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的哲学家、思想家塞涅卡曾经说过:‘我们何必为生命的片断而哭泣,我们整个人生都催人泪下。’我想他所说的催人泪下,不仅仅是指人生的坎坷,更多的是指生命的壮阔。”

       《朗读者》主持人董卿这样拉开关于“生命”的话题。

        本期的《朗读者》之一王石,是个了不起的传奇人物,他是万科集团的创始人,52岁时登顶珠峰,60岁时开始求学欧美名校,而这些都打动不了我这颗已经年老的心,让我震撼的是王石登顶珠峰下撤的时候,对于所见情景的一番真实表述。

        2003年,王石开始了他登顶珠峰的征途。在可以看到顶峰的时候,王石感到快没氧气了,那是离海平面8800米的位置,离顶峰40多米的高度。走一步,要喘七八口气,总指挥要他下撤,王石没听指挥,走了两个小时,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在峰顶呆了13分钟。

       下撤的时候,王石蓦地感到在风雪里,好像有一颗太阳照着,暖意洋洋,好像只要坐下来闭上眼睛就进入天堂了。王石感到一种缥缈的舒适,但心里还有另一种声音告诉

       他——只要你坐下你就起不来了。他挣扎了二十分钟,挺住了。事后他才知道,那是濒临死亡的幻觉……

       王石这样仔细、真切地表述濒临死亡时的情景,令我震惊,以后每每想起,我都会发呆一阵子。小时候,听鬼故事里说过,有两个小鬼牵着要死的人过奈何桥,过去了就是阴阳两界了。长大后,看书才明白,那不过是人们的异想和作家笔下生花而已。

        三十多年前,看了作家苏叔阳的小说《故土》,我记住了书中主人公郑柏年引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听说人死的时候很痛苦,我想反正只有一次,总是会挺过去的,多幽默呀!”最后一刻,郑柏年对妻子说,唱个歌吧,我爱听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他妻子流着泪,颤声轻轻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推开波浪……”郑柏年在妻子的歌声中闭上双眼。在作家笔下,濒临死亡的情景也被描绘得无比浪漫。郑柏年临终前的感觉,让我对死亡的恐惧减弱了许多。

        我七岁那年,亲身领略了母亲去世前的情景,母亲已经昏迷了三天三夜,那晚,突然就醒了,像正常人一样跟家里人说话,母亲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个手绢包,当着大家的面打开来,那里边是500元钱和一块“英格”手表,1960年的这些东西是很贵重的,母亲将包塞到我手里,然后紧紧攥着嫂子的手,说:“我把承子就托付给你了……”嫂子搂着母亲,一个劲地点头。母亲死的时候,有一只眼睛一直没闭上,大家都说,那是在牵挂着我。

       母亲没有从奈何桥回来,她去世前的回光返照,是不是濒临死亡时的实像,只能是我的猜想,就像余光中母亲诗说的那样,“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我发呆的时候,思想却很活跃,不住地思考:“哦,濒临死亡的那一刻有一颗太阳照着,暖意洋洋,是没有痛苦的……”“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人的追求赋予它意义,真正的意义诞生于积极争取的过程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