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老家,我专门去看望了久未谋面的大姐。刚一走进大姐家的大门,就被眼前一个个造型各异的草墩子所吸引。于是,我连忙问大姐:这是谁编的草墩呢?大姐无不自豪地说:“除了你大姐,现在还有谁会编草墩呢?”听了大姐的话,我的思绪一下子又飞回到了孩提时代,飞回到了梦牵魂绕的家乡;飞回到了小时候坐着草墩,在树荫下听母亲讲那过去的故事......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镜头:在炎热的夏天,母亲不畏酷暑,正在自家院子的过道上编织草墩子,灰暗的煤油灯下,母亲正一边编草墩,一边为孩儿们唱摇篮曲;老宅的院子里,一捋捋麦秸在母亲手中是那样的娴熟、自如。不大一会儿功夫,一个样式别致的草墩子就完成了,看到母亲脸上绽放的幸福笑容,我憧憬在未来的幸福中。
说起草墩,上了年级的人都知道,草墩就是用麦秸杆或玉米皮做成的。麦秸墩就是用麦秸杆编成的一种厚而实的圆柱形墩子,一般高度为30——40公分。那比较薄的草墩大都是用玉米皮编织的。编墩子前,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玉米皮用水浸湿,然后,根据墩子的薄厚制定玉米皮的绳索。那时的草墩有大有小,有薄有厚,薄的则只用一两层草辫子编成。不管薄厚、大小,都因为其轻便、柔软、暖和、舒服而深受乡亲们所喜爱。所以村里各家各户都有七、八个草墩,人口多的家庭草墩会更多一些。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经济十分落后,农村里更是穷得叮当响儿。社员们别说购买像样的家具,就连基本的桌椅板凳都买不起。但勤劳智慧的农家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乡亲们纷纷利用麦秸秆,玉米皮编制草墩,较好地弥补了没有家具的“空白”。那时候,谁家孩子要结婚了,草墩子就成了香饽饽儿,自家的草墩子不够,就到左邻右舍去借,保证每个客人都有座位;哪家孩子要办满月酒了,草墩子更是座上客。草墩在农家人眼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家的草墩子大多为麦秸编制,都是有母亲一手编制的。记得每年的麦收大忙季节,因村子里没有收割机,各个生产队里都是用手拔麦子。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到麦场里挑选一些长度和粗细都比较均匀的麦子,剪去麦穗,剥去麦叶,绑成一捆一捆的,将麦秸放在盛有水的大盆里泡上半个小时,这样编起草墩来才不会折断。因白天,母亲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还要操持家务,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编墩子。于是,母亲就见缝插针,一有空儿就编一会儿。听乡亲们说,在我们村里,母亲是响当当的编草墩能手。这不!每次编织草墩时,只见母亲坐在小板凳上,用双脚将麦秸踩住,两手交叉进行。那动作非常娴熟、利索,做起来轻巧自如,又非常到位。你看!那一股股儿麦秸在母亲手上上下翻飞,只见母亲用双手将麦秸一压,一拐,再合拢,几股麦秸交叉过去又交叉过来,很快,一个草墩儿就编好了。为了保证草墩儿既好看耐用,还不变形,母亲往往会用一把锤子在草墩四周轻轻敲打,把凸起来的地方用锤子轻轻砸实。直到整个墩子平整了,母亲再用剪刀,将墩子留下的毛刺剪掉。有时,母亲还会在草墩最后收尾处,给草墩编上一根小辫子,相当于草墩的提手。有了这个提手,草墩就携带方便多了。秋收大忙季节,生产队里分了玉米,母亲就将玉米皮收集起来,然后精心挑选。把事先准备好的玉米皮用水浸湿,根据薄厚制定玉米皮的绳索。然后根据草墩子的大小,开始编墩子,由于用玉米皮编的墩子很薄,编起来较容易些,一天时间,母亲能编七、八个墩子!
