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左,何许人也?登上了什么样的战车呢?

  本文涉及的李左,本无此人,原本是一个笑话。

  1983年初,按照全国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通知精神,我们许多不具备规范学历的专业新闻工作者都开始进行自学。12月,我同本县的10余人到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统一考试。17门课程归属到政治、新闻和语文三张试卷上。

  考语文试卷那天,答题交卷后,参加考试的人员陆续走出考场。我们几个同伴凑到一起议论起考题来。当议论到那段古文翻译时,J大哥说,那里除了韩信以外,不有一叫李左的。李左?我问道,“李左车曰”你是怎么翻译的?笑话就是从“李左车曰”这个四个字上发生的。他是这样翻译的:“李左登上战车说”。

  这是一段百余字的短文,说的是“楚汉相争”时韩信带兵打仗的事。短文的第一句就是“韩信将兵东击赵”,意思是韩信带领汉军向东进发,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国谋臣李左车与统帅陈余有一段议论如何对敌的对话,中间有“李左车曰”四个字。其实,这几个字的翻译很简单,译成“李左车说”就可以了。可是,我们的蒋大哥却别出心裁,译成了“李左登上战车说”。

  我说:“你拉倒吧!李左车是个人名,还登上战车呢?没骑马呀?”他坚持自己的观点,还说出了古代汉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点,是一种什么什么的用法:“肯定是登上战车说的意思。”

  这段古文可能选自《史记》,也可能出自《汉书》,亦有来自于《资治通鉴》的可能。原文我没见过,即使见过也没有什么印象了。不过,这里面涉及的历史人物我倒是知道一点。

  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曾经抄录过两本书。一本是从一个朝鲜族女同学那里借来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另一本是中华书局选编的《中华活叶文选》61-70号合订本。据介绍,《中华活叶文选》是从1960年开始出版发行的,选编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名篇,以散页和合订本两种方式出版发行。我抄录的这本活叶文选合订本是从另一个朝鲜族男同学那里借来的,是他曾当过军医的哥哥在“文革”前收藏的。我当时曾想到:一个朝鲜族能喜爱中国的古典文学,真不简单!我看到这本书后,如获至宝。想买,买不到,便下恒心抄写了下来。

  这本书里面共有12篇古文(64号和65号各为两篇),均选自司马迁所著的鸿篇巨著《史记》,有《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等,约23.7万字。每一篇文章的前面都有一个简要的说明,介绍《史记》的作者,介绍《史记》的体例和所选的本篇文章的特色等。那时,我曾经有过把《史记》中的130篇文章收集齐全的想法。后来,我通过多种渠道,又从非合订本的活叶文选中找到了一些《史记》中的篇目,如《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当时,我已经是一个回乡知识青年,参加了农村的生产劳动。尽管每天很劳累,但我也没有懈怠过。我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解《史记》和后人对《史记》的评价的。自然对历史人物李左车是有印象的,虽然说不出李左车的具体故事,但对他的姓名还是有准确记忆的。

  我讲过这些往事后,J大哥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了,不过还是有点将信将疑。我接着说,再给你唱一段戏听听。于是,我唱了那段“马派”经典剧目《淮河营》中的著名唱段。

  《淮河营》是传统京剧《十老安刘》中的一折。说的是顾命旧臣蒯彻、栾布、李左车(原为赵臣,后降汉)三人冒死前往淮南,说服淮南王刘长起兵诛吕扶汉的故事。这是一段西皮唱腔,前面的四句是[西皮摇板],后面的八句是[西皮流水]。流水板中有“左手拉住了李左车,右手再把栾布拉,三人同把那鬼门关上爬(“马派”传人中也有用“踏”字的),生死二字且由它”的唱词。唱完后,我又大致的介绍了一下剧情。说到这里,J大哥彻底傻眼了:“完啦!完啦!错了,错了。”

  幸亏我抄过古书,了解了一点楚汉相争的历史和一些那个时代的著名历史人物。幸亏我喜欢京剧,尤其是传统戏。要不怎么能接触到《淮河营》,怎么能知道“左手拉住了李左车,右手再把那栾布拉”那两句唱词呢?真是巧合呀!其实,这与巧合的关系并不大。爱好广泛,广采博学,知识杂一点,确实很好。不是有一句话叫做“艺多不压身”嘛!这也是我一贯主张中学生应当注重和利用好课余时间的“第二课堂”的缘故。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