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党史好教材

  家乡人要知家乡事。我虽然祖籍不是石家庄,但我出生在石家庄,“天下第一庄”的山水沃土哺育我健康成长。我也认同自己是“庄上人”。

  石家庄山灵水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太行山、滹沱河、古中山国、赵州桥、正定古城,西柏坡,都是石家庄响当当的名片。

  我手捧一部由原石家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万勇著述的《品读西柏坡》心潮激荡、浮想联翩。最让石家庄人骄傲的是,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路程有多远,一个世纪的奋斗有多难,一个世纪的辉煌有多灿烂,无论怎么去打量,你都看不够,道不尽。

  百年党史和石家庄有着怎样的交集?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说:“好在,历史总是由不同的节点,行程总是由不同的驿站连接起来的。于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我们的视野里,自然会跳出红船、井冈山、长征、延安、西柏坡……这样一些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耀眼坐标。”

  习近平同志说过:“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带着许多思考离去,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正是这些红色精神,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路走来为什么会惊天动地、改天换地,这样一些值得人们品读的“历史秘密”。


  西柏坡是党史一座重要历史坐标

  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有个苍山环抱、绿水滋润的小山村。在上个世纪40年代,只有百八十户人家。村子虽小,却历史久远。它发祥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因村后坡上有苍翠的柏树。得名为柏卜。五代后周被洪水冲毁。宋代人重建。这样一个小山村,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地图上,就可以看到这个地名。

  民国时期,村里一位老秀才感到村名有些挠口,为了增添些文采,就把村名改为了西柏坡。一切皆因为1948年的5月27日,毛泽东从阜平县的花山村到达西柏坡。与先期抵达的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会合,史称“五大书记”。西柏坡由此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指挥中枢,成为中共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战地指挥所。

  毛泽东到达西柏坡的第二天,登山俯瞰村子全貌。感叹道“果然是个好地方,这个总指挥部选得好啊。”从那天开始,西柏坡这个名字与中国革命历史,中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品读西柏坡》这本书,就是揭示西柏坡这个历史坐标,极其蕴藏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深刻内涵。

  西柏坡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书中写到“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由两大目标导引前行。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两个目标的递进,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行程。”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恰恰处于两大目标的衔接之处,处于从农村到城市,从革命到建设,从打碎一个旧世界到建设一个新世界,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转折关头。在这样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的所作所为,其意义格外重大。

  本书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做了什么?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不仅导演了打碎旧世界、解放全中国的威武活剧,谋划并实施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而且未雨绸缪,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主动预见执政后可能遇到的“历史周期率”的挑战和考验,立下了不少执政全国后党的建设的严格规矩,提出了居安思危、拒腐防变的“赶考”思想,铸就了以“两个务必”为主要内容的西柏坡精神,为历史和后人留下了独特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


  “赶考”路上,品读西柏坡意义深远

  今天,人们把这些内容归纳为“西柏坡精神”,其根本价值在于给了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中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战斗性的思想指引。习近平同志谈到西柏坡精神时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习近平同志还强调,我们仍然在“赶考”路上,号召全党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我们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怎样来品读西柏坡的现实意义所在。有关西柏坡的史料浩如烟海,其中许多事情人们耳熟能详。《品读西柏坡》一书整体思路缜密清晰,逐层展开,叙述有法。第一、第二章,讲从延安到西柏坡的历程,感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不畏艰险、勇于胜利的气概;同时揭示石家庄、华北解放区为新中国成立所做的奠基工作,这是产生伟大西柏坡精神的基础和条件。

  第三章至第十二章是全书重点,主要讲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着眼于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重大转折和进城后面对的严峻考验,围绕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提升全党的理论素养、奋斗精神和执政能力,所做的一系列战略性思考和预见性的重大举措,由此,在全党树立起敢于斗争、主动转折、力戒骄傲、拒腐防变、立守规矩、善于学习、谨慎探索、永远与人民站在一起等各方面的精神品质。

  第十三章,回到现实,从中国和世界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引出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这样的品读,确实拥有新的视角和独特站位,称得上是比较全面和深入解读西柏坡精神的力作。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常抓不懈。而《品读西柏坡》所诠释的,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体现的初心和使命。


  一部好书总是要回答历史的拷问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这样“能”的一些历史答案,就在本书中。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党是怎样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左”、右倾各种错误,挺过各种危机与低潮,一步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走到西柏坡的;在胜利前夜又是如何审时度势,主动转折,走向全中国的。真可谓,乘红船出发,从西柏坡走来,经历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一路面临的风险考验,无不诉说着“雄关漫道真如铁”和“无限风光在险峰”。

  一部立足史实,关照现实的书,就要在品读西柏坡精神内在精髓和品质时,具有一种观照现实的情怀。在每章的评述中,有褒扬赞叹的,有抨击贬斥的,有质疑发问的,有纵论得失的,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在思想上、组织上、体制机制上,发出的有关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作风方面的一些议论,都是为了促进人们结合现实深入思考,从而以史为鉴,激浊扬清,促人警醒。由此,才可能品出西柏坡的深度和高度。

  该书给人的启示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赶考”始终是进行时。要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优异的答卷,关键是“赶考行”三个字。一个“赶”,就是要对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一个“考”,就是要以敬畏之心,回应历史和人民的强烈期待。一个“行”,未来在心中,路在脚下;期待实现于路,答卷完成于行。

  这本书大体是作者在挖掘史料、点评综述中,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品读的故事性。许多生动故事穿插书中,让道理寓于历史,寓于人物,寓于历史和人物相结合的故事当中。

  “万事而今冷眼看,繁华阅尽春胜寒”。作者孙万勇曾任中共正定县委书记,河北省政府参事,长期致力于红色历史文化和西柏坡精神研究,既有理论,又有长期基层实践工作经验,由此使他的写作站位既有比较深的思考而又接地气。由此我们案头才增加了这样一部好书——《品读西柏坡》。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