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余华先生的作品,才对“活着”这两个字眼有了不一样的解读。余华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他的作品以批判性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活着》这部小说就深刻的印证了这一点。《活着》创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于1992年9月2日截稿。1994年在张艺谋导演的指导下拍成了电影,孟京辉又于2012年改编成话剧。无论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从不同角度不遗余力地向观众诠释“活着”的深刻内涵。

《活着》是岁月的印记,是时代的产物。1998年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4年曾获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8年曾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获得多项殊荣的关键在于小说内容的跌宕起伏以及作者叙事手法的简洁质朴。它以主人公徐福贵老人一生的经历为线索,主要讲述了福贵一家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年轻时碌碌无为,吃喝嫖赌充实着他的生活。但造化弄人,他终究付出了代价。与此同时,福贵领会了生活的真谛,但真正的悲剧才刚刚开始。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切直系亲属相继离世,生活把他摧残得体无完肤,最终只剩徐福贵和一头老牛。

这样一部小说,针砭时弊,它把现实转化成文字,让读者在文字里醉生梦死。美国《时代》周刊曾评价“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也许当福贵挑着父亲用土地和房产变换成的铜钱走了十多里路进城还债的那一刻,福贵才开始懂了“活着”的意义。纵使福贵有着种种恶行,但在现实的逼迫下,他还是学会了如何生活。曾经从未考虑过的问题发生得让他猝不及防,悲剧接踵而至,就像影子一样永远摆脱不过。然而,这些并不能动摇福贵活的决心。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新年伊始,对每个中国人来讲都是新的开始。然而,在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后,一则新闻让人瞠目结舌。2月12日清晨6点50分左右,渝北区金山美林小区,一声闷响划破清晨的宁静,还差半个月满13岁的小阳背着书包从11楼的家中坠下。闷响过后,小区恢复清晨的平静,直到有人发现小阳,并将他送到医院。这一天,是小阳开学报到的日子。类似的新闻着实让人惋惜,但无论基于何种原因,生命诚可贵。在十三岁的花季就应当肆意的成长,绽放不一样的光芒。相较二十世纪的混乱与苦难,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和平安定的年代中的我们没有理由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没有理由不活着。

徐福贵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他们在同一片土地上通过不同的方式生活着,在与死神搏斗的过程中苟且得活着。在福贵被战火包围的那段日子里,最初支撑他活着的是蒋委员长的救济粮,再后来,大概就是活着的信念。福贵说他这辈子再没听到过比几千名伤号那种呜咽声更可怕的声音了。他们那种传递求生的讯息,表达对生活渴求的声音。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度里,每一次社会的演变和腾飞都是在亿万万中华同胞的坚持与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中国战争,“大跃进”直到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给个人带来的后果被福贵看做无名的命运打击。野菜,树根,树皮等等一切可以下咽的东西在那个年代都如同救命稻草,所谓的饥不择食也大概就是这样。命运无情,人间有爱。对于曾经十恶不赦的福贵,在灾难面前,岳父还是伸出了援助之手,因为女儿,他希望他们一家活着。因为感恩,福贵把仅有的粮食分给了队长,他希望队长活着。这时一切恩怨在大是大非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活着”不止在于生命的支撑,更有灵魂和精神的双重影响。简单的物质生活在主人公看来是远远不够的。迫于无奈,不得不牺牲女儿换得儿子的精神食粮。但牵动亲情的琴弦紧绷,血缘战胜了距离。最近一则新闻让人热泪盈眶,“五十四年,终于回家了”这是被困印度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老兵王琪见到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说的第一句话。2月11日中国农历元宵佳节,王琪将回到祖国。《环球时报》记者10日参加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为王琪老人举办的欢迎仪式,大使馆挂着醒目的大红横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老兵王琪回家”,使馆内放着喜庆的音乐,挂起了大红灯笼。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对王琪老人说,“54年回家路,最近10天现转机,最主要的是您的坚持,您的家国情怀。”正是老兵王琪的坚持和意志让他能够回归故里。对他来讲,活着的意义,也莫过于此。

《活着》这部小说的结尾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在故事的开头还有着相对完整的家庭,但到故事的结局却只剩老人与老牛,这样跌宕的情节发人深省。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作者用这样简洁朴素的语言感召着读者,感召着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我们惊讶主人公非同寻常的毅力,钦佩他面对生离死别的坦然,虽有万般不舍,但终究是习以为常。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想必只有主人公才能真正理解。

生活像一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同时,改变了我们的秉性,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的生活。我们总在时间的漩涡里巡回,时常在不同的事与物之间徘徊,慢慢的,物是人非。曾经弱不禁风的你早被生活摧残得体无完肤,但这就是生活,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然后,让我们懂得,活着,足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