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孙金波的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家境十分贫寒。1970年冬,刚满18岁的孙金波从兴化昌荣镇唐子村应征入伍。12月15日接到县人武部的入伍通知书,他才知道自己被特种兵录取了。当时谁也不清楚特种兵是干什么的,只听说特种兵的政治条件比海军还多两条,先于海军、陆军定兵,每个乡镇有5个名额。“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孙金波参军到特种兵可是轰动了全村。12月23日,在兴化海池河畔一个被称之为“21间”的县政府招待所,孙金波和119名热血青年穿上了绿色的军装,他被编入新兵队12班。12月26日,他们胸戴大红花,伴着铿锵的锣鼓,带着父老乡亲的嘱托,告别亲人期盼的目光,踏着仲冬的阳光,从兴化坐轮船直抵镇江,然后从镇江转乘东方红客轮逆江而上到达安徽省的芜湖市。12月29日,从芜湖兵站转乘用帆布盖得严严实实的大卡车,在崎岖的山道上行驶了6个多小时,颠得翻肠倒肚被拉到大山深处的一个营地,走进一个代号叫“总字352部队”的神秘之旅,由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3个月的新兵连生活,让孙金波经历和品尝了许许多多从未有过的第一次,第一次洗衣缝被、第一次手握钢枪站岗、第一次紧急集合、第一次踢正步、第一次实弹射击、第一次投掷手榴弹、第一次夜行军、第一次遇到挫折、第一次挨了批评、第一次受到表扬、第一次接受保密教育、第一次过年流下思乡的泪水……这一个又一个第一次,使他的思想变得进步,行为变得老练,性格变得豁达,意志变得坚强。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孙金波从不叫苦喊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生怕落在别人后头。每经历一个第一次,就意味着他向合格军人又迈出了一步。当时老兵们评价皮肤白皙、性格内向的孙金波做事踏实,能吃苦,是个好苗子!

  新兵训练结束后,孙金波被分配到二大队25中队6班,这是一个氩弧焊班。这时,他才知道自己所在的部队是一支功勋卓著的部队,担负着国防工程建设、作战工程保障以及非战争军事行动等重大任务。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塔架安装,到第一批战略导弹阵地、一系列重大战略工程建设……都有着这支部队参与的身影。在上个世纪下半叶,他们这支部队曾被冠以一个特殊的名字——神秘之旅。神秘,是因为不论部队挺进何方,都不能告诉亲人。神秘,是因为不论官兵在做什么,都不允许公之于众。他们隐姓埋名常年与寂寞的大山为伴,用汗水、青春和忠诚去铸造那撑起大国地位和尊严的“国宝”工程。踏进这支英雄部队的门槛,就意味选择了吃苦受累,选择了牺牲奉献。孙金波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为部队建设增光添彩!


  (二)

  这支神秘之旅担负着第二炮兵导弹阵地工程建设任务,设有风、水、电、机、焊、工艺……22个专业、72个工种。而焊工又分为电焊工、气焊工、氩弧焊工。氩弧焊是使用氩气作为保护性气体的一种焊接技术,是焊接特殊金属材料的高难活。由于是地下施工,加上坑道潮湿,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高频的电磁场和大量的臭氧和氮氧化物,对焊工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考验。上世纪70年代初,要培养一名合格的氩弧焊接技术人才相当不易。孙金波是幸运的,一入伍就作为学员苗子去学习这项技术。队长对孙金波说:“培养一名氩弧焊工就像培养一名飞行员,很难得,你一定要争气成才!”

