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人们还在为葳蕤繁花恋恋不舍的时候,迎来银河悦读中文网“世界读书日:我喜欢的一本书”征文活动。

  读书,各有所好。对我来说似乎是一种宿命,或者说是一种习惯,什么时候都毫无目的地去读,喜欢什么拿起来就“手不释卷”“夜不能寐”。曾为《强者》的命运扼腕,也为《我与乔冠华》的真挚落泪,为《少有人走的路》击掌,为《云雀叫了一整天》而啧啧称奇,可风吹来《老子》,偶遇2500多年前的一个老头,一下子就神祗附身,五体投地。

  《老子》,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其中的一本书,区区5000余字,因分“德篇”“道篇”,古人先称《德道经》,后改《道德经》流传至今。因作者是老子,古本传真,我倒更喜欢期初的名字——《老子》。

  《老子》是书,也是人。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说他“犹龙邪!”相差2000余年的西方哲学家尼采则称他,“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笔者作为当代华夏的一根草芥,在被老子风吹十年之后,可能是孤陋寡闻,或井蛙不可言海、夏虫不可言冰,见识甚少之故,倒觉得《老子》是一本穷书,读书读到他这里,再无可读之书。遇到《老子》,才洞察到世界的真相,才发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而《老子》又是活人,一位矍铄明亮的智者长者,不管在任何时候遇到各种困惑时,他就拄着拐杖、捋着长髯,笑吟吟地出现在面前,一切

便拨云见日,迎刃而解。

  《老子》你这个老头呀,第一次见您,还是十年前的今天,在京参加一个读书会,当讨论起您时,鸦雀无声,参会者一个个正襟危坐,端庄肃穆。我心想,这能叫读书会?当提出问题时,主讲用不屑一顾的眼神告诉我,你那种说法,得去北大、清华,请教授给你讲。拙一下子懵了,就地买了本带拼音的诵读本《道德经》到家自己研修起来。1652490653140089.jpg

  说来也怪。我对古典文学一窍不通,可拿起《道德经》咋有种朗朗上口之感,时不时就信手翻翻。开始碰触到的是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存此。”当时反腐已进入较真碰硬期,一个个腐败分子应声落马。心想,这些人要早些认识2000多年前这个老头,也许还有“回头路”可走,就继续探究起来。事实上,围绕这个主题老子还有更深刻的论断:“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44章)”意思是: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近?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甚至还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24章)”的结论。

  五色五音五味、甚爱多藏、余食赘行,无不在揭示着同一个真理:“过犹不及”。不管做什么事,一过,就事与愿违,适得其反。难道那些贪官、污吏不知道吗?知道!他们学历、职务、读书都是高高在上,为什么有的还会执迷不悟呢?

  接着再翻。“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13章)”

  过去,我们读《岳阳楼记》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子却揭示一个不同规律,“宠辱若惊”。啥意思?受人尊宠必为人臣、居于人下,得人主之宠惊恐不安,失去也忧虑不止。为什么?“贵大患若身。”是因为有一己之身的私欲。如果没有私欲(及吾无身),宠辱得失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可惊恐忧虑的呢?一下子掘到了事物的总根源,全是因“私”字在作怪。这个“私”,并不是指某一个人,某一群人,而是指社会的普遍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能跳出者又有几人?别看那些贴着什么标签的看起来有多么道貌盎然,特别是那些“文质彬彬”“不露声色”的,遇到金光闪闪,更是飞蛾投1652510594255694.jpg火,原形毕露。


  老子,你这个老头呀,怎么把事物看得这么透。您不仅看清了事物的本质,还指明了幡然醒悟的道路。“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34章)。” 衣养万物、万物归焉,这是讲地无私载;“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部足以奉有余(第77章)。”这是讲天之道,天无私覆。老子倡导的是去“私”去“我”,无私无我。由此,我常常感慨,通常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为什么不跳出自己的鞋子观察评判事物?高出一厘米、一毫米也好。可现实是,凡遇到问题,很少不是先从自己出发,考虑对自己有利无利,有好处没有好处,有了就去做,没了,“则攘臂而扔之。”

       由于有“我”字的作祟,就有了挖坑,就有了争争抢抢,就有了冲突,就有了你死我活,就有了孰是孰非,而老子不让我们这样看待世界。告诫我们,“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第20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第56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正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第62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23章)。”结论就是要“和其光,同其尘。”不是我们通常讲的,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也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甚至还倡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第8章)。”别人都争着抢着去做的,我们不去做,越没人往眼里拾的事儿,越要争着抢着去做。

  每每读到老子这些篇章,就越感到自己的渺小,越感到自己的肚量气量与老子的观念和眼光相差天壤之别。1652510629565136.jpg


  老子认为,事物均由正反两方构成,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互相转化。“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这样一对一对的在《道德经》里比比皆是,雄与雌,白与黑,荣与辱,福与祸,进与退,智与愚,动与静,生与死等等,老子是想由此揭示万事万物一体两面、此消彼长、互为依存的客观规律,没有绝对化,只有相对性。在这一方面,毛泽东《矛盾论》阐述得最透彻,不再赘述。而对这种事物的规律性,老子还明确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转折,“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形成“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循环往复。且在这个一体两面、相互转化过程中,老子更看重的是“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车轮、器皿、房屋,以及后边提到的山谷、大海、风箱等等,都是正因为“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才赋予了“有”作用的天地。“有”,导致有限、既定、现实、规范、堵塞、窒息,而“无”则没有被种种既定的、现实的东西充斥和塞满,代表着虚空和希望。“无”永远是灵动的、虚静的,处下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第17章)”当我们还没当个什么一官半职,就想让下面害怕(畏之),当我们还没给基层做点事情,就想得到夸奖(誉之)时,其实又多么猥琐,真正的境界应该是“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与你领导没有什么关系,这才是通天达地,天人合一,彰显着多么大的情怀和格局。1652490466264903.jpg

  有人说,老子讲“无为”,就是讲不作为。其实,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不解。恰恰老子对如何作为还花费了重重的笔墨,最醒目的莫过于第63第64章了。“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63章)”。五年前,平顶山市面向全国引进人才,当考生请我面试辅导时,我就想,什么才是人才?老子这个老头往面前一站,就读懂了个中深意,便反复提醒考生注意这则名言。而当真正面试时,第一题就是这个问题,一字不错。“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当我们读到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不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不是不让作为,是让我们“为无为”,不要凡事先替自己打算;是让我们不妄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让我们“慎终如始”,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要虎头蛇尾,功亏一篑。

  《老子》一书,是部百科全书,是本智慧宝库,且常读常新,永远年轻。这里只是遴选一鳞半爪,谈谈自己的感受,还没触及之里,由表及里。老子哲学是个辩证哲学,是个正言若反的哲学,是共产党人为民服务之本的哲学。“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第38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81章)”听起来如讲大道理,其实,揭示的是人的本性、本质,大自然的根本属性。我们现在重温他,学习他,更多的是一种回归,一种返璞归真,一种对五光十色“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不易抵达的境界和高度。   

  “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