊山正南而得此名。会峰阁有3层,顶层檐角挂着24个铜铃,微风吹动便“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其声清脆悦耳。登上会峰阁顶部,极目远眺,只见长江如带,钟山如罗。鸟瞰群山,绿荫如盖,云雾缭绕,令人心旷神怡,顿生“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之感。不时传来琅琊寺院几声浑厚、悠长的钟声,余音袅袅,牵动多少游人的古韵情思。

       琅琊山,论其高,难与泰山比肩。道其景,难与黄山媲美。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琅琊山名闻四海蜚声八方,只因有一座醉翁亭;醉翁亭出名,是因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文以山丽,山以文传。是欧阳修赋予了琅琊千古的生命,是千年的文化底蕴激活了琅琊山水的灵气。

        岁月带不走美好的记忆。我翻看着40年前已经泛黄的日记,琅琊山的古道、清泉、石桥、亭阁、寺院……伴随着时光流逝在我的脑海中愈发真切,似乎又让我在喧嚣的尘世中寻觅到了一丝幽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