记得那年,我家邻居张大婶,因丈夫常年卧床不起,大婶既要照顾丈夫,操持家务,还要照看孩子,参加集体劳动,根本就腾不出时间来编草墩儿。母亲知道后,二话没说,利用中午时间帮张婶家编墩子。尽管当时天气炎热,母亲满头大汗,还是不停地编草墩儿,连续三个中午,母亲就为张婶家编了六个草墩子。当母亲将草墩送到张婶家里时,感动得张婶老两口儿一个劲地点头致谢!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时刻想着别人,处处为乡亲们做好事,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听村里的老人们讲:无论谁家需要帮助,母亲总是力所能及。就拿编草墩来说吧,她不知道为多少人家编过草墩儿,也不知道为乡亲们编了多少草墩儿。后来,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家,母亲便将这一手艺传授给了我大姐和二姐,却不曾将手艺传给我们弟兄三个。当然,母亲有她自己的想法。她曾对我们兄弟说:“大男子汉应有远大的目标,而不是整天待在家里,干家务,做农活,而应该走出去,闯荡闯荡,干点大事!”我深深被母亲这种远见卓识感动着!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刻苦读书,用知识改变贫穷,用知识改变命运,我努力着,期盼着!
自从两个姐姐学会了编草墩后,可给母亲减轻了很多负担。每年夏天,只要两个姐姐在家(因她们都是戏班子里的台柱子,经常到外地演出,所以很少在家)尽量不让母亲编草墩。可母亲总是说,趁现在我还手脚灵活,多干点活儿心里舒畅,不干活儿还受不了呢。尽管两个姐姐年纪轻,但编起草墩来比母亲还差得很远很远哩。自从家里有了三个“编草墩能手”后,我家里草墩的数量不断攀升。储藏室里大大小小有三十多个草墩呢。于是,母亲除了送给那些五保老人外,每回走亲串友,她总是带上两三个草墩儿作为礼物,很受亲戚朋友们的青睐!
草墩具有轻巧耐用之特点,无论是开会学习,还是看电影、看大戏,无论是吃饭喝酒,还是乘凉唠嗑,人们将草墩往腋下一夹,手上一提,就带走了,非常方便。不用时随便放到哪个角落里,既不占地方,也容易保管。在农村,草墩子用处可大了。你看!每每生产队里开社员大会,男人们便带上一个草墩儿,坐在地上,卷一锅旱烟,盘起腿来,边吸溜儿边吭吭吭地咳嗽。女人们坐在草墩上,有的织毛衣、有的纳鞋底,还有的绣手绢,真是开会干活两不误呢?而那些小孩子们则搬着草墩儿走来走去,没有固定位置,有时还用草墩当“篮球”扔来扔去,生产队长也拿他们没办法,只能任由他们折腾来折腾去!
每次村里放露天电影,一吃过晚饭,乡亲们三个一群儿,五个一伙儿,带上草墩儿高高兴兴地向放映场走去。有时,人们还在旁边搬来一块石头、砖头、大块土坷垃,在上面垫上草墩儿,舒舒服服地享受看电影的乐趣。每次村里唱大戏,那些小孩子们,把饭碗一撂,拿着草墩儿,一溜儿小跑赶到戏园子里抢占最佳位置。那些老人们更是早早地把草墩放在戏台的前边,提前占上地方。戏台下边那一排排草墩子,就像是一排排阅兵的方阵,整齐划一,煞是好看,是戏园子里一道最美的风景。
记得有人说过:时光就像一阵风,吹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也吹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但它决然不会停留在某处,给你怀念回忆的机会。是啊!我不曾忘记,每天晚上,当我们进入梦乡后,母亲依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坐在草墩上,一丝不苟地为我们缝制衣服,直到做完为止;我不曾忘记,炎热的夏天,气温高达38、9 度,低矮破旧的屋子里就像个大蒸笼,母亲坐在草墩上为我们烧火做饭,汗水湿透了衣服,却全然不知;我不曾忘记,寒冷的冬天,母亲坐着草墩子在煤火旁为全家人洗衣服,刷鞋子,手上起了一个又一个大裂子,仍不肯停歇......母亲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操持着这个家,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
人们常说:母亲是一种岁月,没有母亲这个世界将失去温暖。是啊!母亲离开我们已经9个年头了。母亲走了,家也没了。从此,我的家乡便成了故乡。但母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至今,大姐依然还编织草墩就是对母亲的最好回报!五十年后的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祖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下的新农村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农民们已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每当夏收大忙季节,一望无涯的麦田里,一辆辆大型收割机在给人们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将麦秸杆挥之一炬,真的是令人惋惜。从此,人们再也见不到完整的麦秸了,更看不到草墩儿了。时至今日,尽管玉米皮还在,但百姓家里,昔日的草墩子已被各种现代化家具所替代,玉米皮编织的墩子更没有了市场。偶尔在农家院里看到一两个草墩子就像看到古文物一样感到兴奋!此时,尽管我心里有许多不解,但我还是为社会的飞速发展,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倍感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