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儿子看我在家无所事事,担心我长期这样下去会“老年痴呆”。于是,给我送来江西作家杨本芬老师的《秋园》《浮木》和《我本芬芳》三本书,还特意强调,杨本芬老师是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年人了,她连续三年出版了三部书,而且非常耐读,也非常畅销,深受中老年人的喜欢,他希望我好好读读这三本书。

  开始,我并不以为然,三本装祯看上去不怎么豪华酷似“口袋书”的感觉,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家中书架上陈列了那么多的新书,因眼神不好,不方便长时间看书,我都从来没有翻阅过。但架不住儿子极力推荐,为了不让儿子失望,我就试着打开一本,真没想到,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还真正读进去了,书中的故事也强烈的打动了我,我索性把三本书都读完了。 

  杨本芬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自传体小说的形式,把发生在亲人、乡亲邻里的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虽然虚构了人物的名字,但看得出都是她的亲身经历。

  也许她叙述的就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凡人素事,善于抓取看似寻常的生活片段,并以第一人称方式叙事,亲切、从容、平缓的讲述风格,让读者能从中找到自已或者是熟悉人的影子,也就很自然地把读者带进作者所描述的故事之中,难怪会在社会上产生强大的共鸣,难怪让我产生了非读下去的愿望,且欲罢不能。

  读完杨本芬所著的三本书,我心中油然产生了对杨本芬老师的敬佩之情,一首打油诗瞬间就从脑海蹦了出来:

    三部大作震中华,

  辛勤耕耘人人夸。

  痴迷文学结硕果,

  耄耋之年成作家。

  《秋园》是杨本芬老师为她母亲写的书,表达了她对母亲一生的深切怀念,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已的母亲。《浮木》作为《秋园》的续集,同样引人入胜,富有感情色彩地表现出各自人物的坎坷命运际遇,营造出一幅幅凄婉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今天我要着重说一说杨本芬老师今年二月份出版的第三部新书《我本芬芳》。

      《我本芬芳》,依然采用自传体小说的形式,用化名惠才和吕医师来叙述杨本芬老师长达六十多年的婚姻故事,作者的经历,再次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婚姻带来的困惑和无奈。

  一个女人写自己的婚姻,对很多人而言,或许都会有所忌讳。中国不是有句俗语嘛:家丑不可外扬。她尽情披露了惠才和吕医师六十多年的婚姻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我有点为她担心,这对作者以及子女会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啊?但杨本芬很坦荡,她说“我想写出一个女人的情感生活,她的困惑,她的不甘。现在快进黄土了,有什么不能说的。”看到杨本芬这坦然的言辞,作为局外人的我,只有由衷地佩服作者的勇气,还有啥好挑剔的呢?

  书中的女主人惠才,湖南人,因为深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就酷爱读书。她知道,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要改变自已的命运,惟一途径就是要勤奋学习,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早年,她曾考入岳阳工业学校,就在她即将在毕业的前三个月,学校意外停办,对她打击很大,从而失学在家。她不甘心那么年轻就失学,千方百计寻找再读书的机会。78310a55b319ebc44899546f4c48d7f61c1716df.jpeg

       后来,她听说江西创办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不少县还创办了共大分校并向全国招生。也许是进校的门槛低,又面向全国招收仅有初中学历的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又不要任何费用,惠才心动了。于是,她毅然独身来到江西宜春的A县,并报名读了共大分校的师范班。

  虽然我那时还很小,但对江西创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还是有所耳闻。因我是江西人,我所在县就有一个分校存在。

       惠才如实填写了她父亲曾是旧官吏。在那唯成份论的年代里,父亲的成份也就影响了惠才的毕业分配。她被学校公布在下放农村的首位名单上。惠才看到这个消息时,如五雷轰顶,顿时失去了主意。她来到医院找到文枝商量,是回湖南还是留在江西下放农村,都很难作出决定。恰好吕医师来食堂吃饭,在场听到惠才难下决定时,就趁机提出只要惠才能这时嫁给他,就有理由不再下放农村了,可以作为家属留下来。

