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已经三十年了。三十年前,我从一个国营的大厂跳槽去了一处乡镇企业。

        那年,顶着人才流动的光环,顺着媒体渲染的导向,随着两机风波的大潮,我们一大批被舆论界誉为“人才”的人才们,浩浩荡荡地涌向大连市的一处乡镇企业:鑫达集团;鑫达集团是当时大连市有点名气的乡镇企业。

        “人才”们来了,该展示“才艺”了。

        朴实的鑫达人做事效率还是蛮高的,很快,搭起了个“舞台”——大连黄海机床厂。接着,又为了增强其演出效果,又外聘了“外籍演员”做配角。

        很可惜,演出不怎么顺畅,为何?记得自己曾在“跳槽回思录”里戏谑的评述我们这些跳槽者:一条鱼跳到水里,那恰好可用的上一句经典的成语——如鱼得水,可,跳到水里的如果不是一条鱼哪?或者,不仅不是鱼,而是混水摸鱼的另类哪?

        说一下其中的一小段插曲吧。

        记得,当初,“舞台”还没有搭起——大连市黄海机床厂的厂房还没有建起,机床厂还没有在工商管理局注册,而且,人事档案、各类保险还没有健全,那时,有一些人在那里观望;可,“舞台”一搭好,各项政策都落实了,这些人来了,这些人可不一般,他(她)们有的与我们这里的一些“人才”或者共用一个户口册,或者有着相近的“D N A”;他们来了,不仅做演员,而且,要扮主要角色,当然,其“片酬”自然也不菲。于是,不大的黄海机床厂增加了各类名目的“衙署”。

        这些“衙署”的官是几品,不知道,但权势可是不小,这些人,我们当然不能称他(她)们为人才,但,既在“衙署”里做事,不妨权且尊他(她)们为“才人”吧,记得好像曾经有过这种官衔。

        都说咱们中国人相互协作如同散沙,可我想不全是,应该看是怎样的关系吧,我们的人才与才人们在工作中、在各自扮演的角色配合上可以说是相当地默契的。

        唉,不想继续说其他的了。

        好,“戏“开演了,可差强人意:第一年亏损,第二年还是亏损……

        既然演出效果不佳,可,“戏”也还得继续演下去,无奈之下,只好中场换人:由外籍配角取代了主角,您还别说,这些配角还挺有能耐,把下边的“戏”演得倒也有声有色。

        究其缘故:有人说: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还有人说:是配角们携带了一大笔“赞助费”——增加了投资;更有人说:他们早就有祖传的、管理中国人的“秘笈宝典”……

        唉,单单地强调客观,却不反省自我:为何没有把自己的“才”用在正经的地方上。

        于是,我们的这些“人才”们,有的委屈地做了配角,有的退隐,而“才人”们,倒也非常识趣地悄悄退出了舞台……

        后来,与一位曾经报道过我们当年“两机风波”的记者聊天,谈起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了解过当时的两机风波,知道了一些情况,是的,您们能跳出来,只能是说明您们有些胆量而已;至于,有了点能耐,就把自己誉为人才,那只是图虚名而已。还有,您们把社会的赞誉当作光环了,不错,光环是个好东西,它是应该用来照亮你继续向前行进的路的,可您们却把它顶在自己的头上当桂冠,并把它当作拉关系的资本了。

        三十年过去了,如今,我们这些当年的“人才”们,有时偶尔相遇,话语当年,都是长长的一阵叹息。

        人才如何定义?其实我想:用不着天公抖擞,神州大地的我们,每一位一定都有才,或是高才,或是雄才;或有文才,或有武才;啥都没有,也会有点歪才,关键的是,您的才应该如何的去用。

        再多说一句:“才“成于勤,毁于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