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的西南部,在罗霄山脉中段,有这样一片红——井冈红。

       这片红,是八角楼的如豆灯光。风雨如晦的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茅坪。村中有一处楼房,倚山而建,坐东朝西,土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面阔三间,后部两侧附耳房。因屋顶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当年,毛泽东就居住左侧第四间的楼上。室内光线昏暗,靠窗的书桌上摆放着一盏油灯和一个砚台。井冈山时期,按照规定,毛泽东同志夜晚办公可点三根灯芯,但他带头勤俭节约,只点一根灯芯。在八角楼那盏如豆桐油灯下,他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方向。真可谓:一根灯芯的微光,点燃了星星之火。

      这片红,是黄洋界上连天的炮火。黄洋界是井冈山的北大门,地势险要,是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兵力不足一个营,武器装备又落后,而敌军是4个团,形势极为严峻。关键时刻,一门迫击炮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门炮只有3发炮弹,前两发因受潮没有打响,但第三发不偏不倚,神奇地击中了敌人指挥部,把里面的人炸得人仰马翻,敌团长也身受重伤。此时,埋状在山上的群众纷纷摇动红旗,点燃煤油桶中的炮竹,吹起冲锋号,敲锣打鼓,杀声四起。敌人误认为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主力又回来了,仓皇溃逃。毛泽东听闻胜利的消息,十分高兴,挥笔写下了“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慷慨激昂的词。如今,那门立下大功的迫击炮,还静静地俯卧在黄洋界上。

       这片红,是小井红军医院烈士的鲜血。在小井村,一栋坐西朝东、杉树皮屋面、全榫木结构、上下两层共32间病房的医院,叫“红光医院”。1929年1月,敌人大举进犯井冈山,叫嚣“井冈山的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口号,见屋就烧,见人便杀。彼时的井冈山,天空泛赤,溪水流红,草木含悲。国民党军窜入小井村,放火烧毁了红军医院,把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重伤员押到小溪边的稻田里,对他们威逼拷打后集体枪杀。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稻田。后来,当地群众将他们的遗体分为三堆,草草地埋在了稻田之中。

      这片红,是那漫山红遍的映山红。每一朵花,就是先烈的魂灵;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浸染过。两年四个月,四万多红军将士,“杜鹃啼血”,埋骨井冈。

       那一片红,是红红火火的生活。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摘帽”的贫困县。井冈山人民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

     “我是村里第一个开民宿的,这两个月就有万把块钱的纯收入。”神山村脱贫户彭夏英一边收拾着刚采来的山笋,一边谈起现在的生活,脸上写满喜悦。谁能想到,就在几年以前,彭夏英一家5口在神山村是穷出了名的。砍竹,养羊,没日没夜地做竹筷……彭夏英用一双写满沧桑的手,苦撑着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如今,她家的“成德农家宴”,已成了网红打卡地。

       返乡创业的左春仁,利用在外学到的手艺,在家里开起了手工作坊,加工串珠、竹制工艺品等,每到旺季,一天能卖3000多块钱”。

       在村中一座民房的白墙上,一面由30张村民的照片组成的巨大“笑脸墙”,定格下了这个小山村幸福和满足。

       从“有女莫嫁神山郎”的穷山村,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神山村人“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红歌《十送红军》中的井冈山拿山镇,国道旁草莓基地、灵芝产业园、黄桃合作社、猕猴桃基地等园区基地“扎堆”,形成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带。“我们成立了产业联盟,农民每年能从这里拿到上千万元打工、地租、分红等收入,各村村集体一年也都有10多万元收入。”镇党委书记王小辉如是说。

       今日的井冈山,乡土能人、返乡创业者、村集体、企业等多元主体在乡村大舞台“共舞”,井冈蜜境、鹭鸣湖等田园综合体,红色研学基地脱颖而出。他们用新理念盘活乡村资源,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模式,强化利益联结,让村民有薪金、租金、股金等多元收入。

       漫步在井冈山市民中心广场,“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12个彩色大字,分外醒目。哦,好一片井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