  惠才虽然对吕医师有好感,人也长得英俊潇洒,待人处事都不错。但毕竟才相处了不到三个月就谈婚论嫁,是不是早了一点。但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提出了要结婚可以,但必须保证能够让她以后有机会继续读书才行。那时,吕医师爽快地答应下来,涉世不深的惠才虽然觉得这样用来对婚姻交易有所不妥,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杨本芬很快结了婚,但吕医师承诺让惠才继续去读书的愿望成了一纸空文从未实现。婚后,杨本芬生了三个孩子,生活十分拮据,要继续上学读书,肯定是无法实现的。但阅读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只要听说谁家有本新书,杨本芬就会想方设法,请吃饭、帮忙做衣服、做鞋垫,只为了借来阅书。令我最为感动的是,惠才借来了一本《笫二次握手》的手抄本,书主人要求惠才第二天一早归还他。为了不耽误还书时间,她竟通宵达旦,硬是一晚上没有睡觉,终于把手抄本抄完,按时将书还给了书主人。

  天有不测风云,婚后不久,惠才和吕医师之间就产生了严重隔阂。吕医师对惠才的感情产生了很大地变化。俗话说的好: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惠才嫁给吕医师是草率的,也是错误的,这给婚后的生活带来不少困惑,嫁错人远比要下放农村给自已本人带来的损害更大。

  通过阅读本文的一些细节,我个人觉得,对吕医师这个人,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他的处世风格与他不幸的家庭背景有关:吕医师出生2岁时,他的亲生父母抛弃了他,他被同村的一家富裕人家捡到而收养。养父母对吕很好,并供他进学校唸书。但因养父母在解放前有农田,被划为地主,屡遭批斗后,双双跳塘自杀。吕从此成了孤儿,本来他想回亲生父母家,可亲生父母怕受牵连不敢接纳,只给他一缸米,打发他快走。从此,他把自已封闭起来。不愿与外界沟通交流。孤僻的性格,让他产生对家人的偏见和误解,甚至断绝了和亲生父母的一切往来,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也没有恢复来往的迹象。

  吕医师不幸的童年,让他对世人充满了戒备心,养成了极端的个性和斤斤计较的处事风格,他其实是不值得惠才的爱的。婚后,他对妻子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家务事除了他喜欢的活儿,比如挖土种菜,劈柴等,其他的任何事从来不干,即使妻子央求他,他也一一回绝,还冷冷地说,不能让妻子娇生惯养。

  看到结尾处,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新婚燕尔之时,吕冷落了惠才好几个月,不肯陪伴噩梦连连的她过夜。原来他以为被偷走的一那两只白鸡是被惠才偷偷卖掉了。尽管惠才对白鸡被小偷偷走进行多次解释,吕医师就是不听,非常固执倔强坚持自已的误判。他就是带着这样的猜忌和对她人品的怀疑,过了六十多年,至今仍然耿耿于怀,从不认错。这是多么阴暗的心思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真的非常可怕。

  面对吕医师的所作的一切,惠才有几次想到了死,甚至连上吊自尽用的绳索都准备好了,但她想到了几个可爱儿女还幼小,她若死了,儿女们会非常可怜。因此于心不忍,从而放弃自杀的念头。她多么希望丈夫不要再那么固执倔强,和她重归于好啊!

  惠才和吕医师就是这样相处了六十多年,本来我以为她俩夫妻已和好如初,钻石婚是多么令人羡慕呀,可没想到书的结尾令我大跌眼镜——

  有一天,惠才看到吕医师躺在懒椅上晒太阳,口中念着一首古诗,觉得他这时非常可爱,于是,惠才冲动地走上前,搂着他的脖子撒娇:如果有下辈子,你愿意再和我在一起吗?

  吕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惠才不甘心地再问他是否愿意下辈子仍然在一起,不准摇头。

  “不愿意!”吕非常清晰地说出了这三个字。

  “不愿意”三个字就象一把尖刀直插惠才的心,没有想到六十年真心陪伴他,竟换来这冷冰冰的三个字。

  作为局外人的我也感到震惊,吕医师怎能这样对待和你相处了六十多年的妻子,难道你不知道女人是希望有人哄的吗?你连句善意的谎言都不愿意说,这多么让人失望啊!简而言之,杨本芬笔下的惠才和吕医师六十年的婚姻故事就是失败的婚姻,惠才有她的伤痛,吕医师也有他的伤痛,她俩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

 《我本芬芳》一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们要正确经营好各自的婚姻,尊重各自的另一半,决不要再让惠才和吕医师的悲剧在我们之间重演。

  杨本芬那样痴迷地多读书、读好书、善思考、勤动笔的良好习惯,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为我们作出了好的榜样。活到老,也要学到老,唯有如此,才能得益于书,书为我用。

    一言以蔽之,杨本芬老师的《我本芬芳》让我受益良多,是我们老年人喜欢的书。在分享给大家的同时,也推荐更多的老年人去读她。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