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在《漫游黄山仙境》中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在祖国壮美河山中的地位,我一直心生向往。很庆幸,我们挤出一个假期和朋友一同驱车前往,得以一睹黄山真颜。

       黄山历来以山险、石峻、松奇、云缥缈为游客称道。我不爱探险,没去挑战天都峰。那天爬黄山,是深秋的一个晴好天气,不见云雾。所以,我的黄山之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黄山松树。

       我们是从黄山北门坐缆车上山的。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射向大地时,我已登上了黄山的半山腰。一下缆车,目之所及就是松树,我立刻就有惊艳之感。这里的松树真多,漫山遍野,一望无边。它们是那么苍翠,翠色欲流,给这深秋的黄山增添了多少生机!其实,松树是我最熟悉的树木,因为我的家乡赣南是丘陵地带,山上处处可见松树。可以说,在数以千计的树种中,我首先认识了松树,它是伴随我长大成人,与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植物。可我只知道它易燃,是点火的好木材,除此之外,它并没在我心中留下份量。可是,当我第一眼见到黄山松,内心就被它独特的风姿所震撼。它的身躯是多么挺拔!虽然身材并不是很高大,但“浓缩是精华”,它们身姿笔直,非常精神,就像一个个英姿勃发的守卫祖国疆土的年轻战士。看见这样的松树,你一定会油然而生一股敬意。我想:大概是这恶劣的环境成就了它们。这里只有险峻的石壁,没有扎根的土壤,没有肥沃的养料,而且山高、风大、气温低。我们从家乡来穿的是短袖,到山下加了一件开衫,而上山后穿上加绒加厚的卫衣套装还冻得嘴唇发紫。许多游客穿棉袄,没带厚衣的游客竟然裹着毯子上山呢。所以,当我缩着脖子看到精神抖擞地挺立在凛冽寒风中的松树,内心的仰慕汩汩而出。就像作家陈慧瑛笔下的梅花一样:天气愈寒冷,花开得愈精神。黄山松则是环境越严酷,长得越挺直,越有精气神。仿佛在尽一切力量展示自己遏制不住的勃勃生命力。我不禁折服于它愈挫愈勇,不向恶劣环境屈服的精神。

       大概由于峭壁阻碍了黄山松一侧枝条的生长,它的枝条一律向峭壁对面的空旷处生长,伸展出一根根茂盛的枝条,就像巨人有力的臂膀。这使得黄山松的造型与众不同,有单臂维纳斯之美。此时,山风吹来,松涛阵阵,我感觉这无数的“臂膀”正在山风中挥舞呐喊:欢迎你们啊,远方的客人!

       黄山松的松针长得别致。赣南松的松针是分散的、不规则地长在松枝上。而黄山松的松针却是聚团长在一起,同时向外伸展身子,形成一朵朵别具一格的“松花”。朵朵“松花”一圈圈均匀分布在松枝上,形成一个个厚实的“蒲团”。条条松枝平稳地托着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蒲团”,让人感觉,即使坐在这些“蒲团”上,也不用担心坠落。

       因为黄山松全是长在悬崖绝壁上、石头缝隙中。导游说,它们生长的速度极慢,即使碗口粗细的松树也有七八百年,至于几千年的松树比比皆是。像黄山顶上的迎客松已有三四千年,虽然它向外伸展的枝条已有裂缝,但是依然那么平稳地向外伸展。迎客松是所有黄山松的代表,它立在高山之巅,挥舞大手欢迎八方来客。几千年来,迎客松始终处在黄山顶上的风口浪尖,却岿然不动。它看过多少人间百态、世事变迁?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有一双洞若观火的眼睛,有一个冷静睿智的大脑,面对天地间的风起浪涌,始终保持那份坚毅,那份从容,那份豁达,那份敏锐。来到黄山的游客,是一定要与迎客松合影的,你看,络绎不绝的游客正摆着各种造型等候与它在镜头前的相聚。我想:大概每个游人都想从它身上悟到些什么吧。

       郑板桥写《竹石》一诗赞美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我觉得可以套用这首诗来赞美黄山松:咬定黄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石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正是黄山松独特魅力的源泉所在。赣南松生活环境优越,有肥沃的土壤,湿润的空气,适宜的气候。因而,养成了慵懒松散的生活状态,缺乏风霜雨雪的磨练。所以主干看似粗壮,却有佝肩偻背、含胸凸肚之嫌,不够结实,缺乏精气神。几十年,几百年后,它只是成了一棵大树而已,却不是人们希望的有用之才。多么遗憾呀!

      不同的环境成就不同的树木,人才的培养也是这样,否则,怎么会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