  走上焊工岗位的孙金波,才意识到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要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焊工,就必须在理论上提升自己。他边干边学,自我加压。为了练好腕功、蹲功,他一有时间就拿着焊枪在废钢板、废钢管上不停地练习,手上都被焊弧光烤掉了一层皮。除了白天苦练,晚上还一个人钻进连队的工具房、洗澡间攻读理论书籍。躺在床上,他还会把一天的学习内容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回放,然后揣摩。就这样,平、立、横、仰各种焊接姿势被他越练越熟,初步掌握了氩弧焊接技术。他订阅了《中国有色金属》、《中国建材》等报刊杂志,邮购了180余册科技书籍,补业了初中、高中课程,还自学了《电焊技术》、《氩弧焊技术》、《金属材料学》、《热处理学》等大专教材。部队多次安排他到地方工厂去实习进修,他虚心向地方老师傅求教。在某阵地工程焊接螺纹钢支架时,要求外面用电焊进行点接,里面用直流氩弧焊来完成,他一人操作两种焊枪,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有时由于施工作业面窄小,需要侧、仰、俯三种焊接姿势交叉进行,他的脸、手、腰、腿有五处被焊渣烫伤。有一次面对三次压缩工期的某应急工程,他怕撑不住倒在作业面上,就把绳子绑到身上干,焊一天下来,他连解开绳子的力气都没了,就这样吊着睡了一晚上……靠着日积月累的勤奋和钻研,孙金波练就了一身焊接绝活,参加华东企业优秀职工焊接技术大赛,还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1652836055426918.jpg  (三)

  凭着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凭着不练出“绝招”誓不罢休的顽强毅力,孙金波终于练就了一手惊人的氩弧焊技术,一身“绝活”越来越出神入化。

  1991年秋,这是由将军、专家及技术人员观看的一次“特殊表演”,导弹弹体整形焊接。焊接手是孙金波。此时,只见他头戴焊罩,手持焊枪,来到巨大弹体前细细观察焊接部位,接着熟练地配置好电源、氩气,选好几种不同类型的焊条,戴好焊罩,操起了焊抢。“嗤--嗤--”一道刺眼的弧光闪过。随着夺目的弧光,数十个接口被孙金波天衣无缝地“绣”上了。“嗤--”焊光突然停了,人们一下子涌到被焊接的导弹旁。经专家及技术人员检查验收,无论是光洁度、稳固度、技术指标等都远远超过设计和安装要求,人们纷纷向他投去钦佩的目光

  孙金波成为了二炮部队“特殊焊接”人才,频繁地执行着特殊的任务。过去推进剂燃料大罐全靠请地方人员焊接,每焊接一个大罐要付近10万元的劳务费,现在这任务全由孙金波包了。过去部队接装要花重金请人验收装备焊接,现在再复杂的焊接验收,也难不倒孙金波那双“火眼金睛”了。

  孙金波当兵37年,转战近百个战场,用掉3000多公斤焊条,焊出50多万个接点,焊缝连起来有近5万米长,被第二炮兵授予“国防施工技术标兵”荣誉称号。无数位权威赠予他沉甸甸的雅号:“军中焊王”。


  (四)

  弧光闪闪,焊花飞溅,孙金波娴熟的焊接技术,成就了军中“焊王”的美名。1997年,一项军地共建项目完成后,合作的一家上海工厂被孙金波的技术所折服,对方苦苦挽留孙金波,答应为他和妻子、孩子在上海办理户口,安置工作,还有高薪;北京一家工厂看了他的焊接技艺,也答应以解决住房、解决家属户口为条件聘他进京工作;一家工厂还曾以高薪聘请他……类似的机遇有很多次。地方给出的优厚条件,每一次都很诱人,或许是他在部队一辈子都挣不来的,可他都一一拒绝了。他深知是部队培养了自己,自己对部队有深厚的感情,他不能在阵地需要他的时候离开。孙金波说道:“我一当兵,就在大山里干工作。30多年的时间里,我已经把自己和这座大山、阵地、工程紧紧地‘焊接’在一起了。我家里条件不好,面对金钱的诱惑,我也有过犹豫、彷徨和迷茫,但我想,如果让我离开大山,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我到了最高服役年限或是部队不需要我了;二是病了、老了、死了,再也拿不起焊枪。除此之外,再大的诱惑也没有这大山里的阵地更让我动心。”

  “青春留给大山,是光荣;年华献给阵地,有价值!”30多年来,这位远近闻名的军中老“焊王”言传身教,先后为部队培养出了40多名小“焊王”。如今,一茬接一茬的“焊王”们,继续战斗在为导弹筑巢的万千点位上,奋力续写属于新时代导弹工程兵的新篇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