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静坐了3个小时,全程观看了余秋雨先生镇江读书节所做的《生命因阅读而宁静》讲座。此后的日子里,我竟不厌其烦地又反复看了多遍,越看越爱看,越品越觉得有味道。

  余秋雨先生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告诉大家“阅读开拓了生命的时空”。他从“大爱”、“君子”、“中庸”、“潇洒”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平静之道”。面对出版和网络带来海量信息的现状,余秋雨列出四剂有效阅读的“良方”:分等级阅读、一个时间专读一类书、看自己喜欢的、与自身生命结构相对应的书和勤写读书笔记、与他人分享读书体验。

  其中“与自身生命结构相对应”这一观点,让我倍感亲切。余秋雨先生在讲座中讲到,天底下的书太多太多了,值得我们读的书已经是汪洋大海了。值得你读的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读有缘分的书,读不下去的书不要读,这叫没缘分。茫茫书海,与你的生命结构是不一样的,与你有关的只是一小部分,你在寻找书的时候,其实也在寻找自己。余秋雨先生这样告诫读者,有些书读不下去时就放下,不要死读,即使是名著。也许与它没缘,或许暂时无缘,但说不定以后回过头来又能读下去了。余秋雨谈自己读书的体会,他当初读《红楼梦》时怎么也看不下去,而到后来却研究起《红楼梦》来了。这个体会让我感同身受。

  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中华民族特别是文化界的轰动。瑞典学院给予高度评价,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德先生称赞说,中国作家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说实在话,我当初对莫言的作品并不看好,他的小说《红高粱》获了奖,我强迫自己坚持将小说读下去,就是没能读完,更谈不到品味道了。后来张艺谋把《红高粱》小说拍成电影,我喜欢电影《红高粱》,依然对小说《红高粱》建立不起感情来。这大概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与自身的生命结构有关吧。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我女儿的闺中密友专门给我买了一套诺贝尔文学奖全集。我重新阅读《红高粱》,居然提起兴致来了,读出感觉来了。读书实践真实印证了余秋雨先生的“生命结构”的观点。

  对于阅读,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理解和态度,尤其是阅读和生命的关系,以及阅读和生活的关系,值得每个人思考。我是余秋雨的忠实粉丝,从读他第一本书《文化苦旅》开始,我就喜欢上他的作品了,他的书出一本,我买一本,还力争买正版本作收藏,有一段时间,每晚睡觉前必读一段余秋雨书中的精彩片段才入睡。

  在当代中国,散文作品我最喜欢余秋雨的,小说影视作品最让我心灵震撼的是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莫言的书当初不喜欢如今很喜欢。在此之前我是羞于在人面前提及不喜欢莫言作品的,我怕人家笑我读书层次低。这样的一个“生命结构”观点,让我完全释然了。

  实际上,阅读和每个人相伴一生。正如余秋雨所言,从这个意义讲,一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阅读,阅读这个世界,阅读他周围的人和事,阅读发生在视野中的一切。因此,阅读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生命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老舍说,他每年都要看一遍《红楼梦》,为了不丢掉自己的“根”。刘宾雁说,他坚持每年看一遍《战争与和平》,为了感受“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最后意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