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家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是的,我很想和高尚的人谈话,并想成为那样的人。

我在教育系统工作,简单的工作重复做,已整整三十六个年头。然而,我依旧热爱我的事业,工作中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之余我喜欢读书、随笔。当人生已跨入生命的另一个季节,在繁忙的家务过后,我仍然愿意在闲暇时刻,翻阅带着墨香的纸张,细品一个时代一群人的故事与感悟,即便有时书籍如过眼云烟一样散去,总有一些文字路过灵魂深处,刻下痕迹,不惧岁月,历久弥香。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最近我拜读了这本让人感动,催人奋进的《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这个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的励志故事,即使读上千遍也不会厌倦。

本书通过采访组对曾经和习近平一起劳动的知青和梁家河村民的采访,真实的讲述了1969年至1975年期间,年青的习近平在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的故事。书中的那段历史,再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一个高干子弟,突然从繁华的首都来到了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原坡,他们见到的是穷山僻壤的陕北,吃的是粗粮,住的是土窑,干的是又脏又累的农活,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蚊子苍蝇和跳蚤。这么艰苦的生活,这么大的落差。心里的茫然和失落可想而知。然而,就是如此艰苦的环境没有让习近平消沉,反而激发了他想做事,想改变陕北穷困的状况。

两年后,当大多数北京知青返城的时候,习近平还是留在了梁家河,而且还成了当地村民的知心人。无论是老汉还是后生,无论是娃娃还是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去。他不但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而且性格很随和,非常实在,所以大家特别喜欢跟他拉话。到了晚上,年青人喜欢到他的窑洞去串门。他常常讲北京,讲中国,讲世界,讲很多大家从没听过的事。开阔了山里人的眼界。他喜欢看书,他给乡亲们讲书里的知识,让村里的人对读书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不仅讲给村民听,他也向村民打听农村的情况,农活怎么干,庄家怎么种,村里各方面情况他都问的很细,认真学习。习近平经历着“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一个一个难关的考验,他没有被打垮,几年来他用惊人的毅力闯过了这四个难关。

他不仅爱读书也爱劳动,在书中我读到了他的勤劳善良。他对人友善,他脑子里就想着怎么能为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他在梁家河村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人断言:沼气过不了秦岭,而习近平却不相信这句话,他当了梁家河的支部书记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办沼气,梁家河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从此,他让当地老百姓过上了点灯不用蜡,烧锅不用柴的好日子。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

书中我还读到了他带领村民一起挖井的事:村民回忆说,那是一个冬天,打了很深的井才开始见水,那水冰凉刺骨,习近平下到井里,两条腿都踩在泥水里,习近平的腿冻的落下了毛病,冬天的时候就容易腿疼。听说这口井至今还在使用,读着这段文字,真的感到无比温暖和感动。

办沼气,挖水井,办铁业社,办缝纫社,办代销店,办磨坊……他带领着村民,办一件成一件,没有一件事是半途而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日子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习近平感慨的说知青生活是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

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习近平人生经历十分重要的起点。他们锻炼了生存能力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更加深入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基层农民的生存状态,这对他们的人生有着深刻影响和启迪。

七年的知青岁月,习近平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水乳交融,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他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收获到一部不著一字却可以受用终身的人生宝典。这些对他以后的成长和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艰苦的环境里仍然耕读不辍,他读书面非常的广,他很赞赏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

文中几次提到他的书真多,在这七年中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文学、政治、经济、哲学。他几乎视读书如吃饭、饮水一样必不可少。白天劳动休息时,他在田埂上看书;中午回窑洞吃饭,他边吃饭边看书;一天繁重的劳动过后,当人们都进入甜美的梦乡时,他还在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

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正处于我们国家一个特殊的时期,但在延川这个全国贫困县的贫瘠土地上,却在同时期走出了习近平等一批不甘平庸的青年。这是我们民族能够生息绵延的脊梁所在,他们在艰难困苦之中仍然顽强地寻找和实现人生的意义,男儿当自强的精神。习近平的插队的七年,植根于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把自己看着是黄土地的儿子。

拜读到这些文字,一次次的感动让我们感受到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他把群众扛在肩上,群众把他放在心里。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什么被灌输的教导,而是早在陕北七年里,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牵手共度时艰中,就油然而生,铸如血液中的信念。

一段段珍贵的记忆,一个个宝贵的财富,一段段难忘的流金岁月。我们这个国家,正是因为有了一批习近平这样的人,他们未必都是领导干部,可能是工人、农民,教师、医生,无论是不平凡的,还是平凡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热爱这个国家,愿意穷尽毕生为她而奋斗。所以,中国才会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快的发展和这么大的进步,而且有这么好的未来。

通过对此书的阅读, 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青年人只有自觉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从了解民间疾苦、真心实干那些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的平凡事情入手。把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作为自己的人生发力点和奋斗目标,始终如一,坚持到底,才能受到老百姓拥戴和信任。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的,没有“独善其身”,又怎能“兼济天下”。

大学毕业他不是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决定下沉到基层,沉至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他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继续在陕北农村就早已立下的志向,做一些更能影响老百姓命运的大事。

读着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我读到了他的平凡和伟大。朴实感人的文字,让人一次次的感动,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灵魂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我认为书中更有真善美,书中更有精气神。

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吧!你的脚下,将会有无数年人类文明在支撑,你的背后将会有无数先贤的智慧在推动,你的前方将会有无限可能被创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